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定稿于1929年4月14日,连载于《新流月报》创刊号、第二期和第三期.小说刊出后,立即遭到以“创造社”为主的一批革命文学家的严厉批判.甚至有人要以此对他进行组织处分.1930年“太阳社”的冯宪章在《拓荒者》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一文,对诸多批评表示了不同意见.而“创造社”的华汉(即阳汉笙)紧接着便在《拓荒者》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发表《读了冯宪章的批判以后》,对冯文进行驳斥与批判,说该文是“非马克恩主义的文艺批评与观点”.这以后,《丽莎的哀怨》就似乎被定了性,一直作为否定了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代云红《〈熊图腾〉:在四重语境中的新阐释》、荆云波《中原话有熊,热议四重证据法——福彩·中原人文论坛第四讲学术讨论会侧记》、谭佳《(春秋)与“羲”:“莪”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和谢美英《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器物制造》。  相似文献   

3.
《李绿园与〈歧路灯〉》(增改本)是杜贵晨在其1992年出版的《李绿园与〈歧路灯〉》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系统论述了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学术史;二是全面、深入探讨了李绿园的生平与家世,形成了《李绿园传略》;三是以首、中、尾的分法对《歧路灯》故事情节进行了结构、文化分析,在文化背景中深刻诠释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四是对《歧路灯》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学史定位进行了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是王国维早年“见识、文采诚有过人”之处的美学专论,它发表于《红楼梦评》问世与《人间词话》创作之间的1907年。其时,王国维已由《红楼梦评论》第四章对叔本华美学的怀疑和辩护,经《叔本华与尼采》对它的批评和扬弃,过渡到第三、第  相似文献   

5.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撰写的一篇优秀的序文,就其艺术特色而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结构艺术 《伶官传序》的结构,严谨缜密,条理清晰,前呼后应,浑然天成,自然有致,别具一格。 全文可分为四段。篇首至“可以知之矣”为第一段。“呜呼”开篇,落笔兴叹,振聋发瞆。接着起手一提,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紧接着顺势一笔,用一“原”字,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概括提出主要论据来佐证论点。这“盛衰”之“理”是“原”(推究、考察)出来的,而且庄宗的“得”与“失”,照应论点中的“盛”与“衰”,这样轻理、实相符,牢靠可信,又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可见,第一段既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又拈出“盛、衰、得、失”四字,总挈全文。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诸子对文献的认识及分流别派,是文献分类思想的萌芽。古代文献分类正式出现在西汉,以刘歆所撰《七略》为标志,创立六部分类法。魏郑默制《中经》,开创四分法,《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四部分类法及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南宋郑樵首用十二分法并首创三级分类体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采用四分法,表明四分法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8.
德育札记     
六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中说:“中国政治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他提出了“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的观点。又指出《尚书·召浩》“反复详尽”讲了“命”“天”“民”“德”四个问题。王国维先生的论述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二日,鲁迅在写《〈肥料〉译后附记》一文时,下署“洛文记于西湖之避暑吟诗堂”。查《鲁迅日记》一九三一年八月九日,记有“夜译短篇《肥料》讫”。四天后写“译后附记”,在时间上是完全吻合的,可是,在这几天里,鲁迅并没有离开过上海,也就没有到过杭州西湖。为此,这“西湖之避暑吟诗堂”,一直来被人认为是不知所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的《野草》研究,是发展和创新、“内外兼修”、肯定和否定并存的时期。赵艳如撰写了《野草》研究史上的第一篇专论。张翼人在鲁迅逝世前,写出了部分较有分量的《野草》研究论文。胡风的《〈过客〉小释》是解读《过客》的重要论文。陈紫秋的《谈鲁迅先生的诗》运用比较方式较广泛地涉猎了《野草》的诗篇。李素伯、柯灵等肯定《野草》的价值,而沈从文、王文奇等则完全否定《野草》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繁荣学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累科研文化成果,我院学报编辑室编印的“学报丛书”,今年决定出版《古代杭州研究》、《太平天国史事拾零》、《〈四部备要〉〈万有文库〉〈丛书集成〉高低法目录通检》等三种。  相似文献   

12.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文章:叶舒宪《〈阿凡达〉与卡梅隆的“人类学想像”》、刘慧《〈阿凡达〉:博取东西,再造神话》、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他们透过光艳的视觉冲击和神奇的想像,对电影《阿凡达》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敏锐。  相似文献   

14.
白驹施耐庵即《水浒》作者这个结论,我们已在《张士诚—张荣—宋江—白驹施耐庵即〈水浒〉作者刍论》和《再论白驹施耐庵即〈水浒〉作者》诸文中,多方面加以论证。只是那些文章着重于考证和论辩,着眼于某一具体文物史料的考订,某一具体论点的研析,侧重于微观,未能与宏观很好结合。  相似文献   

15.
今年四月廿八日,《文学报》刊载了一篇《艾青写〈大堰河〉》的短文,文中说:“一九三二年,中国诗坛上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诗歌《大堰河》。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与客观实际很难吻合,值得商榷。 一九三二年,著名诗人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会合》,不是《大堰河》。同年七月,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了不少的诗歌,带自传性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其中的一首,发表的时  相似文献   

16.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新增教材游记《威尼斯》,是朱自清先生漫游欧陆后写的。这期间,正值“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华民族处于“自己国家的危急关头”。对于这籍游记,秦兆基同志在《〈威尼斯〉的结构和用墨》一文中认为:“这时期是朱门清一生中最安适恬静的时期。《威尼斯》也漾满了安适恬静的心情”;①姜汉林同志在《淡〈威尼斯〉的语言教学》一文中则谈到:《威尼斯》的“语言很有特色”,但“……没有深邃的主  相似文献   

18.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李新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已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五代北宋之词为例来证实这一命题.“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王国维笔...  相似文献   

19.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获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幔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了胡继明教授的《〈广雅〉研究》一书。全书近30万字,共七章,是近年来“雅学”研究的又一力作。拜读是书,深感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