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模范丈夫”、“模范父亲”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一些科学家声称已经发现了指向答案的线索。科学家对雄性草原鼠进行研究。将它们作为父亲的行为与它们具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抗冻基因”,这种基因使南极地带的草在-30℃的条件下仍可以存活。科学家们说,这种基因可以避免霜冻给农作物造成高达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维多利亚州拉特罗布大学的研究人员说,这种基因是在成功移植到南极半岛的名为南极发草的一种盐草中发现的。研究人员确认了这种新型基因蛋白,其结合力是普通基因蛋白的两倍,可以阻止冰晶的扩大,避免冰晶造成的损害。科学家们将这“抑制冰再结晶基因”导入澳大利亚的一种本土植物体内,于是这种植物也具备了防冻特性。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弄清楚了这种基因的防冻原理,因此可…  相似文献   

4.
江于 《自然与人》2014,(6):38-40
人刚死的时候,99%的细胞还是有生命的。现代医学只是没有办法让细胞重新启动,于是才出现了人体冷冻学,把刚"死亡"的人马上冷冻起来,以便医学发达时让他们复活。人体冷冻或人体冷藏技术,是一种试验中的医疗科学技术,即把人体或动物在极低的温度下冷藏保存,梦想在未来能够借助于先进的医疗科技使他们解冻后复活及治疗。下面介绍俄罗斯和美国两国专家有关人体冷冻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人体在低温下冷冻并寄希望于未来医学技术能够将其恢复的想法一直都是科幻小说的主题,然而,人体冷冻法是否真的可能实现在未来的死而复生?尸体冷冻的过程当一个人被宣布法律上死亡,尸体冷冻保存公司接到通知就会发配一个应急小组试图保存这个人的血液泵。尸体被保存在冰里并注射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以减少血液凝结和对大脑的损伤。一旦尸体到达人体冷冻公司,就会被冷却到冰点,血液被抽走,取而代之的是器官保存溶液。尸体的血管被注射冷冻保护剂并阻止器官和组织的冰晶形成,尸体被冷却到-130℃。最后一步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探索》2009,(6):4-4
最近,日本科学家利用取自16年前冷冻死鼠的细胞,成功创生了这只死鼠的健康克隆鼠,使之“死而复生”。这是世界首例成功克隆冷冻动物试验,它预示着将来从冷冻残骸中克隆出猛犸象等已灭绝物种已经曙光初现。  相似文献   

7.
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为达到成功生育之目的,动物之间的婚配一直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雌性专一,雄性乱交。其实,许多关于单配偶动物尤其是雌性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说法源于达尔文时代,当时达尔文和其他自然学家在野外对单配偶动物进行观察时,对它们的交配行为做了许多假设性推测。近年来对动物DNA的研究表明,这一假说是错误的,实际上雌性乱交现象往往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8.
从1964到2004年,人们相信人类与猿类在基因水平上几乎是相同的。10年前,科学家宣称人类DNA中的信息代码有98.5%与黑猩猩一致,因而人类不过是另一种黑猩猩。他们认为人类在世界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黑猩猩应当享有和人类一样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谢忠平  李琦涵 《科学》2007,59(1):17-20
疫苗是目前人类可以彻底控制某一传染性疾病的唯一武器,预防接种不但保护了个体免受传染病病原体的侵袭,而且在群体中也限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可以说,疫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自200多年前牛痘疫苗的发明到今天数十种疫苗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人类认识并掌握使用生物技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疫苗经历了第一代的传统疫苗、第二代重组基因工程疫苗及第三代的核酸疫苗的发展,并已出现了以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疫苗。  相似文献   

10.
在电影《阿凡达》中,科学家将人类DNA与潘多拉星球土著纳美人DNA合成后人工培育成“阿凡达”的肉体替身,并通过人类的意识对其进行“远程控制”。眼下,美国军方也在进行类似的研究。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以下简称DARPA)2013年预算报告中披露,他们正在进行一项名为“阿凡达”的研究项目,打算在未来打造出像电影《阿凡达》中一样可用人脑远程控制的“机器人军团”。  相似文献   

11.
DNA是掌管人类遗传的分子 ,它携带着一整套命令 ,指引一个微小的受精卵发育成人。自从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揭示了它的结构 ,这半个世纪里的伟大发现方才拉开了序幕。为了向我们的 2 3对结构紧密的染色体表示敬意 ,本文列举了———  相似文献   

12.
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10月2日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Z.Fire,见下图)和克雷格·梅洛(CraigC.Mello),以表彰他们发现一种关闭特定基因作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发现》杂志不久前将2002年第13届科技创新奖颁给了五位科学家。他们不是天才,但他们都在各自所在的领域,取得了成功。“我能够‘设计’出一只鸟吗” 76岁的保罗·麦克里迪至今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梦想着翱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探索》2005,(3):7-7
一项新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最小的鹰种之一在“移民”新西兰岛之后,竟然迅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掠食鸟之一。这种鸟就是曾经独霸史前新西兰天空、但如今早已灭绝的哈斯特鹰,其翼展超过3米。为了寻找哈斯特鹰的起源,科学家从已有两千年历史的哈斯特鹰骨骼化石中提取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并把它与来自该地区的其他掠食鸟的基因作比较。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  相似文献   

15.
如此难以置信,能够生长成我们每个人的所有信息,竟是记载在一小圈微小到无法被肉眼看到的DNA螺旋线上。一个普通的试管就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人的信息,然后放入上衣口袋就会被带到任何地方! 生命,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基因的复制。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为了复制基因,生命居然玩出了那么多的花样,而把复制基因这件事情做得最哗众取宠、最繁文缛节的就属我们人类了!为了复制,为了使基因再一次得到延续,须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长大,经历整整10个月后,或许因为知道以后要遭受和犯下的罪过,而大哭着降生。人在度过无忧无虑的快乐而短暂的幼年之后,就开始  相似文献   

16.
一名连环杀手残忍地杀害了多名儿童,而警方对此却束手无策,就在这时,特殊解析研究所负责DNA甄别的科学家神乐龙平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他通过DNA比对。准确无误地指出了凶手。然而,刑警浅间玲司在对案件的调查中发现,特殊解析研究所在提取公民基因的过程中涉嫌违法行为,于是他前往研究所与神龙乐平当面对质。但神乐龙平却告诉他:与大局相比这根本不足为虑.  相似文献   

17.
石磊 《世界科学》2005,(9):19-19
20世纪90年代末,全世界的生物学家都在为阐明人类基因组的序列而努力——对组成人体DNA的30亿对碱基所包含的基因数目进行了排序。当时科学家们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人类(个体)需要大约10万个基因来完成无数个细胞过程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但最终的结论是:我们人只有大约2.5万个基因,  相似文献   

18.
"人死不能复生",这似乎是亘古至今的一条不可移易的定则。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许多人的所谓"死",是因为现代医学对他所患疾病的无能为力,如果以将来的医疗手段,他们仍有99%的希望活。基于这种认识,科学家正在试验用低温冷冻的方法,将人体长期保存,然后等到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进展时再将病人唤醒。这项大胆的设想和试验已在某些动物的身上取得了成功,人  相似文献   

19.
线虫是一种身长仅1毫米的微型虫,生活在土壤中,以吃细菌为生。一项新研究发现,只要闭合线虫脑中的一个开关,就可以改变线虫的性倾向。线虫的性别由其DNA中包含的染色体决定。假如是一条雄性线虫,则其体内的所有细胞(包括脑细胞)都是雄性的。科学家无法改变线虫的性别,但却能通过控制线虫的基因来愚弄线虫的神经细胞,使线虫的行为方式异性化。  相似文献   

20.
FLL世锦赛是一项针对9~16岁孩子的国际性机器人比赛项目。参赛队伍由10名队员组成,队员们需要建设团队、解决问题和分析思考。每年9月,由教育专家和科学家们精心设计的FLL挑战内容将通过网络,向全球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