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为主要阵地,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丰子恺是"论语派"刊物的重要作者之一,"论语派"也相当器重他.然而,从"论语派"刊物向丰子恺拉稿与丰子恺的供稿情况的对比,"论语派"刊物的办刊宗旨与丰子恺随笔、漫画的思想内容的对比,以及丰子恺作品与"论语派"代表人物作品的对比等方面观察,丰子恺不能算"论语派"中人物,他同"论语派"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说,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间之令名,闲适与性灵亦使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吾国乃至世界近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之一奇特现象。他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向中国人介绍外国文化,在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中可谓"文化大使"矣。他提倡性灵文学,主张幽默、闲适、性灵和趣味。无论其随笔、散文抑或小说,皆闲适之作性灵之作。闲适与性灵成其天地间之令名,闲适与性灵亦使其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远近闻名的"幽默大师",他的名字总是和"幽默"相连.他是第一个把幽默引入中国的人,在其创办的<论语>和<人间世>中,他大力提倡幽默和性灵文学.他不仅创作了上百篇别具情趣的幽默散文,而且还把幽默上升为理论.他的幽默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力提倡晓明小品,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偏重文体研究,着眼于为白话文探索一种轻松自由的语言范本;中期主编《论语》,强调晓明小品折射出的悠然闲适、平和冲淡的人生态度,以此作为传播西方“幽默”理想的手段;后期面对激烈的社会革命,民主自由理想的破灭,他的人生观亦趋保守,转而把小品文作为自己独善其身的精神园地。林语堂推崇晓明小品并不只是为了复兴一种古代文体.而是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对其进行了新的解读与阐释,将其作为寄寓人生理想的工具和载体。林氏小品对于民族、阶级矛盾尖锐的现代中国自有其消极影响,但却推动形成了“闲话”体这一新的散文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与《秋室杂文》,被认为“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朱光潜).其作品以善美的结合,朗照的智慧和包蕴于平朴记叙中的犀利和深刻,在幽默中洋溢着他对人性“善”的热爱、恶”的憎恨.作品突破流俗,自成一格.一取材是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散文的艺术天地是广阔的,“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兴之所致,也说些以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德吧…….所谈题目,天下国家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谈什么”,非常的自由灵活.然而就个体的散文家而言,他取材的眼光和角度,必然会烙上作家思想性格和艺术情趣的印记,而取材上的个性特征,却正是构成一个散文家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提倡幽默、推崇性灵,打出“不干涉政治”的自由主义旗帜,有意回避阶级性、社会性、时代性和思想性等重大命题,这可以看成是他退而在精神领域求得思想解脱和心灵自由的文化苦旅。左翼文艺工作者高扬的文艺功利性与林语堂在艺术上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不同。“左联”的“文学应当为政治服务,并把所有的非政治宣传的文学看作是无价值的”的文艺批评标准,以及文艺批评中教条主义、宗派倾向都是不利于中国新文艺健康成长的。  相似文献   

8.
张岱是明清之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小品文独具特色,当代陈平原先生曾经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张岱辑录的《陶庵梦忆》,映现了他奢华艳冶的梦影,在繁星闪烁的文学长廊里熠熠生辉。阅读这些散文,让读者大开眼界,充满兴趣,其中表现出的闲适境界,让人感觉惬意、神往。  相似文献   

9.
语言文学艺术韩国汉文文学的奠基作 :《桂苑笔耕集》陈蒲清 ( 1— 1)林语堂与“论语派”的幽默小品文蒋 益 ( 1— 6 )角色与话语目的唐玉环 ( 1— 9)其人虽已没 千载有余情——魏晋风度之我见皮元珍 ( 3— 15)多角度研究推介文章学——浅谈文章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看法周楚汉 ( 3— 18)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喻秋兰 郭声健 ( 3— 2 0 )中国传统旅游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蒋 益 ( 3— 2 3)略论比兴的审美特征薛胜男 张军才 ( 3— 2 6 )对简·爱性格矛盾性的理解蒋 慧 ( 3— 2 8)叶紫的“小人物”创作与俄苏文学王妍慧 ( 3— 30 )白象…  相似文献   

10.
张洁 《镇江高专学报》2012,(3):24-25,29
林语堂的散文,历来以独特的风格被人们所熟知。风格闲适冲淡,理性和智慧交融,中西合璧,体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关于他的散文有诸多争议,但是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成瘾症”(IAD)在全球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当中迅速蔓延,社会危害性极强,备受社会学和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临床鉴定和基本类型,剖析了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建议网民们要解除网瘾,进行信息“节食”,最后对青少年沉缅于网络游戏这一社会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