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的文选注释有可商榷之处.《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中“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的“有”当是表委婉语气,其他古文献中习见.《诗经·无衣》中“与子同仇”的“仇”应该是“朋友、伙伴”.《公刘》“爰方启行”的“启行”当是“开路”.  相似文献   

2.
莲花小记     
莲、荷与睡莲 "荷"字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中,里边有3首关于"荷"的诗歌:《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莲"字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德论》中,使用的词汇是"莲莆",这个词既是植物名,指的是"树名也,其叶大于门扇";也是地名,指的是东汉的"莲州"与"莆州",但具体地址已不...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的2016年度中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评选活动中,《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工业科技》双双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7版)》,《河  相似文献   

4.
正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科技ANHUI SCIENCE TECHNOLOGY传播创新理念普及科技知识《安徽科技》杂志是由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主管的全省唯一公开出版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是安徽省优秀期刊和《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维普系列数据库》、《万方系列数据库》等全文收录的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安徽科技》杂志作为全省科技宣传的重要基础平台,是传播创新理念,宣传科技政策,推介创新动态,交流科技工作的重要权威刊物。2016年,《安徽科技》杂志下设"专题·综合"、"政策·导航"、"战略·决策"、"区域·创新"、"产业·孵化"、"农村·民生"、  相似文献   

5.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相似文献   

6.
《桧风·秦冠》一诗,从毛、郑至清儒均不能跳出诗序"刺不能三年"(服丧)说。现代说诗者亦多因循旧说,虽偶有摆脱孝子阴影的努力,但又陷于新的困惑。本文从"素冠是顶什么冠"打开缺口,结合辨析古今种种诗说的疑惑,最终从《礼记·曲礼》中找到坚实的旁证,证成《素冠》原来是妻子为送别离境去国的丈夫而唱的歌。  相似文献   

7.
《论语》格言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中评价《论语》的艺术特征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的确,孔子的思想,《论语》的精华,多在其只言片语、微言大义的格言警句之中。《论语》格言数量之丰赡,蕴涵哲理之深邃,修辞艺术之精美,不仅在诸子中独树一帜,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典籍中也是大放异彩而弥足珍贵的。《论语》警句艺术,是"有德者必有言"的不朽典范,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修辞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组织的2018年度中国高校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评选活动中,《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工业科技》双双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8版)》,《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209,在429种综合科学技术类期刊中期刊影响力指数  相似文献   

9.
<正>在日前结束的"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中,我校期刊收获颇丰,共有4种科技期刊获奖.其中《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自然杂志》分别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上海大学学报(英文版)》获"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一所学校同时有4种期刊获奖,在上海高校和全国高校中引起了极大关注,受到同行好评.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最早的交规是在唐朝颁布的《仪制令》,《仪制令》相当于现代的"交通法"。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有一条是:"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唐六典·尚书礼部》和日本学者仁井田升整理编著的《唐令拾遗》、《唐令拾遗补》等典籍中都有关于交通管理方面的记载,一般常见的有"贱避贵,轻避重,少避老,去避来","诸司郎中遇丞相,皆下马","文武官三品以下者拜正一  相似文献   

11.
明清吴语文献中有一类读音为“咿”的“咿”类字,有“以”“夷”“伊”“亦”“咿”“”“咦”等多种写法,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又”相同。通过对历史文献中有关吴语“又”字读音记载的分析,联系语音演变发展的规律,并结合现当代吴语区松江、上海、苏州、温州等地方言“又”的读音,可知“咿”类字其实是“又”的方言记音字。“又”“来”等上古之部某些字在现当代吴语一些地区韵母仍读[i]音。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随时随地随需获取信息成为可能的今天,作为“纯粹”广告媒介的户外广告再一次褪去信息传达的功用。户外广告应该是植入人们的生活轨迹的,轨迹为外,生活为内;户外广告应该是融入环境与外物的,更应该与人情景互动;户外广告应该是城市的装饰物,构成独特的风景;同时,户外广告还逐渐向着户外活动的方向发展。非信息,生活、情感、装饰、活动---是为户外广告的媒介特质。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环境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以团队合作模式的实施为主线,依托于“理论课堂”“双语渗透”和“科研实践”三个平台,逐步形成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4.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5.
对朱熹工夫论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1.简要梳理朱熹格物论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指出朱熹在建构其工夫理论时,对“二程”的工夫论述有取有舍,凸显出朱熹工夫论思想的独特立场;2.考察朱熹“格物致知是《大学》第一义”这一重要论述,分析其在何种理论企图之下,再三强调格物在《大学》工夫程序中的首要地位;3.分析伊川“察之于身”的格物论及其与朱熹“反身穷理”之命题的理论关联,在此,朱熹已意识到居敬与穷理应当是一种“互相发”的关系;4.朱熹所言“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不是两事”之说乃是其工夫论思想的终极之论,此论意味着格物与诚意既可两立又不可分离,但这种不可分离又不具有浑然合一性。朱熹若能坚持格物致知至诚意正心乃同属“明明德之事”的立场,则格物诚意不是两事的观点始能真正落实,由此可以建构起一套义理自足的儒学工夫论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诗经·大雅·下武》"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关于"媚兹一人",多数学者将"媚"看作动词,释为"爱、爱戴",也有学者认为应释为"好";"应侯顺德"之"应侯"有学者将其看作专有名词,理解为"应国之君",另一些学者却将它们分别看作两个词。故训资料、《诗经》句法特点及中古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媚"当释为"好","兹"与"哉"同;"侯"与"乃"同,"应"通"膺",有"承、当"之义。"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相当于"媚哉一人,膺乃顺德",意即"多好啊这个人,承受了先王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17.
于璐  刘锦明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24-1526,1555
随着"财政悬崖"的流行,"X+悬崖"类复合词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X+悬崖"类复合词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X"被其他形容词和名词代替。"X+悬崖"类词语整体为名词短语,与运动类动词、含有危急性的名词搭配。依靠语言模因和隐喻类比机制,构建语义丰富的新词汇。对"X+悬崖"类词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陈代谢先起源”假说认为新陈代谢的出现先于(或同时)模板复制能力的出现。“复制先起源”假说则认为前生物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通过非生物自发聚合形成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遗传信息系统,并逐渐拥有了“新陈代谢”能力。针对这个“生命起源”研究中的“鸡”-“蛋”悖论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就是表达同一内容或同一意思的相对委婉的说法,这种说法没有固定的格式或标志,它可以由一个词或短语构成,也可以由一个句子构成,甚至可以由一个段落构成。根据构成委婉语的语言片段的长短,《战国策》中的委婉语的范围大致可分成三个等级:即词语委婉、句子的委婉和段的委婉。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来,“加力”由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变成了一个受各大新闻媒体热捧的流行词语。分析了“加力”的词性及词义;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探析了“加力”流行的原因,分别是受到流行词“给力”影响、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最后简单分析了“加力”的流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