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技成果鉴定应根据政府和市场的需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科技成果鉴定办法,政府尽可能从直接参与科技成果鉴定的过程中脱离出来,通过政策、法律和经济等手段规范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按照市场机制来运用科技成果鉴定,培育和扶持一批社会中介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进而实现科技成果鉴定向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鉴定是我国科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自1961年国务院发布《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以来,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科技成果鉴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对科学公正地评价科技成果,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科技成果鉴定是国家政府机关的行政行为 明确科技成果鉴定是行政行为,是政府机关组织鉴定工作的基础,是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的特点所决定的。1959年2月20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发出《关于总结鉴定新产品新技术的通知》,规定了新产品鉴定分为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鉴定,并受理审查263项新产品。1961年4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标志着成果鉴定的科技管理制度的建立,并正式纳入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3.
也谈科技成果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关科技成果鉴定是与非的争论此起彼伏,而且非议颇多。笔者多年从事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对科技成果鉴定的来龙去脉有一定的了解,在此,愿提出我的观点,与大家商榷。 一、我国的科技成果鉴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井在不同时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科技成果鉴定是对科技成果质量的审查,真伪的辨别,以及对科技成果进行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 我国的科技成果鉴定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科学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国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科技成果的真伪缺乏有效的评判…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科技成果鉴定质量,该文浅谈对科技成果鉴定的基本认识,包括鉴定的组织、材料的准备、会议鉴定的具体要求、题目的确定以及鉴定的内容,为科技工作者做好鉴定相关准备工作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鉴定量化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成果鉴定从定性转向量定,使其排除人为因素干扰,公正准确,易于操作是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垢目标之一,本文作者通过眵年实践,详细分析并论述了成果评价指标的选取、含义、评分标准、计算方法,从而对科技成果鉴定量估评价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渡时期,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仍是必要的。其目的是正确判断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正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科委修订并于1...  相似文献   

7.
论同行评议和科技成果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一个时期,人们纷纷呼吁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没有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发生在科技成果评价这个环节上,即如何鉴定科技成果的价值以及科技人员的表现。当前阻碍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体制和机制问题。以论文多少论英雄,科研到出样品、评奖为止,光开花不结果,科技的第一生产力功能难以充分释放出来。一、问题的提出在科技界,如何鉴定和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知识生产中,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心血的结晶。鉴定和评价科技成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首次区分了新产品和科技成果两类不同性质的鉴定;科技成绩和科技成果两类不同性质的贡献。从而明确了科技成果的三种不同形式及其三种不同的评审方法:技术专利由专利局审查;论文著作由出版社审查;技术秘密由本单位法务机构审查。科技成果实行按劳取酬的价值报酬,科技成绩实施鼓励先进的奖励制度。文章中的观点对科技成果鉴定办法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8月5日,市科技局副局长何锋率领成果科专家到合江指导科技成果鉴定工作。为科技成果鉴定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市科技局领导与成果科专家们深入川天华公司调研科技成果申报工作,与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佛心茶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专家从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应具备新的相关条件、内容、写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参会单位针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咨询,专家一一详细解答并给与中肯的建议。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科技成果鉴定制度,并作为科技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级科技管理机关乃至基层研究开发机构的科技管理部门,都将成果鉴定视为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在实行知识产权制度的今天,也不例外。1987年10月和1994年10月,国家科委先后两度颁布《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表明科技成果鉴定制度与知识产权制度并行,科技成果鉴定仍然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3月30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并主持,对我校完成的“治沙植物长柄扁桃综合利用基础研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并审查了相关技术文件,通过认真审议,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立题正确,试验方法合理,调查数据详实,研究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鉴定中查新检索工作六要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成果鉴定在保证科技成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实现商业化应用推广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查新检索服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保障之一,是科技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规范性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太原市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太原市科技局按照《国家利.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省、市有关科技成果管理的规定,结合太原市的实际.于2005年7月制定并出台了《太原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30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并主持,对我校完成的“新型生物柴油固体催化剂”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并审查了相关技术文件,经过认真审议鉴定委员会一直认为:该项目开发的新型催化剂以温和的反应条件,兼并传统酸碱催化剂的优点,用  相似文献   

15.
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10月由原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在1994年又进一步作了修改,明确了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为防止出现鉴定天下独大的局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第四条还规定:科技成果鉴定是评价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之一,国家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多种方式得到评价和认可.经过10余年的运行,由于鉴定操作中的利益驱动影响以及没有其它配套体系的呼应,成果鉴定的数量越来越多,成果水分越来越大,专家鉴定费越支越多,相反,人们对成果的信任度、成果的转化率却越来越低.成果鉴定作为认定成果水平的一种方法是其它评价方式不可替代的,因此,必须改革完善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2003年9月<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应运而生,对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作了新的较为具体的规定.但从<科学技术评价办法>颁布近3年的情况看,该办法执行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太原科技》2006,(1):41-41
太原市继清洁能源试点工作、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之后又有两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认证鉴定。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2004年科技成果登记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成果登记是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验收、行业准入、软件登记、获得专利(发明、实用新型)授权及以其他方式评价的、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科技成果进行的认定登记。科技成果管理部门通过科技成果登记,可以掌握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科技研究状况,增强财政科技投入效果的透明度,避免重复立项,为进一步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资源和科技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专利信息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专利信息的概念和特点的分析,着重论述了专利信息在政府机构决策、技术研究开发、专利申请、专利战略实施、技术贸易、科技查新及科技成果鉴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原科技》2010,(1):110-110
2003-2009年,太原地区经省科技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分别为185项、215项、269项、293项、309项和312项.总量达到1844项,科技成果总量呈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量为22.8项,年均增长幅度为13.14%。2008年,科技成果鉴定量占到山西省总量的81.7%。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位。  相似文献   

20.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27(9):791-791
2007年8月27日,由我校作为技术牵头完成的“北京奥运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项目顺利通过了由教育部组织并主持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