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故事新编》以“油滑”之笔,打破了人们对神、圣的崇敬,还原了神、圣们“人”的面目,由此展现出普通人尴尬的生存境遇,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夏敏 《西藏大学学报》2006,21(2):104-108
文章从歌谣与宗教的关系入手,依据结构人类学倡导的二元对立原则,将西藏歌谣分为“主/客调适“”神/人一体“”圣/俗合璧”三个时段性类型,认为每一类型的歌谣都是该时段雪域口承文学的创造性成果,区别仅在于歌谣唱诵的文化关注不同而已;文章借此梳理了诗在民间社会发生、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话题。孟子最早对人的道德境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人的道德境界存在“善、信、美、大、圣、神”的次第,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此境界学说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而要真正修善成德,还需要充养善性的道德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历史上所造就的诸多先王圣祖中,伏羲和大禹的形象及其所负载的内容,显得最为丰富和完整,从原始信仰和民俗的角度讲,也只有他们两人几乎体现了全部的要素,将生殖神、图腾神、发明神、文化神和社稷神集于一身,可称之谓“全能型”始祖。其内涵乃是新石器时代整个历史文化积淀的浓缩与提炼。如此丰满而明晰的形象,其发生离不开核心文化区的依托。伏羲所依托的以大地湾为中心的渭河流域文化和大禹所依托的以河姆渡、良渚为中心的宁绍平原文化,分别被誉为我国南北两处新石器文化的光辉代表。“全能型”始祖的酿造过程比较复杂,存在着文化上的后果叠前和前果累后的“双向整合”现象。这个人物不一定受严格的时空限制,关键在于符合体现本民族发展足迹的需要,并能够在面向未来时成为新型共同体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5.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并口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城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6.
金庸与围棋     
金庸先生(查良镛),我国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著作甚丰,除《越女剑》外,其余14部小说书名开头一字组成一副对联,便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不仅是“武”,刀枪剑棍、踢打摔拿,样样都有;而且也有“文”,琴、棋、书、画,无处不有。尤其是围棋,随处可见。如《书剑恩仇录》陈家洛和他的师父袁土霄的下棋;《碧血剑》铁门高手木桑道长在华山顶上与主人公袁承志的下棋;《倚天屠龙记》昆仑三圣(琴圣、剑圣、棋圣)自己与自己的下棋;《天龙八部》逍遥派掌门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然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则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既否定神的作用,更反对人为造作,主张“法天贵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可见,“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  相似文献   

8.
神码是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一种特殊种类,其图像内容多为神灵圣兽,主要用于民间敬神祈福,它直接体现了先人们精神世界的样貌。产自邢台内丘的神码,其图像更为质朴、粗犷,其造型艺术风格较我国其他地区的神码更具原生态审美意味。从造型、构图、装饰三个方面,对内丘神码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通过对内丘神码造型的探析,深入探寻其艺术特质与民俗特质内在关系与变迁规律。  相似文献   

9.
“和圣”柳下惠,是“春秋”社会变革时代出现的一位偏于保守的历史人物,“安君利国”是其思想核心。孔子、孟子分别从“礼”学、“仁”学出发,对他作了肯定性道德评估,却缺乏具体历史分析。孔、孟后学为抬高自身地位、争夺话语权,在神化孔、孟的同时,也神化孔、孟曾肯定过的“和圣”。小生产的“民不自治”、依赖保护.是“恋圣”情结的社会文化土壤。应该努力避免对“圣人”迷信和轻蔑的两个极端,给古圣先贤以恰当的历史尊重,完成由“圣化”到“会民化”的历史转换。  相似文献   

10.
位于诺曼底地区的圣米歇尔山在法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一千多年来,被神话和传奇包围的圣米歇尔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它也是众多天主教徒顶礼膜拜的圣地之一。无怪乎西方流行着一句话:“没到过圣米歇尔山就不算到过法国。”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将人文精神教育“伪圣化”的倾向进行了剖析与反思,论述了弘扬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克服人文精神教育的“伪圣化”倾向。由“关注教”、“关注学”转向“关注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语文课程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从神象演进的范式看希腊神话的特性及其文化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神象“三像”(兽形神、人兽神与人形神)的演进与人类自我意识“三我”(“无我”、“混我”与“准我”)发展的关联为视角的观照下,希腊神话的神象具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其一,兽形神、人兽神的缺席与人形神的延席,其二,人形神的“形神俱灭”。这两个特征孕含着西方文化相应的两大特色:“二分”文化与思辨理性。  相似文献   

13.
“神判”即“神明裁判”,又叫“神断”、“神裁”、“天罚”、“巫术裁判”等等。“神判”是一种世界性的法律文化现象,是初民社会原始宗教意识的表现形式,它“几乎是所有古老民族在诉讼审判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方法。”[1]在古代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的古老法典和民族习俗中;和西方早期口承法律文化时代的日耳曼民族习俗以及他们的成文法典中,我们都能看到神判以及神判的痕迹。本文拟就中西神判问题作一对比探讨。一、神判的性质及其阶段性1、神判是先验性与经验性结合的“适应性行为”。神判是一种信仰的制度化模式,马克·布洛克在论及神判…  相似文献   

14.
希腊女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是西方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她既是崇高的春天之神、爱情之神,同时,她又是充满原欲之神、淫荡之神,该符号的“神格”出现了“文明”与“野性”之间的巨大张力。这一巨大张力常使国人感到百思不解。这个在以“伦理”为轴力的中国“文化范式”看来充满背谬、分裂的神格,当将其置入以“命运”为轴力的西方“文化范式”时,却是一个亲和、谐调、逻辑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从《易经》直到杜甫、殷番等有关“神”的说法,是严羽“入神”的先声和渊源。“入神”说包含了严羽最高的美学原则和审美理想,认为只有李白、杜甫之作才达到“入神”这一“诗之极致”的境界。“入神说”对明清、近代文化有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长四乙”一箭双星、第二颗“资源二号”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神三、神四、神五飞船的发射、升空和入轨情况。  相似文献   

17.
颜元身处将理学奉为官学的年代,“内圣”之学昌盛,学者们游谈心性,鄙于言“利”。颜元以其深沉的历史使命意识,力图重建“内圣”与“外王”相统一的体系。通过对前人思想批判的吸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功利思想。他的功利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功利学当中,可谓是一中庸之作,不偏不倚,求“利”而不忘思“义”,强调的是一种“义中之利”,即合理的“利”。  相似文献   

18.
“神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建构,变学习历史的被动为主动。本文分析了“神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的运用以及“神入”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1992年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已完成了从“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发工作。着重介绍了“神一”至“神四”飞船的发射、飞行、返回之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造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基础,“形”与“神”是人物画造型的两个重要方面,“形”是人物画的基础;“神”是人物画的灵魂,“形神兼备”是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标准。本文旨在探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说明造型在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