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再塑造。或模拟继承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或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对《水浒传》中人物的再塑造,并没有突破《水浒传》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2.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都是两个悲剧性人物。在这篇章中作从四个方面阐明她们的相似之处,也从二个方面分析了她们的不同之点。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通过歌颂英雄人物的反抗斗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贪官集团的种种罪恶,呼唤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梦想实现与儒家传统思想相一致的理想社会。无论是对人物的塑造、对事件的描写,还是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水浒传》都弘扬了正气,所以,其主题就是“弘扬正气”。无斋主人的“梁山人物黑帮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人物称呼语是研究《水浒传》人物语言的一个小视角,它们可以被归纳为多种类型,体现出当时社会贬己尊人、尊卑有序、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和交际特点,它们对《水浒传》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提出人物构建四原则:特征的积聚、重复、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人物所经受的变化和转变.据此解析<水浒传>中潘金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可知潘金莲首先是通过作者给定的姓名、年龄、外貌和社会地位等信息聚集、整合而成;"淫"作为作者着意凸显的特征通过反复强调,语义轴的选择,使人物在与武大、武松、西门庆及其他女子的相似、对照中获得明晰、确定的形象;再者人物的境遇等造成人物的改变则完整地呈现了人物的人生轨迹,从而使读者获得一个清晰、可感、可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和反映农民起义的白话长篇小说,《水浒传》成功地适应了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使“粗卤”一词在该小说语境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修辞和人物塑造的审美效果——正义美、率真美。这一风格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后世英雄传奇和公案侠义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7.
刘相雨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3):76-80,119
《水浒传》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男英雄,但是其中的女英雄形象却不尽如人意;而《水浒后传》《后水浒传》和《荡寇志》等续书中的女英雄形象则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水浒传》。其中,《水浒后传》中的顾大嫂在外貌、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与《水浒传》中有所不同;《后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爱的、充满女性色彩的女英雄屠俏;《荡寇志》则塑造了以陈丽卿、刘慧娘为首的一系列女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不少研究者着眼于《水浒传》描写的“负面行为”,对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怀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结合《水浒传》的理解史,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意趣,并由此观察作品对水浒人物所谓“负面行为”所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关仇富心理、富人安全问题和《水浒传》的讨论文章颇多。有人认为“仇富心理”乃中国国民独有的劣根性,而《水浒传》便是“仇富心理”的典型。本文针对《水浒传》的“仇富心理”说,结合《水浒传》“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两方面的特点,从心理层面剖析梁山好汉“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心理动因,并对《水浒传》“仇富心理”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小说在书写英雄好汉的反抗与斗争时,还描写了战争环境下的祭祀活动。按照祭祀对象,祭祀活动可分为“祭祀神明”和“祭祀亡灵”两种类型,表现了与明清家庭小说“祭礼”不同的特点。祭祀活动在《水浒传》中起着连缀小说情节、反映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小说文化内涵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在“外证”方面,僧施满家于1918年抄录的《施氏家簿谱》中“字耐庵”三字无法得出施彦端就是施耐庵的结论.从《水浒传》的地理态势、气候物像、方言土语、人文风俗等诸方面“内证”来看,其作者不可能是江北的施彦端,而肯定是一位对杭州极为熟悉的书会才人.以《水浒传》是“小说作品”来解释对江北描写舛错极多,但对杭州的描写却极其精准,更加无法说明其作者是进士出身的江北人.况且,《水浒传》中还有不少内容是去世于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进士所不可能写出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16.
鲁智深这一人物形象,历来被认为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细读《水浒传》,我们会发现,鲁智深恐怕不仅仅单纯是作者塑造的一百零八条梁山好汉中的一员,在他身上还承载着某些其他命意。本文试图探析作者塑造鲁智深形象时的相关佛教内容,从其独特的身份定位、生命历程与宿命的事先宣示以及圆寂正果的生命归属等方面,来考察其在《水浒传》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每位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绰号,好比自己的名片,这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从绰号命名方式及分类、绰号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绰号暗含的感情、绰号产生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浒传》的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18.
《化人游》是作家丁耀亢的戏剧作品,《潘金莲》是作家魏明伦的戏剧作品。丁耀亢和魏明伦这两位相隔300多年的作家,可能是基于相似的人生经历,也可能是基于相似的艺术追求,竟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化人游》和《潘金莲》为他们的心灵共鸣提供了准确的解读文本。丁耀亢创作《化人游》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的。魏明伦创作《潘金莲》,从表面上看,仅仅是重写了"一个令人同情,令人惋惜,又招人谴责,引人深思的潘金莲"。但这种重写背后,同样基于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以及未来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9.
看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总体印象是前半部比后半部好,愈看到后来,愈感到不像小说《水浒传》,甚至落入《新××××》、《戏说××××》的窠臼。笔者作为小说《水浒传》多年的爱好者,感到电视剧《水浒》似乎“委屈”了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以下作些简单的评说。电视剧《水浒传》前半部,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大体上能够表现出原著的精神;林冲的“不怕官,只怕“管”,一忍再忍,直至无法可忍,终于奋起反抗,上了梁山;鲁达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毫不计较个人利害,而且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见彻”,见义勇为,确非一般;…  相似文献   

20.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湖具有多重含义,《水浒传》所描写的江湖是江湖人的江湖。这种江湖人是以游民为主体、以社会边缘人物为中坚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江湖是游民生活和奋斗的空间。《水浒传》第一次把这种江湖告诉了读者,《水浒传》是江湖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