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是我国最早关注个体生命的思想家,提出了全身保命、精神自由等养生问题。梳理庄子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经历,发现其养生哲学的核心是保全生命和获取心灵自由,"无用"、"无为"、"无欲"﹑"心斋"、"顺物自然"等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个人实现生命存活和精神逍遥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麦克尤恩的小说契合时代的脉搏,将自然、生命、生存、成长等严肃深邃的生态主题用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充满了众生平等、和谐共生的呼唤,渗透“回归生命本真,良知呵护生命和地球”的理想,给读者以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意识"是方方关注人的生存世界和生命状态及其价值的一个重要视点。《软埋》借助个体生命与他者及世界的关系以及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选择,传达出了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性的关怀。小说中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显示出了怀有承担意识的当代作家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根本性思考。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的视角阐释《软埋》中所传达的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质询和守望,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照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4.
卷帙浩繁的美国文学史的长卷中,一生都怀着文学梦漂泊的爱伦·坡成了恐怖﹑美和逻辑的化身。他的哥特小说并不是肤浅地给读者以感官上的惊悚之感,而是集恐怖感、艺术美与思想美于一体。他的哥特小说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倒塌》充满了对阴森恐怖的气氛和情节的渲染。本文主要是从其题目着眼,探讨古屋倒塌的真正所指。  相似文献   

5.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热爱生命》作为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延续了他"北方故事"的创作主题。在尼采"超人"哲学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杰克·伦敦在作品中揭示了人在复杂生存环境中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热爱生命》中展现的杰克·伦敦的生命观进行解读,通过描述淘金者"他"凭借自己的生存本能、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以及乐观的心态在荒野中艰难求生的经历,揭示了生命的宝贵,谱写出一首伟大的生命赞歌。  相似文献   

7.
《孝经》的伦理精神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是我国儒家孝道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孝经》在"事亲"、"事君"、"立身"等三个方面所体现的伦理精神主要包括:对生命源头的敬畏,对社会生命的实现,对精神生命的追求。其借鉴意义正是告诫当下人应在敬畏生命源头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如此方能体现自己生命的完整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蔷薇园》是中古波斯诗人萨迪的代表作品,它通过散文诗的形式体现了诗人对真理的无限渴望,对善良品行的高度颂扬,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而伊斯兰哲学家沙比对生命的体验也正在于此,他认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最高追求。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蔷薇园》中的伊斯兰生命哲学作以梳理和认识,揭示了伊斯兰生命哲学的"真"、"善"、"美",并力图挖掘作品蕴含的审美意识,从中透视萨迪《蔷薇园》与伊斯兰生命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最著名的动物小说之一,它以其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复杂的主题、生动活泼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而引起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注意。本文主要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主题,进而得出作者希望摆脱社会的桎梏,让生命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望,号召大家响应作者对生命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10.
刻意曲解是语用策略的一种,服务于某种交际目的。以小说《围城》中人物对话为语料,分析了刻意曲解的主客观成因﹑特征﹑触发因素。刻意曲解可以由词汇、话语用意、话语所指等不同层面的曲解而触发。使用刻意曲解策略可以协调谈话氛围,制造幽默感,挽回面子,回避尴尬话题等。对小说对话的刻意曲解现象进行语用策略分析,增添了文学作品鉴赏的情趣。  相似文献   

11.
以卡尔·马克思青年时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为文本根据,省悟出《手稿》将人的类本性抽象并具体为"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自为自愿的、感觉激情的生命活动",是当代"人学"的最高视角。  相似文献   

12.
萧红带着浓烈的女性悲剧意识和对生命凝重的思考,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受压迫、受损害的女性形象——团圆媳妇。这个脆弱的生命在强大的传统家庭婆媳矛盾冲突中,在愚昧、冷漠乡民的人性恶的"呵护"与审视下,绝望而凄惨地离开了这个到处充满阴霾的世界。婆婆的长者权威与意志以及"看客"们的本性恶是团圆媳妇生命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利用小说叙事构筑了一个"灵"与"肉"冲突下的人文寓言,寓言的形象性决定了阐释的多种可能性。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属于精神理念的人物,特丽莎是肉体的象征。托马斯与特丽莎相遇,流浪被限制了,有了羁绊;而特丽莎的忠贞被限制了,有了裂痕,两人在这样的处境中寻回失去的"人",即作为灵魂与肉体的交织体的人。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完成的诗意回归及伦理道德的回归,与他本身的反道德意识形成悖论,这也是福柯等人的最终悖论。  相似文献   

14.
《三体》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赋予了女性应对生态危机的隐喻书写.在自然和生命秩序中,女性处于守成和家园的地位.女性由稳定的"在家"走向漂泊的"在场",隐喻了生态危机的多重性和严重性.小说中人类生存由女性选择,女性关于"在家"和"在场"的抉择悖论体现了各自的规定性.依存"在场"的生命本性,坚守"在家"的约束、爱与责任."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进行细致的分析比较,认为两篇作品通过"枕穴"和"槐穴"的转易以呈现不同的时空系统,从而确定了"现实--梦--现实"的叙述模式,并认为二者从情节设置到叙述模式的构建都贯穿着道教热爱生命,眷恋尘世和享受生活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王玉 《科技信息》2010,(22):169-169,171
一﹑作品紹介 《道草》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从1915年6月3日到9月14日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道草》是夏目漱石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健三和阿住的夫妻生活为中心,从心理上挖掘健三和养父母,姐姐夫妻俩,舅舅的关系,描绘了日本的家族构造中包含的重压感。向往近代生活的健三依然被旧思想蚕食。  相似文献   

17.
丹增曲珍是一位深受藏文化影响的白族女作家。她的两部长篇小说《狼毒》和《格桑花》1均以藏族女性为主人公。前者借"狼毒"这种一年两季绽放的植物寄托对作品中女性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生命活力的赞许;后者深入人物内心,以格桑花的生命周期喻示藏地女子的青春成长经历。小说充满对女性人生的关注、体恤和理解。对作者来说,"性别"超越族别,在这里成为一种天然的纽带,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丹增曲珍的写作由此而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8.
"饥饿"是理查德·赖特《黑孩子》(《美国饥饿》)的主题之一。对理查德·赖特而言,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饥饿"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彭学明的作品《娘》将"娘"的形象还原到"天地"中去书写,使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省与忏悔穿越了狭义的文化维度,直抵那被遗忘的自然与生命本身。这部作品包含着对自然与文明、生命与知识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它试图通过自然与生命的复魅来达到一种更彻底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20.
两歧作为对矛盾性、对立性、多样性的指认是《两歧的诗学》立论的起点和依据。依作者的论述,两歧是社会、生命个体和诗学固有的现象。两歧的更深刻处是它的悖论性:肯定诗学和人生除了矛盾、两歧之外,也具有一致性、非矛盾性。两歧作为理论视角的真正意义是揭示历史和人生的诗意,它最终表明:诗意的真正根源是生命的丰盈与高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