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广西冬季暴雨事件的特征及影响天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广西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2003年11月共43年的暴雨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广西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暴雨天气事件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广西冬季暴雨天气事件是一种小概率事件;造成广西冬季暴雨天气事件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南支槽东移和冷空气南下共同影响;冬季桂西北难以发生暴雨天气,暴雨主要发生地区位于桂东和桂南;产生冬季暴雨的物理条件与充沛的水汽、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辐合上升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暴雨中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分离及其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平平滑滤波方法对不同等压面上大中尺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991年7月1—5日的暴雨过程中,从高层到低层青藏高原北部有一急流中心,急流中心位于40°N附近。和这次暴雨过程直接对应的急流中心位于29°N附近。1—5日这两个急流中心均稳定少动且中心风速比常年大。大范围降水区中的强暴雨中心和中低层的流场、风场辐合区以及扰动低压中心吻合较好。低层等压面上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的区域平均值对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贡献最大,高层200hPa和中层500hPa贡献数值接近,高中低层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项对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贡献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4.
地形对对流天气和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地形对对流天气和暴雨的作用,作为地方性灾害天气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丽蓉 《科技资讯》2010,(27):252-252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4月10日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由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低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和强盛的暖湿气流相汇合,垂直涡度增大,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地面冷锋前生成中尺度低压,加强了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6.
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高、低空天气实况到多种物理量场要数等方面,对忻州市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形成原因,把实况作为着眼点,旨在寻找指标,为今后暴雨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7.
运用常规天气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卫星云图和D opp ler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4.19"暴雨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演变及其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区春季2次暴雨天气的雨情、环流形势、地面形势场特征、云图以及各种物理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1983年6月23—25日,长江流域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连续性暴雨过程。本文采用等熵面分析探讨了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结果指出,四股气流,两股暖湿气流分别来自太平洋副高西侧和孟加拉湾,两股变性的西伯利亚干冷气流分别经蒙古西部,甘肃和我国东北、朝鲜、黄海,在31°N附近汇合成东—西向的辐合带是这次暴雨过程产生的有利条件。110°E附近的低空南风急流和30°N附近的低空西南风急流对这一过程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暴雨过程中凝结潜热释放对低空急流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反馈作用。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低层水汽水平输送主要来自南海,而中下层水汽水平输送主要来自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0.
选取1961-2008年武陵山片区18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等统计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武陵山片区夏季暴雨天气的变化规律,并运用信息扩散技术计算出武陵山片区夏季暴雨天气风险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整个武陵山片区年平均暴雨日数呈上升趋势,区域内总体是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和中部高于边缘的分布特征;武陵山及附近地区受地形地貌和暴雨次数的影响暴雨量级较大,乌江、清江和资水等河流流域是武陵山片区暴雨气象灾害的重点预防区域.这对武陵山片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防灾减灾及生态建设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胜利油田孤东矿区老第三系沙河街组中发现丰富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 ,其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三角洲 ,可见到 8种特征各异的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为辫状河道砂坝及水下分流河道砂坝 ,单一河道砂坝呈透镜状 ,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向上变细层序 ,常见多个河道砂坝在纵向上互相叠置。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其中尤以水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侧积交错层发育为标志。在上述基础上 ,归纳总结了辫状河三角洲的鉴别标志 ,这对于在其他地区鉴别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利用钻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石炭世本溪期——早二叠世太原期,系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时期;第二阶段为早二叠世山西期——晚二叠世石千蜂期,系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时期。两类不同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发育的背景、相带构成、砂体类型等方面均有差异。在上述基础上系统讨论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更为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14.
黄河以细粒物质含量高为特征.经研究发现,细粒物质搬运和沉积的动力有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物理作用是最主要的动力,主要表现为河水、潮水、风和柯氏力等过程的作用.主河道中的物理因素最活跃,又可细分为高水位、中等水位、低水位、涨—落水流、浪成水流、反向水流、裂流及“冲积扇”水流等状况.黄河下游河水显微碱性,且富含CaCo_3,故形成同生碳酸盐胶结物和柱状结核.另外,一定量的细粒物质还以胶体的形式搬运、沉积.黄河三角洲上的动物主要形成潜穴、球粒和爬迹等;而植物的作用较为重要,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细粒物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15.
大芦家地区渐新统东二1亚段主要由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发育的微相类型包括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及天然堤、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它们在纵横向上表现出多次复合,多次叠加的特征,且各微相的界限和单砂层的界限并不一致;所有这些微相在垂向上的沉积序列可分为均一型、垂向减小型和垂向增大型三类;此外,该区三角洲体系沉积物源主要由河流从西北方向搬运而来,属高建设性的河控型三角洲,其平面呈朵状向东南方或南方延伸,其微相模式的特点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位于中心,其他微相分布在它们的外缘。  相似文献   

16.
宋家洼陷是辽河盆地西部凸起上的一个 NE向小型断陷。通过岩芯研究 ,发现洼陷中上侏罗统属扇三角洲成因 ,而扇三角洲的前缘受高能湖浪作用发育典型的浪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的平原部分以分流河道和含植物根系和生物扰动构造的泛滥平原沉积为特征。河口坝相以含砾粗砂岩为代表 ;滨滩 -上滨面为含粉砂条带的粗砂岩 ,沙质前积斜坡为平行纹层状细砂和粉砂岩 ,这些条带和平行纹层属破波区和激浪带冲洗层理成因 ;泥质前积斜坡为夹粉砂的泥岩。当湖泊向盆地中退缩时 ,边缘扇三角洲可暴露于水面上 ,经历古土壤化过程 ,故对扇三角洲的定义 (“伸入静水体中的冲积扇”)不能机械地理解。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湘中南地区龙潭煤系详细的沉积学研究,指出该区在龙潭煤系中存在两个三角洲-东部的衡郴三角洲和西部的涟邵三角洲;同时指出,三角洲的存在为认识该地区的古地理面貌、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煤方向开辟了新的思路。;;图4,表1,参2。分类号##5P618.11  相似文献   

18.
浙西及长江三角洲南翼潮坪剖面均显示,微型层序和小型层序是潮坪沉积的基本组成单元。潮坪观测证明,砂质单层是风暴沉积,而泥质单层是正常天气的沉积单元。砂、泥质单层共同组成一个小型层序(风暴序列).风暴沉积在潮坪层序中占重要地位,大小潮沉积旋回的概念不适合于长江三角洲一类的非潮道潮坪。  相似文献   

19.
山间洪流是福建省福清市大丘海岸扇三角洲的沉积条件之一,波浪、潮汐和沿岸海流是改造该扇三角洲沉积的主要动力,潮差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控制了洪流和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丘山间顺直小河流-海岸扇三角洲沉积环境由陆上、海岸过渡带和潮下带的前扇三角洲组成.对该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古代扇三角洲研究和扇三角洲油气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北部永 92 1地区沙三段和沙四段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从中可以识别出砾岩相、砂岩相、粉砂岩泥岩相和泥岩相等 4种岩相类型。根据本区的沉积特征 ,扇三角洲沉积是一个典型的退积型层序 ,沉积边界和扇三角洲砂砾岩体的分布主要受湖平面变化的影响。该区湖相暗色泥岩为主要的烃源岩和盖层 ,扇三角洲前缘的砂砾岩体是较好的储集层。本区生、储、盖发育齐全 ,有着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