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轮状病毒(HRV)是引起婴幼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细胞培养中,能抑制宿主细胞大分子合成,并致细胞病变。但HRV能否引起持续感染,迄今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物质降解和循环利用的生理过程.该过程以前被定义为饥饿条件下诱导的非选择性过程,随着自噬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研究人员发现,自噬既可以是非选择性过程,也可以是选择性过程.选择性自噬(selective autophagy)是指哺乳动物细胞选择性靶向降解损伤或多余细胞器、蛋白聚集体以及细胞内入侵病原体的自噬过程,对维持细胞内稳态和细胞抵御病原体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病原体可通过多种巧妙的策略操纵宿主细胞选择性自噬过程,从而调控宿主细胞的免疫应答,有利于病原体存活和持续性感染.本文对近年来线粒体自噬、内质网自噬和异源自噬等选择性自噬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钱锋  潘卫庆 《自然杂志》2001,23(1):24-28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疟原虫转染技术的建立,为我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这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病机理,并最终能控制这种传染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是古老的、保守的和重要的抗感染防御体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甚至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攻击时,均可以活化并产生不同的天然免疫防御应答.天然免疫系统如何防御病原体微生物感染,一直是免疫学甚至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哺乳动物(小鼠(Mus musculus)和人)的天然免疫防御效应和机制研究成为目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体的免疫识别、免疫细胞集聚和病原体免疫清除等不同阶段的天然免疫防御效应和机制.本文主要从以上3个方面简要评述了近年来在天然免疫细胞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效应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某一热点研究主题,也引用了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这将有助于研究者从整体上认识天然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细胞和分子对病原体感染的防御效应.  相似文献   

5.
气性坏疽系严重伤口的恶性感染,几个世纪以来被它杀害或致残的士兵达数百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病杀死的士兵比子弹杀死的还要多。该病因从伤口发出的恶臭而得名.英国化学与生物学防护所(CBDE)微生物研究室主任Titball等已研制出一种能阻断气性坏疽病原体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甘薯丛枝病是由两种病原体(类菌质体和线状病毒)复合感染而引起,并在电子显微镜下首次观察到该病毒质粒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一、流感病毒的细胞内感染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流感病毒感染易感宿主时,病毒核糖核酸(RNA)就侵入细胞.细胞的合成机构逐渐接受病毒RNA的指令,不再合成本身的核酸和蛋白质,只产生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因此,很快死亡,同时释出大量毒粒.而后者又感染  相似文献   

8.
<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控制衰老和促进长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期望能延缓,甚至逆转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各种各样的致病微生物加大频率折磨我们。为了抵御这些病原体,人体集结了另一些微生物“卫兵”,它们大量存在于肠道中。  相似文献   

9.
正最新研究显示,人体的脂肪细胞对储存关键免疫细胞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还能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帮助身体抵抗感染。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记忆T细胞"的免疫细胞会储存在小鼠的脂肪内。与储存在其他器官中的记忆T细胞相比,脂肪组织中的这种细胞在面对病原体时反应更快,抵抗力更强。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脂肪为记忆T细胞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7月,卡介苗诞生100周年,它仍然是唯一获批的对抗结核分枝杆菌这种致命病原体的疫苗。但针对这个狡猾敌人的几种新疫苗即将问世。1921年7月18日,第一个婴儿接种了一种活牛的细菌(牛结核分枝杆菌)。几小时前,他出生于巴黎的一家医院,他的母亲因感染与牛结核分枝杆菌密切相关的人类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依靠大气和各种饮食生存着。没有谁能完全生活在一片纯净里,在我们身边处处隐藏着危险,肉眼难辨的病原体就是潜在的威胁之一。这些病原体包括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当然,我们的身体对这些可恶的小家伙并非束手无策,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城墙,这道城墙就是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2.
俞俏 《世界科学》1992,(4):32-34
植物组织受到病原体感染后,激起一系列的生物和分子感应,这些感应在与疾病或抗病有关的可见症状中达到高峰。在有关感应中,反应的特性以及反应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协作在植物和病原体中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微妙的平衡进程也经常受到显著的进化上的调节,环境的影响和生理上的调整。因此,如果要理解并弄清这些寄主一病原体之间感应的分子方面的复杂情况,就要详尽地观察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感应进程以及一些特殊器官在进化、环境和生理上的状态。越来越明显的事实表明:决定寄主的抗病性或易  相似文献   

13.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依靠大气和各种饮食生存着。没有谁能完全生活在一片纯净里.在我们身边处处隐藏着危险,肉眼难辨的病原体就是潜在的威胁之一。这些病原体包括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当然,我们的身体对这些可恶的小家伙并非束手无策.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城墙.这道城墙就是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4.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依靠大气和各种饮食生存着.没有谁能完全生活在一片纯净里,在我们身边处处隐藏着危险,肉眼难辨的病原体就是潜在的威胁之一.这些病原体包括病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当然,我们的身体对这些可恶的小家伙并非束手无策,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城墙,这道城墙就是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5.
福氏痢疾杆菌,导致痢疾的几种微生物之一.是一种讨厌的病原体。它喜欢侵入人体肠粘膜细胞,引起腹泻、肠蠕动紊乱、发烧等症状.病程可达一周u上。这种痢疾杆菌,是人们身边最具感染性的病原体之一,通常只要10个细菌,就足以使人感染。但是,杰拉特·C·萨道夫(Jerald·C·Sadoff)想像的未来,成人和儿童,特别在发展中的国家,只要吞服一粒含福氏痢疾杆菌的胶丸.就能预防从结核到艾滋病等传染病。萨道夫,现为西点墨克(Merck)研究实验室的细菌学家,他的设想可不是狂热。他只是正在研究称做DNA疫苗的众多研究人员之一。他们认…  相似文献   

16.
药物的受体     
各种类型的药物,防治不同的疾病.可是,为什么这些药物会产生疗效呢?远在上世纪初,德国药物学家埃尔利希(Ehrlich)就设想生物体的细胞有着“侧链”,各种细胞侧链的组成和形象并不相同.药物与寄生在人体内病原体的细胞结合,才发挥毒性而杀伤这种病原体.人细胞的侧链与病原体的不同,药物便不与它结合,因而无碍于人的生命.如果也能有某种  相似文献   

17.
正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科学家们只用了几周时间就找到了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病原体(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330760).目前,疫苗研制和治疗药品的研究也在全速进行.尽管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防控对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性,但人们对传播途径的理解还很有限.主要传播途径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疫情控制措施的选择混乱,包括控制过度和控制不足.为什么传播途径难以确定?什么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其对未来的室内环境设计有何影响?本文将从气溶胶研究传播机理和目前观察到的新冠病毒主要感染现象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张宗梁 《科学通报》2008,53(7):747-753
尽管病原体能通过它们本身的方式入侵机体的许多部分, 然而宿主对病原体的感应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也能以广泛的、显著的方式在免疫细胞表达, 以防御和应对病原体的入侵. 目前的研究表明, TLRs不仅在天然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表达, 以介导即刻的抗病原体反应, 并且也在适应性免疫系统的T-, B-淋巴细胞表达, 提示TLRs直接调节了适应性免疫反应. 鉴于TLRs多种效应研究的快速进展, 本文将论及TLRs的一些主要性质及它们对T-, B-淋巴细胞的直接作用, 并对最近的发现和潜在的治疗应用进行了讨论. 总之, 不断增多的证据支持这样一种概念, 即TLR的激活不仅属于天然免疫, 而且也属于包括直接调节T-, B-淋巴细胞功能在内的适应性免疫.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需要接受10次以上的疫苗接种。这些疫苗通过让我们的机体产生免疫记忆的方式,来对抗下一次病毒和细菌等传染病病原体的感染,因此大大降低了常见传染病感染率和死亡率。新发传染病在大流行之时,疫苗是实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11,(12):6-6
科学家最近表示,对来自14世纪中期英国伦敦黑死病(又叫“鼠疫”)死者骨架的细菌进行的基因测序表明,造成中世纪欧洲黑死病大灾难的瘟疫至今仍在感染人类。黑死病病原体——鼠疫杆菌由虱子、老鼠相继传播,这种疾病于14世纪40年代到达欧洲后,5年之内就杀死了3000万~5000万人,相当于当时欧洲大陆人口的一半。一旦感染鼠疫杆菌,患者的淋巴结就会受到影响,或者出现较为罕见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