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浸渍液相还原微波辅助法制备了不同Pt-Pd原子比例的、高分散碳载铂钯(Pt-Pd/C)催化剂。运用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LSV)、计时电流法(CA)、能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分析不同Pt-Pd原子比例Pt-Pd/C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本身对甲醇没有电催化氧化活性,但Pd的加入影响Pt/C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当Pt∶Pd原子比为2∶1时,催化剂对甲醇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步法制备C/Fe-Bi2Mo O6,利用SEM、XRD、EDS、FT-IR和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形貌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属于介孔材料.选取诺氟沙星(NOR)作为模型分子,考察了该复合材料在模拟太阳光下的光催化性能.考察了p H值、H2O2催化剂用量和诺氟沙星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Fe-Bi2Mo O6在模拟太阳光下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500 W氙灯光照1.0 h,H2O2辅助下,可使质量浓度为10 mg/L的诺氟沙星的去除率达90%以上.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程序升温脱附(TPD)法、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法和微反-色谱技术。综合考察了在PdCu/ZSM-5催化剂上,乙醇、乙醛、乙酸、氧等的吸附、脱附性能,以及不同条件下反应产物的分布规律,推测出乙醇在该催化剂上气相催化一步合成乙酸乙酯过程中的复杂网络图及反应机理,为改善此催化剂性能和进行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d负载(用Pd/TiO2表示)和Pd掺杂(用Pd-TiO2表示)两类TiO2催化剂,用XRD、SEM、UV-Vis DRS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溶胶-凝胶法制备Pd-TiO2,能有效抑制产物晶粒的增长和团聚,提高晶体的相转变温度和对可见光的吸收;而用浸渍法制备Pd/TiO2,虽然也能抑制晶粒的团聚,但在500 ℃焙烧温度下,产物晶相中便出现了金红石相,且晶粒大小比纯TiO2还大.将Pd-TiO2催化剂应用于气相甲苯光催化降解反应,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当n(Pd)/n(Ti)=0.3%时,Pd-TiO2催化剂的甲苯单程降解率达到45.1%.  相似文献   

5.
在含Triton X-114的水相中制备了直径为2~3 nm的超细Au,Pt和Pd纳米线.纳米线修饰的玻碳电极具有极高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以商品Pt/C为阴极催化剂,分别以Au,Pt和Pd纳米线为阳极催化剂所构建的葡萄糖/氧气燃料电池在生理溶液中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68,64和1.6μW·cm-2.此外,Au纳米线比Pt或Pd纳米线作为阳极催化剂所构建的葡萄糖/氧气燃料电池具有更好的持久力.该研究为选择贵金属纳米线构建非酶葡萄糖传感器和燃料电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含Triton X-114的水相中制备了直径为2~3 nm的超细Au,Pt和Pd纳米线.纳米线修饰的玻碳电极具有极高的电化学活性面积.以商品Pt/C为阴极催化剂,分别以Au,Pt和Pd纳米线为阳极催化剂所构建的葡萄糖/氧气燃料电池在生理溶液中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为168,64和1.6μW·cm-2.此外,Au纳米线比Pt或Pd纳米线作为阳极催化剂所构建的葡萄糖/氧气燃料电池具有更好的持久力.该研究为选择贵金属纳米线构建非酶葡萄糖传感器和燃料电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单金属相Cu/C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以苯三甲酸(H_3BTC)为配体制备了Cu-MOF前驱体,在制备过程中选取乙醇为溶剂,并考察了在N_2氛围下的焙烧温度和Cu~(2+)与H_3BTC的物质的量比.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N_2-吸附技术对合成的Cu/C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以NaBH_4还原4-硝基苯酚(4-NP)为探针反应评价其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甲酸在Pd-Ru/C催化剂上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浸渍法制备高分散的炭载钯钌(Pd-Ru/C)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能谱(EDS)、循环伏安法(CV)和线性扫描法(LSV)等技术分析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及催化剂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性能;通过不同温度线性扫描曲线获得不同电位下甲酸在Pd-Ru/C催化剂上氧化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与Pd/C、Ru...  相似文献   

9.
商用Pt基氧还原反应催化剂稳定性差和生产成本高等缺点,导致锌-空电池等绿色高效的新型能源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开发高效、廉价、耐用的氧还原电催化剂成为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Co负载的碳纤维柔性自支撑膜(Co/CNF),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N2吸附-脱附等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在0.1 mol·L-1 KOH电解液中,Co/CNF具有优异氧还原反应活性及稳定性,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0.92和0.84 V,经过10 000次循环性能没有明显衰减。以Co/CNF作为空气正极组装锌-空电池,其开路电压为1.46 V、峰值功率密度为185 mW·cm-2,能够稳定运行近80 h,性能优于商业Pt/C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采用Pd/Si_3N_4/SiO_2/Si复合栅MIS结构,通过对设计及关键工艺的改进,研制了灵敏度高(120℃,1000ppmH_2中,阈值电压的改变可达520mV),响应、恢复时间短(120℃,1000ppmH_2,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10秒和25秒)的Pd栅氢敏管。比较了Pd/Si_3N_4/SiO_2/Si结构和Pd/SiO_2/Si结构对恢复时间的影响,解释了Pd/Si_3N_4/SiO_2/Si结构可有效缩短恢复时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剂制备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浸渍法和并流共沉淀法制备含Ni量不同的Ni/ZrO2催化剂,研究了它们在二氧化碳甲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高Ni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在较温和的条件(T=573K,P=0.1MPa,GHSV=12000h^-1)下,C02的转化率达99.7%,CH4的选择性达100%,Ni与ZrO2的相互作用对催化活性有很强的影响,Ni的含量和CO2吸附程度决定了甲烷化反应活性,催化剂作用下活化能的大小与活性变化规律相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Lewis酸催化月桂烯与丙烯酸甲酯的Diels-Alder反应,对不同的Lewis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比较.发现无水ZnCl_2不仅能显著地提高反应速率,而且能改变加成产物中异构体的分配比例.这种催化加成的区域选择特性强烈地受到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的影响,揭示出该催化反应是一平行的串行可逆反应.  相似文献   

13.
以程序升温脱附(TPD)为主要实验手段,对二乙胺在5种不同沸石分子筛上的吸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沸石分子筛对二乙胺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但不同的沸石分子筛对二乙胺的吸附能力受其结构和表面酸性特征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适用于交联条件的有效吸附部位为一与沸石分子筛表面酸性有关的弱化学吸附位;二乙胺从不同沸石分子筛表面脱附的动力学与晶内扩散有关,其表观脱附活化能分别为:75.4kJ/mol(5A)、51.5kJ/mol(13X)23.2kJ/mol(菱沸石)、35.6kJ/mol(NaY)和56.9kJ/mol(ZSM-5).  相似文献   

14.
用浸渍法和化学沉积法来制备Pt-MoO3/C催化剂,用线性扫描法(LSV)研究了甲醇及CO在Pt-MoO3/C和Pt/C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结果发现无论在酸性还是在中性溶液中,催化剂中MoO3的加入对甲醇和CO的氧化都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其主要原因是Mo的存在能够增加电极表面的含氧物种,有利于甲醇的氧化,同时减弱了CO在Pt上的吸附,促进了COad的氧化,减少了CO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纳米石墨为原料,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制得石墨烯载体GN,并制备钯催化剂Pd/GN.将催化剂均匀的涂抹在碳纸上制备工作电极后,一种采用电极处理Pd/GN-1,另一种不采用任何处理Pd/GN-2.发现采用电极处理制备的石墨烯载Pd催化剂电极对甲酸氧化阳极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TiO2溶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碳载Pt-TiO2(Pt-TiO2/C)催化剂.运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来检测乙二醇在催化剂上的电催化氧化情况.结果发现方法c制备的Pt-TiO2/C催化剂对乙二醇在酸性溶液中的电氧化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镍基超粒子催化剂Ni/A12O3,研究表明活性组分NiO与载体A12O3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活性组分NiO超细、超分散性.有效地提高活性组分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具有高的活性,稳定性和抗积炭性能.  相似文献   

18.
用微反脉冲技术考察了SO_4~(2-)/TiO_2和SO_4~(2-)/ZrO_2系列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对戊烷的异构化活性。实验表明:分别在823K和948K下处理得到的SO_4~(2-)/TiO_2823K和SO_4~(2-)/ZrO_2(948K)其异构化活性较佳。这两个温度正好相应于差热分析的高温区吸热峰。本文结合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讨论了活性中心模型和其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