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搞"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用法灵活、意义丰富、具有多种结合能力、运用极其广泛的一个动词,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动词"搞"进行分析,会对"搞"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对于我们掌握它的规律性和提高我们利用语言的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张新虹 《镇江高专学报》1999,12(1):72-73,86
“教师口语”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教材内容涉及到语言、心理、教育、伦理、行为、审美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及方法的科学体系,使师范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和教师职业语言运用的训练提高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本文仅以教材总论提出的训练原则为指南,对“教师口语”的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一、根据年级特点,合理安排使用教材《教师口语》除总论外分为上、中、下三编。各编都有所侧重,相互关联。根据教材各编相对独立以及师范学校三个年级各阶段的学习特点,我将上中下各编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一、二、三年级进行教学。教材《上编》“…  相似文献   

3.
"字"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核心,但随着西方语言学的传入,"字"及其研究日益被边缘化。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助于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字本位"在成功避免了切分"语素"或"词"的窘境的同时,也过于轻率地否定了"词"在汉语中的客观存在。作为汉语的基础性结构单位,单音节的"字"可以通过语音、语义两种途径来构造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4.
对汉语教学中的"敏感问题"作了界定,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学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越南学生汉语助词“了”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是现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也是对越汉语教学的难点。通过对越南学生"了"偏误的调查,列出越南学生"了"偏误的类型,并运用有界和无界理论分析"了"的使用情况,最后用中介语理论总结越南学生"了"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角度看,汉语的大多数动量词都源于"行走"义动词。汉语动量词的形成大多经历了"行走"到"频次"的转化过程,而这个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功能扩展"和"代入"两个阶段,"转喻"则是促使"行走"义动词演变为动量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次"理论是《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拉丁语法的"格"而又不同于"格"。马氏基于汉语无词形变化的实际,抓住语序这一关键,探究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对于汉语语法分析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作为汉语语法初创期的产物,"次"理论还有矛盾失误之处,应客观看待。  相似文献   

8.
"还NP呢"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习用的一种句式,我们将"还NP呢"分成S1~S6六组,并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逐一进行考察。六组状中结构表达了不同的语义:NP名不副实(S1名大于实,S6名小于实);连不如NP的都没有实现,就更不用说NP了(S2);NP已经不复存在(S3);NP和不如NP的相比,程度上更高(S4);通过说话人对NP的戏谑否定,实现否定前述信息的目的(S5)。并由此传递或责备、或否定、或褒扬的语气。  相似文献   

9.
英语“求雅换词”与汉语“避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求雅换词"与"避复"历史久远,然而到了现代,"求雅换词"以各种形式丰富展现,而"避复"却未能蓬勃发展。由于汉语自身特点难以产生大量的词汇,"避复"的词汇基础不够扎实,久之,在这方面的"审美期待"就变弱了。"避复"意识淡薄,导致英语学习者因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难以"求雅换词"。辨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自觉实现"求雅换词"。  相似文献   

10.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无论是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还是课程建设、实践教学都处于探索阶段。地方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更是面临着诸多难题,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一带一路"视角下如何准确定位、办出特色、人才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惬意""得意"进行异素分析,探析其在组合与聚合中的语法语义分布,可以看出,"惬意""得意"都是形容词,都表示满意,称心;可受"很""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常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等,都不能重叠。"惬意"为中性词,"得意"可用于贬义;"惬意"为书面语,"得意"兼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两词在运用时,侧重点是不同的:"惬意"侧重于体现适用主体的好心态;"得意"则侧重于显示主体办事顺利,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具有口语特征的"不折腾",跨语域使用后在政治场合中产生陌生化效应,促使源语听者基于共同的历史语境和对过去经验的共同阐释,通过丰富的联想,对其涵义心领神会并倍感亲切。跨语域使用拉近了讲者、听者的距离,引起了共鸣,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以汉语拼音形式出现的"不折腾"的零翻译在目的语读者中也能产生陌生化效应,但缺乏共有知识的异域受众一番考量、探寻之后很难产生与原作者的语用意图一致的联想。陌生化效应导致文本空白点,最终引发陌生感。  相似文献   

13.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6):125-128
美国"星谈"项目在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行为准则。特洛伊大学"星谈"汉语培训项目运行模式为:以5C和三种交际模式为标准;采用沉浸式教学;语言教学和文化体验有机结合;教师学员和学生学员结对子;注重实践教学和反馈。"星谈"项目以其标准化、灵活性、系统化、规范化、理论化和实践性等特点成为全美外语培训的标杆,也对我国外语教学培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重庆话常用"告"来表"尝试"意义,也通常把"伤口癒合"叫做"告口"。经过考察发现,表"尝试"义的本字应当是"较",而并非人们所写字形"告";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方言词,不应写成"告口"而该写作"交口"。口语中表"尝试"义和"伤口癒合"义的"gào",当与"告"这个字形无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6.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处置式的主要表达形式。处置式有两种:"将"字式和"把"字式。汉语史上,"把"字句成为处置式的主要表达形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梳理了"把"字句取代"将"字句成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过程,并从"把"和"将"的虚化时间、句法结构形式、语体色彩、语义等角度对这个过程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把"字句成为处置式主要表达形式符合汉语语法、语义、词汇以及语用选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文学文化课程的强化,是"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这是为适应新形势需要而采取的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举措。围绕"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合理构建文学文化课程模块,在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导语言学习,在文化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在文化技能教学中丰富内涵,打造一个"汉语+"的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8.
"前"、"后"方位是人类对自身和周围空间关系的一种基本认识,其认知基础源于身体经验。"前"、"后"方位的判定,往往取具有类似人体的"前"、"后"特征的物体作为参照,有时与"图形—背景"相关联。"前"、"后"引申到时间域时,基于不同的隐喻基础,在两种时间系统中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时间指向,这与文化差异有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从认知角度来解释"前"、"后"运用中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 在英语教学中,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初一皆大欢喜;初二两极分化;到了初三就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不学了。这部分学生在过去的英语学习中,由于多次失败而形成了心理障碍——失败定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这方面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变"失败定式"为"心理优势"。一、什么是"心理优势"和"失败定式"心理优势论"是张思忠教学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心理优势是指对实现目标有着强烈的成功的渴望,是  相似文献   

20.
"亲"这一称呼风靡当下,其创造性用法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本文从"亲"的古今汉语语义出发,对照网络中产生的新语言现象,归纳分析"亲"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增加的词汇意义,并探讨其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