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提出了中牡1~#杨壮苗技术要点,和幼苗期生长规律.幼苗期中牡1~#杨生长速度低于迎春5~#杨,速生期超过迎春5~#杨;中牡1~#杨苗速生期苗高生长有三个高峰期,地径生长有二个高峰期,高峰期生长量分别占全年的60.9%和41.9%.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渤海柳2号(Salix matsudana‘9901’)扦插苗的生长动态,划分出各生长阶段,指导育苗生产.随机选择生长良好的100株扦插苗,从萌芽开始,每隔10d测量一次苗高和地径,对扦插苗的生长动态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的生长变化符合S型生长曲线,用Logistic方程拟合后达到极其显著水平,扦插苗生长划分为3个阶段,即出苗期(4月16日—6月18日),约占总生长量的34.36%;速生期(6月18日—9月5日),约占总生长量的55.43%;生长减缓期(9月5日—停止生长),约占总生长量的10.21%.渤海柳2号扦插苗在速生期产能最多,超过总生长量的一半,为培育优质苗木,该时期应重视灌水施肥等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华红叶杨在兰州地区的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丰富兰州地区园林绿化树种资源,于2007年从河南引进中华红叶杨(红叶杨、中红杨),对其生物学特性、生长节律等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为该彩叶树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华红叶杨当年引种成活率为96%,生长迅速,生长高峰期出现在7~9月,全年观叶期为197 d;径粗3.5 cm,年平均生长量达200.8 cm;该树种适宜在兰州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4.
青檀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檀一年生播种苗苗高、地径的年生长变化及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组分的分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Logistic方程来拟合;同时可把生长期划分为4个阶段,即出苗期(5月1日以前)、生长初期(5月1日~6月15日)、生长盛期(6月16日~8月15日)和生长后期(8月16日~10月30日),其中、生长盛期的生长量占年生长量的60%左右。一年生播种苗地上部分各组分的生物量分配比例为叶:木质部:檀皮=40.1:47.8:12.1;苗高、地径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檀皮)呈线性相关,且地径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及檀皮的相关系数分别要大于苗高与两的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5.
为选择出适应信阳地区气候条件的杨树雄性新品种,对引进的周雄1号杨在罗山县东铺镇以中林46杨为对照,进行育苗和区域造林试验.在此期间,对周雄1号杨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物候期观察、育苗适应性调查、造林成活率及抗逆性分析.结果表明:周雄1号杨具有侧枝细小、分枝多、无明显轮生粗大侧枝、树冠紧凑、层次不明显、抗旱、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特性.对4年生周雄1号杨和中林46杨进行树高、胸径生长量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其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周雄1号杨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中林46杨提高31.8%,说明周雄1号杨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以作为信阳及周边地区杨树更新换代的新一代雄性良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1 a生欧洲三倍体山杨组培苗进行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调查,用Mitscherlich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揭示出苗高和地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生根量的观测统计分析和LSR检验,确定出地径的生长量以生根5条和6条为最佳,苗高生长量以4条、5条、6条为最佳,生根2条和3条的苗木在地径和苗高上都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研究修枝措施下9 a生银密杨的生长状况,为克拉玛依地区培育干形圆满的优质木材提供理论支持.在同一修枝强度(即弱度修枝)下,选取3株杨树优势木,按照树干解析的步骤,截取圆盘获得各个龄阶的树高、胸径、材积等数据.在整个生长季,杨树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总生长量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它的平均生长量较平缓,但连年生长量较迅速.杨树材积生长量未出现峰值,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没有相交,还未达到数量成熟龄.银密杨的干形稳定,说明当地环境适合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杨桦林普通大,中径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和临时标准地调查点面结合的方法,在立地分类的基础上^「1」,研究了天然杨桦林林分的经营密度,确定杨桦林最佳经营密度为0.70。根据各立地级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进程规律、林分的经营密度模型以及林分胸径与小头直径的相关关系,提出了杨桦林大、中径材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结果表明,采用该项技术,山杨林和白桦林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分别可提高9.50%~24.52%,27.63%。  相似文献   

9.
云南松优良家系超级苗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云南松苗期选择的依据和标准,加速现有优良遗传资源的早期、短期开发利用,对20个家系1 a苗木的生长性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系之间以及同一家系不同个体之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苗高生长量差异明显大于地径生长量.因此,以各家系平均高生长量加1倍标准差为最低标准进行超级苗选择,在11 331株育种群体中共选超级苗1 629株,入选率为14.3%.其中,超级苗平均高度为8.92 cm,比育种群体平均高度增加35.9%;超级苗平均地径为3.50 mm,比育种群体平均地径增加3.6%.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松苗木高径生长与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松苗木的高、径生长与周期性温度变化的关系,对一年生云南松苗高、地径动态生长量和相应生长期的温度指标进行调查,通过回归关系求解和分段分析的方法,总结其生长与时间异质下温度条件的重要关系.结果表明:① 苗高、地径净生长量都与各温度指标呈现类似二次曲线的关系,适宜的温度条件促进高、径生长,偏离最适温度条件会一定程度抑制生长;② 苗高生长最快时的平均气温、≥10 ℃的积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最适值依次为23.05,237.94,18.35,26.07 ℃;地径最适值依次为16.59,641.24,10.42,21.92 ℃;③ 不同时间的温度条件影响苗木生长的方式不同.9月底以前对苗高的影响主要是极端高温的抑制作用,此后的抑制则由极端低温引起;11月中下旬之前对地径的抑制因子主要是极端高温,此后是极端低温;④ 客观存在的温度条件时间异质性导致促进苗高生长的温度比促进地径生长的温度提前1~2个月出现,因此苗木表现出苗高生长高峰在前、地径生长高峰在后的异速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圃地施肥是重要的育苗方式,合理施肥可有效提高苗木质量,降低成本,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以2a生冷杉移植换床苗为对象,研究在立地条件相同情况下,施有机肥、无机肥、叶面肥和不施肥等4种施肥处理对冷杉苗高和地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个生长季节后,施叶面肥、有机肥、无机肥和不施肥苗高分别增加了346%,249%,210%和69%;地径分别增加了200%,140%,128%和109%.与不施肥相比,施3种肥均可显著提高苗高,但只有施叶面肥和有机肥才能显著提高地径生长.对苗高和地径的相关关系分析显示,与对照相比,施叶面肥和无机肥降低了两者间的相关关系;而施有机肥则显著提高了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冷杉在圃地阶段,不同施肥处理对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的影响显著,其中,施叶面肥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有机肥和无机肥;施肥对苗高的影响大于地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油松容器育苗相关技术的叠加效应,试验研究了遮阴网、植物动力2003、ABT-3号与常规容器育苗技术集成后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采用遮阴网加容器、常规容器、常规大田三种育苗方式比较,测定对发芽天数、出苗天数、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数量和成苗率等指标的影响。采用植物动力2003不同浓度梯度比较,以苗高、地径指标确定最适喷施浓度;以植物动力2003与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比较,测定对苗高、地径指标的影响。采用ABT-3号4种浓度梯度比较,以出苗率确定最适拌种浓度;以最适浓度拌种,测定对苗高、地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网加容器育苗能显著促进油松容器苗的生长;植物动力2003稀释1500倍喷施效果最佳,叶面喷施可明显增加油松容器苗的生长量;ABT-3号拌种浓度以50 mg/kg效果最好,使用该浓度拌种1a生油松容器苗苗高增加0.8cm,地径增加0.04cm。  相似文献   

13.
外源Ca2+对南林895杨扦插苗 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南林895杨扦插苗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叶面喷施处理20 d后,研究扦插苗光合作用参数的变化及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外源Ca2+处理下扦插 苗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间CO2浓度(Ci)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着Ca2+浓度的升高,20 mg/L Ca2+处理下Ci值最大;但Pn、Tr、Gs在200 mg/L Ca2+处理下才达到最大值,且与对照差异性显著,分别比对照高22.34 %、57.76 %、105 %。(2)外源Ca2+处理可显著提高扦插苗株高和地径的生长量,与对照相比其差异性达 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200 mg/L Ca2+处理对株高、地径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分别比对照高25.74 %和70.15 %。说明适宜浓度的外源Ca2+可以改善杨树扦插苗光合作用状况, 从而有效地促进扦插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濒危观赏植物离蕊金花茶实生苗生长规律观察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濒危观赏植物离蕊金花茶实生苗生长规律的研究,经定期观测和回归分析,模拟实生苗苗高、地径和生长时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离蕊金花茶实生苗生长可划分为出苗期、速生期、缓慢生长期、生长后期和休眠期5个时期。苗高、地径的生长曲线呈"S"形,地径生长要滞后于苗高生长。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y=0.064x2+5.345,y=-1.418E-6x2+3.995E-6x+0.211拟合模型能较准确地估算出离蕊金花茶实生苗某一生长时间的苗高和地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叶樟一年生播种苗苗高生长时期可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苗高生长速率与叶面积增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含N量对苗高生长最为重要,其次是P,再次是K,苗高的生长与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地径旬生长量的季节变化与旬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地径的生长与“净光合速率×全株总叶面积”呈正相关;根系的生长与地上部分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交替节律,主根长对根幅的扩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子代幼苗苗高和地径对比,分析黄檗种源间、家系间和家系内个体间生长性状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苗高差异不显著,地径差异显著(F=41.22~(**)),临江黄檗幼苗苗高和地径均值均大于黑龙江黄檗;种源内不同家系间苗高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F=34.74~(**)和F=34.48~(**)),黑龙江种源12号(H-12)在所有家系中苗高表现最好,临江种源中优良家系数量较多.两个种源内不同家系间地径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F=9.19~(**)和F=15.40~(**)),临江种源1号家系(L-1)幼苗地径最大,黑龙江种源12号家系(H-12)幼苗地径最大;黄檗幼苗苗高与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7~(**)).在优良家系内苗高最优良单株是黑龙江种源12号家系第1号单株(H-12-1),苗高为95 cm;地径最优良的单株是临江种源第22号家系第17号单株(L-22-17),地径为10.47 mm.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浓度GGK6号处理葡萄插穗的试验,证明用GGR6号50mg/kg溶液处理葡萄插穗,可明显提高葡萄扦插成活率,增加葡萄地径和侧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黄波椤子代测定林研究黄波椤幼树生长性状变异.结果显示:黄波椤子代树高和地径生长量种源间、家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生长性状变异分别来自群体间和个体间;临江种源2号家系(L1F2)树高最大,5号家系(L1F5)地径最大;树高与地径生长均呈"S"形曲线;利用树高和地径观测值建立各家系的生长模型,实测值与k值非常接近,表明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黄波椤幼树生长节律;黄波椤树高与地径间呈显著正相关(R=0.736 0),子代与亲代间生长性状弱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光皮桦苗期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一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光皮桦苗高、地径、主根长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用L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苗木高和地径生长,划分各生长阶段,揭示速生树种的苗期生长特性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印楝1年生苗木生长节律与数量分级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年生印楝实生苗木群体的动态研究,建立了苗木的年生长模型、连日生长量模型和日平均生长量模型,并据此模型将印楝苗木生长节律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10月中旬至下旬)、生长初期(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速生期(4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生长后期(10月上旬至下旬);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地径的函数模型关系表明,苗木生物量(包括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干重)与苗高、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全株干重占全株鲜重的38.8%,地上部分干重占全株鲜重的26.8%,占全株干重的69.1%;同时,以苗高、地径为参考指标,对9个月生的印楝造林苗木进行了数量分级标准划分,并运用该分级标准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将印楝造林苗木从数量指标上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是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其中仅Ⅰ级与Ⅱ级可以用作造林合格苗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