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临盘油田盘二断块沙三下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临盘油田盘二断块沙三下主力油层的微构造研究,揭示了盘二断块的构造特征,总结了盘二断块的微构造类型,分析了微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提出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指出盘二断块内的主要微构造类型为小凹槽及小鼻状构造.小高点及小鼻状构造的凸起部位为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2.
太190区块位于大庆长垣二级构造带上的两个三级背斜构造的鞍部,是被断层复杂化的小断块油田。三维高分辨率开发地震技术研究表明,构造形态复杂、局部隆起的微幅度构造及小断距断层十分发育。应用储层综合反演技术进行沉积微相、储层分布及剩余油预测,基本弄清了剩余油分布与局部构造、断层、相带等之间的关系。针对剩余油富集区的加密调整、注采系统地调整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剩余油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以确保油田的稳产,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8砂组为例,进行了微型构造形态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的微构造类型主要为小鼻状构造,是由于受右行扭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利用测井多井解释结果分析了微型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微型构造对油井的生产起着控制作用,在其顶部翼部是剩余油相对富集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胜坨油田微型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剩余油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在确保油田的稳产,以胜坨油田地区沙二段7、8 砂组为例,进行了微型构造形态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的微构造类型主要为小鼻状态构造,是由于受右行扭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利用测井多井解释结果分析了微型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微型构造对油井的生产起着控制制作,在其顶部冀部是剩余 油相对富集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微构造对油田的实际开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以地质综合研究为基础,对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微构造模式及开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74断块的微构造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断层上下盘的错动作用扮演主要角色并造成微构造发育的多样性。正向微构造主要是由下降盘对上升盘产生的拖曳和断层面的遮挡共同作用造成的,斜面微构造受断层的影响较小,主要发育在远离主要断层部位;负向微构造主要形成于下降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种微构造顶底组合模式。通过对处于不同微构造模式的生产井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微构造顶底组合的开发特征。对低渗透条件下微构造中的油气运移和富集机理的分析认为,双凸型、双鼻状凸起型和双斜面型3种顶底组合模式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可以考虑上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微构造对油田的实际开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以地质综合研究为基础,对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微构造模式及开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74断块的微构造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断层上下盘的错动作用扮演主要角色并造成微构造发育的多样性。正向微构造主要是由下降盘对上升盘产生的拖曳和断层面的遮挡共同作用造成的,斜面微构造受断层的影响较小,主要发育在远离主要断层部位;负向微构造主要形成于下降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种微构造顶底组合模式。通过对处于不同微构造模式的生产井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微构造顶底组合的开发特征。对低渗透条件下微构造中的油气运移和富集机理的分析认为,双凸型、双鼻状凸起型和双斜面型3种顶底组合模式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可以考虑上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确定辽河油田欧利坨子地区的微构造,并讨论了微构造类型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微构造类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微构造类型分为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单斜微构造3种,其中正向微构造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单斜微构造次之,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8.
胡12断块油藏剩余油富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为基础,通过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反求出含水率为98%时的残余油饱和度,建立了计算剩余可采储量分布的方法;结合地质和开发因素对剩余油富集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单井措施费用和油价选定补孔措施层的经济增油量作为筛选剩余油富集区的第一标准,选择地下含水率小于75%的中等水淹程度作为剩余油富集区的第二标准;最后与油藏地质研究的有利微构造类型和水下分支河道优势沉积微相分布进行叠合,得到剩余油富集分布;经过综合分析得到了胡12断块剩余油富集分布特点和具体井区,对干指导该断块掺潜具有首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手段之一就是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针对断块层状油藏构造复杂和断层断棱的渗流遮蔽作用强烈情况,给出了一种正确建立储层构造模型和描述断块边界传导率的处理方法.基于断块层状油藏的生产史拟合在数值模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先拟合断块生产史,后拟合单井动态的思路.以开发了20年的文25西区断块层状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为例对其剩余油分布规律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有7种,其中有4种因素影响较大。侧缘微相带由于注水状况差,易于形成剩余油;小鼻状微型构造高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且向上驱油对油井生产有利;靠近断层的地带封闭性好,剩余油相对富集;注水井网不完善易于形成相对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潜力区。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原油性质和注水压差,剩余油主要是在多孔隙网络体系条件下形成,其形态多以油珠、油丝、小油块和孤岛状分布。剩余油形成过程中,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有4个方面的控制作用,它们决定油层孔喉结构及润湿性,提供水驱油动力,控制水驱油过程,影响水驱油的速度。此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2断块地层沉积相、构造及油藏类型的分析介绍,参考马2断块油藏储层基本特征、油藏开发动态、油气显示和数值模拟最新研究结果,根据马2断块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对马2断块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明确提出“储集沙体及断裂系统的发育和断裂性质是该区块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的观点。并结合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勘探的建议,为马2断块油藏的挖潜和勘探目标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23断块是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北部一个地垒型断块。沙四气藏为一南倾的鼻状构造。断块的形成是先后受近东西向拉张东推应力作用和右旋平移应力复合作用结果,形成现今的被断层分割的地垒块构造格局。文东,文西两组断层既是该断块东、北、西边界,又控制着断块区內气水分布。  相似文献   

13.
胜坨油田二区三角洲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有7种,其中有4种因素影响较大。侧缘微相带由于注水状况差,易于形成剩余油;小鼻状微型构造高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且向上驱油对油井生产有利;靠近断层的地带封闭性好,剩余油相对富集;注水井网不完善易于形成相对富集的平面剩余油潜力区。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原油性质和注水压差,剩余油主要是在多孔隙网络体系条件下形成,其形态多以油珠、油丝、小油块和孤岛状分布。剩余油形成过程中,宏观因素对微观因素有4个方面的控制作用,它们决定油层孔喉结构及润湿性,提供水驱油动力,控制水驱油过程,影响水驱油的速度。此研究结果有助于研究区的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4.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动用不均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动态生产指标来对生产区块进行标定和分类,并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模糊数学评判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有利的挖潜区块。对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静态特征分析表明,该油藏沉积微相、微型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是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最强,微型构造次之,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最弱。在沉积微相中,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微相带,中扇水道侧缘微相具有一定的可采储量,但由于相带狭窄不利于后期调整加密;朵叶体微相的井网稀,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潜力;顶凸底凸型和顶底均为鼻状凸起型微构造组合模式,水淹程度弱,既是高产区也是剩余油富集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3~0.9的区域,剩余油相对富集。最后以5砂组为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并结合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了剩余油定量评判,指出了有利区域,经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车镇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车镇凹陷鼻状构造的分布、成因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生油岩条件和生储盖组合的研究,探讨了区内鼻状构造与油气富集的关系.油气沿鼻状构造的脊线进行运移,在鼻状构造脊线附近的圈闭聚集,而鼻状构造槽线位置的探井油气贫乏,甚至无油气显示.油气受鼻状构造脊线的控制呈放射状分布,受南北断阶带断层的遮挡呈环状分布的规律.这种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认识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量动用不均衡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动态生产指标来对生产区块进行标定和分类,并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模糊数学评判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有利的挖潜区块.对胜利油区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静态特征分析表明,该油藏沉积微相、微型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是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最强,微型构造次之,非均质性控制作用最弱.在沉积微相中,中扇亚相的辫状水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微相带,中扇水道侧缘微相具有一定的可采储量,但由于相带狭窄不利于后期调整加密;朵叶体微相的井网稀,具有一定的生产开发潜力;顶凸底凸型和顶底均为鼻状凸起型微构造组合模式,水淹程度弱,既是高产区也是剩余油富集区.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3~0.9的区域,剩余油相对富集.最后以5砂组为例,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并结合剩余油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了剩余油定量评判,指出了有利区域,经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老油田后期开发中更好地寻找剩余油,从油层微构造、断层及断面的封堵性出发,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确定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为:(1)正向微构造,包括低部位的正向微构造;(2)断层形成的微构造,包括断层封闭、断层夹持以及断层遮挡的非主流线区形成的微构造。D油藏的实际钻井结果表明:通过微构造确定剩余油的富集区是一种好方法;断层及油层微构造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正向油层微构造和断层形成的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查明Velasquez油田剩余油分布,挖掘剩余油潜力,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根据岩芯观察,对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粒度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砂体厚度,并以此对沉积微相展布进行分析,讨论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8-45断块区Guaduas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2个亚相和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6个微相;Guaduas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湖平面升一降一升的演化;研究区油层水淹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制约,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顶部、河口坝侧缘、席状砂砂体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临盘油田临13断块区沙二下断块油藏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13断块区内的断层可分为4个级序,其中二级断层同生断层且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同时,根据断控制特征以及流体分布特征,可将断块区进一步划分为断块组和自然断块。断块组受二级断层的控制,自然断块受三级断层的控制。根据地层 和上倾方向断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自然断块分为同向型,反向型和混合型3类及9个亚类,其中反民块具有较好的圈闭条件,且该断块油藏具有较高的地质储量,混合型次之,同向型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惠民凹陷盘河深部构造,使勘探向深部拓展,利用近期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惠民凹陷盘河深层的构造特征与圈闭发育规律。从油源、储层、盖层及油气运聚条件入手,深入研究盘河构造深层成藏规律,分析油气成藏的类型与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盘河构造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北掉断层仅在早期发育,是局部圈闭形成的关键,南掉断层发育较晚但长期活动,对油气运移与成藏起主要作用。临南洼陷内生成的油气通过极为发育的断裂体系以侧向运移和阶梯状运移方式聚集到盘河深层构造圈闭中,形成了主要以反向断块为主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反向断阶带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