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测是基础,预报是窗口,服务是宗旨,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是气象工作的最终目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就是把预报产品和气候分析、气候评价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及时送到用户手中,针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及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议。教人们如何巧用天时,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对一些灾害性天气进行人工影响和干预,驱利避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使之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2.
该文针对2015年3月31日温州机场发生的一次平流雾的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资料、自动站资料、天气图、卫星云图等,对这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雾发生时,中纬度无明显冷空气活动,南支气流平直,天气比较稳定。近地面层的高湿环境、适宜的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稳定和地面的弱幅合场都是这次天气过程发生的重要条件,而通过对浙江省气象自动观测平台和卫星云图的监控能做到对平流低云大雾的提前预报。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2005,(6):16
ARGO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覆盖全球的海洋实时观测系统,它如同一个在海洋中建立的“气象观测网”,可以实时获取海洋内部的海流、温度和盐度等资料,并通过卫星将这些观测数据传输给地面接收站,有了它科学家就能十分方便地随时随地的勾勒出海洋、特别是深海的“气候图”了。人们可以将ARGO获取的海洋资料用于海洋、天气业务等预报和海洋渔业等相关产业的海上活动中;经过进一步质量控制的ARGO资料还能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大气等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海南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利用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基于二者及海南旅游气候资源实际情况构建的综合舒适度指数、旅游气候指数等对海南旅游气候资源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JDK1.6平台,采用Java高级语言设计和开发了海南旅游气候资源评价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任意时段海南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并可查询海南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未来30天的气温、降水等预报信息;该系统可使人们及时地了解海南旅游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情况,能够为海南旅游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该文系统总结了福建省天气气候预报预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福建省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发展趋势和战略对策。21世纪,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要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研制客观、精细的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与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2009年秋—2010年春,四川川西南山地,以攀枝花为代表的秋冬春特重旱灾,是中国西南大旱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了解这场特大干旱发生的天气背景和异常成因,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研究发展以资料融合与数值预报为基础的客观定量化天气气候监测预报技术,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本文采用攀枝花1965—2010年所属台站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并依据旱灾气候背景、气象干旱指标和灾情评估规定,对该区域该时段特大干旱发生发展规律及成因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干旱是在攀枝花干季气候背景下,因长时间少雨而形成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旱灾程度深的极端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也逐渐增加,其中由暴雨、雷暴、冰雹、大风等造成的气象灾害和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因此对其准确监测、及时发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气象重要天气报的发报流程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准确、及时发报,为有效、及时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频发、重发,台风、暴雨、强对流、大风、雷电等气象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气象趋利避害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该文从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出发,分析气象信息科普传播的主要环节,探讨提高公众利用气象信息产品防范气象灾害能力和气象高敏感行业利用气象条件实现效益最大化的路径,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通过气象科学普及促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观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科学活动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气象科学开始萌芽。相传我国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黄帝时代,就设有专人从事气候观测。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尧帝时代,还设立了专门掌管天文和气象的官职(我国古代天气和气象是一起的),这一官职历代相沿。到清朝时称为“钦天监监正”,是掌管天文、气象的最高政府官员。我国古代曾为世界气象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分析种种气象观测数据和资料,不难看出:在暴风暴雨、雷鸣电闪、、冰雹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想要通过观测气象变化进行气象测报就更加繁冗了。在这种恶劣的天气状态下,观测气象的仪器和网络通讯发生故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气象观测人员操作失误,就容易出现许多问题。该文就主要分析恶劣天气观测时易发生的问题,给予科学的应对意见。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建设》2013,(5):F0003-F0003
利用天气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的回波和气象卫星拍摄到的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对天气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报。无线电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使我国成为气象预报准确率较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12.
黄建文  韩露露 《甘肃科技》2014,30(19):37-38
通过对2014年5月8日至9日发生在金昌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是高空500hpa的气旋式风切变引起的气流辐合及北方冷空气下滑共同影响所致,揭示了该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天气原因。分析认为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并结合天气学方法、数值预报产品,可以及时、准确预报出类似的天气过程,对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没有气象卫星之前,各国气象部门主要靠在风筝、气球和飞机上安装探测仪器进行观测。1954年美国利用火箭拍摄云图的成功,引发了人们利用卫星作为平台进行大气探测的设想。1960年4月1日,美国第一颗气象试验卫星泰罗斯-1号(TIROS-1)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将卫星应用于气象科学的先河,从此人类对气象卫星的应用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类利用温度计、量雨器、探空气球以及空间卫星等大量现代仪器来观测和研究气候。借助于全球气候环境观测网,研究人员几乎可以得到每时每刻的各地环境变化状况。然而,人类的现代观测记录仅有近百年的历史。为了探索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人类还需要知道过去更早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因此,科学家就利用一些自然的或人文的资料,通过一系列反演过程来获得早期的气候和环境信息,这些资料通常被称为气候环境变化的代用资料,如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湖泊沉积、树轮等。  相似文献   

15.
聊城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频发且灾害加重的趋势,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聊城市气象局开始进行灾害性天气应急管理相关业务的体系建设,该体系主要包括灾害信息的监测、综合观测资料显示、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灾害信息接收及传播、气象协管员、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1951~2007年木兰溪流域的水文和气象资料,分析了木兰溪流域洪涝的历史分布特征及造成洪涝的主要天气系统;研究了木兰溪流域的面雨量计算方法及洪涝的预测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木兰溪流域出现洪涝的年际变化大,造成洪涝的最主要天气系统是台风;木兰溪流域洪涝预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天气系统、预测概念模型、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雷达回波、预报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报,为市委市政府的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贵州科学》2021,39(3)
为更好地对雷雨大风天气进行预报预警,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8年5月17日和8月6日贵州省铜仁市两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雷雨大风发生前,常规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增降变化,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等雷达产品有较明显的变化特征,对雷雨大风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为提早及时的预报预警雷雨大风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月8~10日华北地区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热动力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揭示了该气象过程的高低空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北斗导航卫星(IGSO-4)发射日的临近气象保障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针对卫星发射进程中出现突发强对流天气时,有必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充分利用天气雷达、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等探测手段,为任务实施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表明,航天气象保障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自人造地球卫星施放成功以来,人类已有可能在卫星上安装摄影机,对云进行摄影,并且及时地将摄影结果拍发到地面上来。这项技术对气象学有重要意义:从太空中获得的关于大气中云层复盖情况的资料,能够帮助气象学家了解天气系统的位置、强度以及它移动和变化的趋势。由于地球上现在仍有大片地区(海洋、极地等)气象台站稀少,所以这种资料更显得有用。到目前为止,这种观测已经取得了大量资料,并且已经开始为天气分析和预报工作服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