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运动性贫血的历史研究、定义以及判断标准,分析竞走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以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和竞赛质量,以期为教练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内分泌环境的平衡是维持其良好竞技状态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运动员自身血睾酮水平的高低又是反映内分泌功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研究了耐力运动员睾酮水平改变与贫血的关系,旨在对预防运动性贫血、运动性疲劳,为运动员提供合理的营养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就男女运动员产生贫血的生理因素及运动因素加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还就男女运动员的贫血的诊断及治疗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972名男运动员和590名女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认为把我国男女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常数值定为14g%和13g%为宜,并且认为男、女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临界值应为12.5g环和11.5g%.  相似文献   

5.
大负荷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5名山西省男子柔道运动员冬训大负荷训练期血清睾酮(T)、皮质醇(C)的测试分析表明,大负荷训练使男子柔道运动员的T、T/C值显著下降(P<0.05),5名运动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运动疲劳,C值变化不明显(P>0.05).提示T、C、T/C是男子柔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机能评定的有效指标,对防止运动员过度疲劳、及早发现和预防运动员潜在性贫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贫血是体育运动训练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机能低下的状态,是造成运动员运动能力下降,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运动性贫血的机理从为血浆容量的增加、红细胞溶血、血红蛋白在合成障碍及激素和微量元素异常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根据中医辩证理论将其分型,提出了具体的中医方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维生素B12和叶酸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补充方法,为耐力运动员和大众健身人群预防、纠正恶性贫血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参考国内外文献33篇,对维生素B12和叶酸促进红细胞成熟,提高耐力运动水平,预防恶性贫血的机制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结果明确了维生素B12和叶酸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适量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有助于防止恶性贫血的发生。结论根据维生素B12和叶酸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补充时应采取配伍服用的方法,成人维生素B12适宜的补充剂量为2.4μg/d,叶酸为400μg/d,运动员大强度运动训练时可适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耐力运动对女运动员铁代谢及铁调素的影响,揭示运动时铁代谢的变化规律,并为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依据和参考,对12名参加2015年衡阳市元旦环城赛跑(全长约6 000m)的大学女运动员,分别于赛前、赛后即刻、赛后1d、赛后3d各取静脉血5mL,测试血清铁、铁蛋白、Hepcidin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显示,赛后即刻运动员血清铁和IL-6比其他各时间点显著上升(P0.05),赛后1d运动员血清Hepcidin比其他各时间点显著上升(P0.01).这说明耐力运动对女运动员血清铁、Hepcidin和IL-6产生了即时性影响,建议经常监控女运动员铁代谢相关指标及铁调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小肠粘膜细胞铁吸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铁性贫血和运动性低铁状态在运动员中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运动员补铁效果不理想。寻求有效的补铁措施的关键问题是要阐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究竟如何吸收铁,然而有关铁吸收的机制一直不清楚。近几年研究发现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存在DMT1、Dcytb、Fp1和Hp等铁转运蛋白TfR-1和TfR-2在隐窝细胞和绒毛细胞基底侧膜具有相对特异性分布。本根据这些发现以及对其转运机制、转运特性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勾画出小肠粘膜上皮细胞铁吸收过程和调节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10.
运动可改变机体铁状态,过度运动会引起机体铁缺乏,甚至导致机体出现运动性贫血,影响运动员成绩.近几年研究表明铁调素(Hepcidin)是调控机体铁代谢的关键因素,而运动中产生的白细胞介素6(IL-6)是影响Hepcidin表达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介绍了IL-6对Hepcidin表达的影响、运动对IL-6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运动引起的IL-6的改变及其对Hepcidin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青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中进食障碍(ED)与非ED者在饮食结构、血液生化以及身体成分等因素的差异.方法:70名青少年女子体操运动员按年龄分为两组:10~14岁组(n=38)和15~19岁组(n=32),通过ED诊断量表将每个年龄组再分为两个亚组——ED组和非ED组.调查受试者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测定身体成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ED的总发生率为37.1%,但在两个年龄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调查问卷中,17.1%的运动员使用过控体质量手段.两个年龄组中ED组体质量、脂肪含量和体脂百分比均高于非ED组(P0.01).两个年龄组中非ED组蛋白摄入量高于推荐量,10~14岁ED组蛋白摄入量低于非ED组(P0.01);其他营养素摄入量虽然在ED组和非E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低于膳食推荐量.21.4%的运动员诊断为铁缺乏,11.4%诊断为缺铁性红细胞生成,14.3%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且两个年龄组中ED组的发生率均高于非ED组.结论:密切关注青少年女子运动员的生理与营养状态对于防治ED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我省运动员饮食习惯,指导运动员合理、平衡膳食提供依据,对我省15支运动队的345名一线运动员进行饮食习惯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一线运动员饮食习惯总体较好,运动员奶制品、豆制品、蔬菜、水果摄入比较充足,肉类制品中水产品摄入相对较少;部分男运动员吃早餐意识薄弱,部分女运动员中餐及晚餐主食摄入偏少;运动员运动后补液不合适,部分女运动员喜好吃零食;运动员比较缺乏营养知识。  相似文献   

13.
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适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层的现象,其本质是退役运动员对未来工作、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因此,建立退役运动员保障的长效机制,为退役运动员做好职业指导、做好退役工作中和退役后择业中的每件小事,想运动员所想,急运动员所急,为运动员提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社会保障机制,才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就业心理问题的治本之策。这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相关职能部门、教练员以及运动员自身的共同努力和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14.
运动员保障工作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民生工程,应通过重塑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发展理念、重定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发展目标、重组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结构、重划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主体责任及重构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解决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武汉市中小学学生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教育及卫生部门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为2010年和2005年武汉市城乡7岁、9岁、12岁、14岁和17岁男女学生。方法:利用WHO1972年标准筛查贫血,将贫血程度分为"边缘性"、"轻度"、"中度以上"3度,对城乡各年龄组男女学生两次调研的贫血率及贫血程度构成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5-2010年的5年中,武汉市乡村学生的贫血率有大幅度下降,城区学生的贫血率有较大幅度上升,城乡贫血学生大多数为边缘性贫血。城乡男生多数年龄组边缘性贫血的比率增加、轻度贫血的比率下降,男生的贫血程度总体有所减轻。而城乡女生则相反,贫血程度总体有所加重。城区男女学生和乡村女生在学龄初期(7岁、9岁)和青春期的中后期(14岁、17岁)更容易出现贫血率的上升和贫血程度的加重。乡村男生的贫血率和贫血程度均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趋势较为乐观。城区女生是突出的薄弱群体,不仅贫血率上升,贫血程度较重的比率也较高。结论: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城区学生贫血情况较大幅度恶化的趋势,应将防治重点放在城区学生(尤其是女生)群体,特别是学龄初期和青春期这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党丽萍 《甘肃科技》2008,24(6):95-97
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现代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关系,运动员是运动训练的主体,为了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应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技战术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运动员的竞技修养,有利于把运动员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所以,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运动员职业意识指向问卷表”对我国部分武术运动员进行调查,以了解我国武术运动员的职业意识,探索我国武术运动员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以及不同性别、不同运动年限的武术运动员在职业意识指向上的差异或特点。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员职业意识主要指向于竞争型、竞争事业型、事业竞争型、竞争娱乐型、竞争求职型。男女武术运动员在职业意识指向上无较大差异。武术运动员职业意识指向随运动年限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特点。竞争型运动员最适合武术运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牦牛骨粉对运动员骨密度、骨代谢和身体机能水平的影响,以击剑、现代五项、武术、拳击等项目45名运动员为对象,运动员每日服用5 g牦牛骨粉,每周6次,共4周。采用EXA-3000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左右前臂、跟骨骨密度,抽静脉血检测骨代谢和身体机能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发现,服用牦牛骨粉后男子运动员右跟骨骨密度显著升高,女子运动员左右前臂、跟骨密度显著升高,服用牦牛骨粉后女运动员血清钙、磷和男运动员血清钙显著性降低,女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显著性降低,男运动员IgM显著性升高。可见,服用4周牦牛骨粉对女运动员前臂、跟骨的骨密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男运动员前臂和跟骨的骨密度影响作用较小,对运动员骨代谢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球蛋白无不利影响,可以较好地维持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安置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国运动员因综合素质低下、培养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救援体制不健全、法规体制的矛盾冲突、就业渠道窄等问题影响,出现退役运动员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缓解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改革专业化训练体制,强化以"学校"为依托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特殊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脊柱腰段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脊柱腰段损伤与运动员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脊柱腰段损伤几乎达到84.0 %,造成损伤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无论在损伤人数,还是在损伤程度,胆汁质的运动员都高于多血质的运动员且远远高于粘液质的运动员.因此,了解每一个运动员的气质类型,有助于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管理和预防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