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而从中国女性地位的历史演变来看,中国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大致经历了一个“无意识——沉睡——觉醒”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从阶级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异化概念等几个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受压迫找到了其必然性的根据.因此,中国女性要想获得“真崛起”,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经济独立;终身学习,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2.
主要就国内外马克思学家关于恩格斯的研究作一介绍和评析。从总体上说,对恩格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学术关系的研究;恩格斯经济思想的研究;恩格斯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贡献的研究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探讨是有启迪意义的,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事实出发,更加明确恩格斯应有的地位和独立的哲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朱晓静 《科技信息》2011,(28):166-167
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富有现代色彩,原因之一在于奥斯丁通过塑造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龟"与"兔"——探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女性地位问题,对女性所遭受的父权制压迫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和谴责。尽管这两类女性的处事态度截然不同,却同样陷于父权制压迫的困境,是被动的"第二性"。  相似文献   

4.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来看,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的实质性嬗变过程。随着世界观转变的最终完成,马克思找到了文化得以生成和发展的真实根源——实践,并最终将"人的文化"的系统研究融贯和体现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中,从而使"自然—人—社会"构成了完整的统一性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使其在基本理论的层面上得到重释和澄明,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深刻阐述劳动主体与劳动所有权关系的变化条件和发展逻辑的过程中,马克思集中、彻底地运用了历史辩证法。在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视阈中,劳动主体与劳动所有权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天然统一——完全分离——重新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其中,作为逻辑中项的"完全分离"阶段,又内嵌着劳动所有权"全部丧失(奴隶)——部分获得(农奴)——全部丧失(工人)"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和阐发马克思历史辩证法视阈中的劳动主体与劳动所有权关系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如何进一步尊重劳动、重视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等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四"女作家广泛关注社会现实,同时也是当时女性进入社会的先锋.本文以中国女性文学和"五四"文学为背景,从重返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方面和女性性爱意识考察了"五四"女作家的女性情怀及其审美表现,从而探究"五四"女性文学开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新传统的思想、艺术价值.认为"五四"女性文学第一次全面展示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权藩篱时的独特心声,映照出女性生活中许多始终不被注意的侧面,开启了女性文学的崭新话题,激烈否定了封建男权传统,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珍贵源头.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过了两个大的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左右的第一个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形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思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第二时段,在"回到马克思"这一口号的影响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力图从对马克思文本的重新解读中,寻求新的理论框架。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学界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资本逻辑批判,并力图以此为基础探索面对当下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9.
汤亭亭《女勇士》中留守女性命运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的被迫开放和人口跨域迁徙的增加,产生了中国社会早期的留守女性群体。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成名作《女勇士》中刻画了多个早期留守女性的形象。本文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典型女性人物——即“无名姑妈”、“月兰姨妈”和“母亲勇兰”——作为分析对象,以揭示不同思想和性格群体留守女性的不同命运。这种分析,对于研究今天中国社会中的留守女性群体仍然具有很强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女性的从众心理,之所以甚于男性,主要来自女性处在社会性别弱势地位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其所"从"之"众",也多是"从"同性之"众".倒不是从同性那里得到安全,而是从同性那里得到调整自我的评价与参照;即便是与"异性相吸",出现反差,也是在异性霸权面前被"窥视"的群体心理折光.这样,女性在长期的社会群塑中,趋奉时尚,追赶时髦,盲目从众,从而丧失了"自我",成为现代女性自觉意识迅速提升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一是实践维度,它基于马克思的实践自由观,即不是单纯源于人的观念,也不是单纯源于客观世界,而是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质是自主地、"无障碍"地进行实践;二是社会历史维度,自由的实现与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解放是同步的,经历了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三个阶段;三是中国现实维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初步实现了政治自由。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走出了物质贫乏的困境,初步实现了经济自由。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正在强起来,中国人民正在实现更全面更深入的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整体性"作为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特色呈现一种辩证过程: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以之统摄万象,含纳百川,其意旨在"精神";马克思主义使思辨哲学从"天国"走到"人间",通过精神和市民社会的勾连而形成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其特质在"交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通过黑格尔激活马克思——从而复活了辩证法的能动"主体性",其意蕴在"行动"。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的"整体性"方法论,呈现出由"精神"而"交往"直到"行动"的辩证路向。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和"以物为本"的哲学性质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我党近年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纲领,从卡尔·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的高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本性.同时批判了以"拜物主义"为"教义"的"以物为本"的历史观,揭露了这种历史观对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文章充分肯定了卡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对我国和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呼吁"马克思不能丢".  相似文献   

14.
日本女性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社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古代中国文化和近代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在现今的日本社会,虽然女性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男尊女卑的观念在日本人的心里也影响深远.从日本教育现状特别是日本女性的教育现着手进行分析,探析教育经济效益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特别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剖析了教育对日本女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毕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正是在对资本全球化社会的反思性批判中,使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出场。对启蒙现代性两大基石——抽象的人和绝对理性的批判与反省,造就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核心层面。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引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从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白衣女人》中的女主人公费萝娜进行解读。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男权社会下女性的从属地位、女性的经济地位和女性话语权的丧失。  相似文献   

18.
危倩如 《科技信息》2010,(31):I0137-I0138
本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访谈、文本研究等方法,探究李宇春现象背后隐含的女权主义原因和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李宇春现象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现代性别角色建构的改变,中国现代女性地位的改变和中国现代社会女权主义的发展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哲学语境中,马克思用"意识形态"概念指称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本质上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的、歪曲的反映。而在经济学语境里",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则"隐身"于拜物教观念、精神生产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继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开辟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新领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新"替身"——拜物教,指明了走出意识形态牢笼的根本途径——建立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