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具有划时代的立法意义,这样的评论并不过分。《社会保险法》从国家立法上解决了我国没有正式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化的基本法律保障问题。虽然这部法律还有很多的过渡性制度安排需要细化,但它已经为我们描画了中国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线索。透过《社会保险法》,我们看到了正式被赋予国家立法意义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种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法》在规定传统的五项基本社会保险的同时,还对特殊群体的其他社会保障救济措施和对目前转轨过程中的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险做了过渡性条款规定、以及公务员社会保险问题作了授权性规定。《社会保险法》正式系统地确立了我国公民的社会保险权及其实现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保险法》在《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相关的行政法规之后,使得我国公民享有的社会权得到深化和具体,我国公民的社会权内涵和外延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和规范。为此,本专栏选择了4篇探讨社会保险问题的论文。  相似文献   

2.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使用与雇佣相分离的劳动关系,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维护更加不易。本文对劳务派遣的概念与本质进行基本厘定后,论述了被派遣劳动者不完整的劳权,结合实践评述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规制,以期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将该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新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劳务派遣的存在,劳务派遣丰富了劳动力市场的用工形式,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高校劳务派遣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务派遣制度是一种新型用工形式,由于该制度合经济性,备受公司企业青睐。随着高等学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校开始引入劳务派遣制度。劳务派遣制度利弊互见,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权益时有侵犯,《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范。高校劳务派遣亦应在《劳动合同法》规范下运行,尽管高校用人制度有其自身特点。本文通过对劳务派遣涵义、特征及其利弊进行分析,结合高校劳务派遣实际予以阐述,最后提出作者观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务派遣快速发展,在劳动合同法颁布前,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三者之间关系经常混淆不清,因劳务派遣而发生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层出不穷,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立法和理论的相对滞后,如何确认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就成为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处理纠纷的难点。本文试图结合劳动合同法,阐述劳务派遣中三方法律关系,明晰雇主责任,以达到保护劳动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方式,我国关于劳务派遣的法律制度还不成熟。应当提高劳务派遣公司设立条件,实行行政许可的准入制度,应严格限定劳务派遣适用的范围,避免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的责任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对劳动者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险法》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一部民生大法,它的颁布实施是全体劳动者的福音,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由于存在立法缺陷,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8.
对被派遣劳动者和与其相关的"合同工、临时工、劳务工"等用工形式进行阐述,简述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现状和立法保护概况;在分析"单雇主"和"双雇主"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共同雇主"的立法模式更有利于保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针对我国目前的立法现实,提出了劳务派遣应坚持从严到宽的原则、禁止逆向劳务派遣、明确劳务派遣工转化合同工的条件、实行劳务派遣审核制加强行政监察和增设非法劳务派遣刑法罪名等法律建议,以完善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务派遣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对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及被派遣劳动者三方的利弊,在探讨这种用工形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险法》从制度上确立了“全民覆盖”的核心思想,通过规范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公民一生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从而实现制度无缺失、覆盖无遗漏、衔接无缝隙,使全体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1.
夏蕾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71-73,79
我国现有的零乱的、分散的社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险法》的难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制度缺陷;《社会保险法》的立法工作存在诸多难点;可以利用此次立法的时机重组现行散乱制度、突破思想障碍和体制痼疾,力争一次性解决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和运行体系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近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和《社会保险法》对工伤事故保险待遇给付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仍未进行明确规定。在二者关系上,应坚持人身权利完全救济的基本原则,进行补充模式的统一建构。于此基础上,区分责任主体的不同,合理设计求偿程序,将司法成本控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内。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经历着“第二次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革。立足于这一整体背景,以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的概念特征与现有制度渊源为基点,同时以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的法理学价值为支撑点,可以全面揭示农民工养老保险权利不足的现实疮疤,即基点困境、定位困境、运行困境与保障困境。有鉴于此,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的法律规制之完善应从厘定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建立系统完备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法律体系、健全无缝对接的配套制度与政策多方面来达成。  相似文献   

14.
规避劳动合同法律现象之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现象愈演愈烈,对现行相关立法提出了挑战。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的行为多种多样,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且严重危害社会主义法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其法律效力是无效的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遏制并防范这一现象,应完善相关立法,提高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执法力度,扩大劳动者维权途径。  相似文献   

15.
财产保险合同保险标的的转让对保险合同权利义务的转移造成的影响如何,各国法律的规定有所不同。我国2009年保险法在此问题上采用了与以往保险法不同的立法规定,其在审判实践中所带来的变化可想而知。但修改后的保险法对何谓保险标的的转让并未明确,其对保险法相关规定的适用必然会带来一些疑惑。从实务中的相关案例引发的问题出发,对保险利益、保险标的的转让以及保险标的转让对保险合同转移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新旧保险法的不同规定对实务中的保险标的转让及其对案件结果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赵利军 《长春大学学报》2010,20(7):96-97,110
集中阐述了保险欺诈及其构成要件,分析了保险欺诈产生的原因,针对部分商业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防范不力等问题,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普及保险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加强保险公司员工以及业内人士的培训教育,搞好保险条款和保险单的设计,遵守《保险法》等措施,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失业保险法自1986年启动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失业保险法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工作后的基本生活,同时它还起了一个促进就业的功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往往保障功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而对就业的作用常常被弱化甚至是忽视。同时,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又迫在眉睫,如何化解当前面临的过大的就业矛盾和压力,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国失业保险法促进就业方面的分析,阐明其促进就业缺失的原因,提出相关建议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立法,弥补其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保险合同不利解释原则的法理基础,探讨了保险合同中不利解释原则的适用条件,并对《保险法》第三十一条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因其调整的劳动关系兼具人身性和财产性,故其实现问题更凸显出重要性。《劳动合同法》的实现是劳动合同法的目的、功能、要求及其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可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效两个角度去理解、比较。《劳动合同法》的实现面临诸多问题,因而研究《劳动合同法》的实现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车致一人损伤事故情形下,应将受害人的权利救济作为考量的首要因素。部分机动车未投保交强险,认定交强险保险人和投保义务人的责任方式,应考虑交强险的功能定位;部分机动车不承担事故责任,认定交强险的责任主体,可突破事故的关联基础事实。对于超出或不属于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的部分,认定多侵权人的责任方式,应区分多人侵权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