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心脏采血,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家兔颈动脉采血,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描记聚集曲线,计算聚集百分率,最大聚集百分率及药物的聚集抑制百分率。结果红花黄色素明显延长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抑制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结论红花黄色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并比较SD大鼠、Wistar大鼠、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部分凝血因子的凝血时间。方法采用四通道血凝仪检测4种动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SD大鼠、Wistar大鼠、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TT分别为31.72 s、47.35 s、106.34 s和35.96 s;APTT分别为17.66 s、20.49 s、20.74 s和16.27 s;FIB分别为20.45 s、18.20 s、22.81 s和21.35 s;PT分别为21.00 s、21.76 s、16.74 s和25.16 s;ICR小鼠的TT值与其他3种动物间、SD大鼠与Wistar大鼠间有显著差异(P<0.05);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PT有显著差异(P<0.05);ICR小鼠与Wistar大鼠和SD大鼠间、Wistar大鼠与SD大鼠和长爪沙鼠间的APTT差异显著(P<0.05);ICR小鼠与SD大鼠和长爪沙鼠间、SD大鼠与Wistar大鼠间、Wistar大鼠与长爪沙鼠间的FIB差异显著(P<0.05)。结论SD大鼠、Wistar大鼠、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部分凝血因子的凝血时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异常黑胆质载体大鼠动物模型血液流变性及凝血功能的作用,选用健康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异常黑胆质模型组、药物干预组、自然恢复组,测定4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形指数、刚性指数、电泳指数、红细胞压积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结果显示,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能有效控制异常黑胆质证大鼠模型血液黏度增高及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模型,从血液酒精毒理学角度探讨TSAH的发生机制.方法将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相应实验组,共5组,按不同的处置方式建立动物模型,并检测大鼠血液乙醇浓度(BAC)、凝血4项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不同程度的延长,酒后2 h差异显著(P0.01);纤维蛋白原(FIB)变化不明显(P0.05);急性酒精中毒大鼠各时间点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不同程度下降,0.5、1、2 h差异显著(P0.05或P0.01);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值升高(P0.05或P0.01).急性酒精中毒大鼠TSAH发生率与BAC呈正相关(r=0.985),PT、TT及APTT与BAC变化呈正相关(r=0.756、0.829、0.743).结论 BAC与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TSAH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急慢性酒精中毒情况下,大鼠头颈部遭受轻微外力打击而发生TSAH酒精作用或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式细胞仪、ELISA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剂(PAI-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糖尿病组APTT、PT及TT时间明显缩短(P<0.05);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不伴血管病变组增高(P<0.05);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APTT及TT较不伴血管病变组明显缩短(P<0.05);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血浆t-PA水平、PT与不伴血管病变组指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糖尿病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PAI-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Fib水平、APTT、PT、TT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及血管病变,并可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ITT),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改变并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患者APTT时间显著缩短IP<0.05).由此可知,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和PAI-1及凝血4项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并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剑麻皂素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大剂量肾上腺素加寒冷刺激的方法制备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剑麻皂素,观察用药后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均明显升高(P0.01);剑麻皂素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血瘀大鼠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变形指数(DI)、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ESR)等指数,同时能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1)。【结论】剑麻皂素能够明显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络复欣颗粒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分离血浆并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吸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以ADP为诱导剂,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检测2 min、4 min、6 min血小板聚集百分率,计算出最大聚集百分率以及聚集抑制百分率。结果血络复欣能够显著延长大鼠血浆的PT、TT、APTT,并显著降低Fib的含量,且显著降低以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结论血络复欣具有显著的抗凝血以及抑制以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复杂性疾病患者在血栓前状态的共性并探讨其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ELA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技术方法,检测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复杂性疾病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及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P<0.05);复杂性疾病组血浆t-P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血清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与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APTT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血浆FIB浓度明显升高(P<0.05)。其中肿瘤组血浆FIB浓度的变化比其他3个疾病组更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PT时间明显缩短(P<0.05);APTT,PT,TT进行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得出结论: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可能是贯穿于复杂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联用β-乳香酸(β-BA)对血瘀证模型大鼠凝血功能和全血粘度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HSYA(100 mg/kg)组、β-BA(200 mg/kg)组、联合用药(HSYA 50 mg/kg+β-BA 100 mg/kg)组,每12h给药1次,连续7 d。第5次给药后给予大鼠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7 mg/kg)2次,间隔4 h,中间给予冰水刺激以复制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末次给药30 min内取腹主动脉血检测凝血指标和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指标(WBV)。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 s,5 s,30 s,200 s切变率全血粘度普遍升高,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HSYA组、β-BA组、联合用药组大鼠1s,5s,30s,200s切变率全血粘度降低,血浆TT、PT、APTT延长,FIB含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YA联用β-BA能显著改善血瘀证大鼠凝血功能和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目前有关人工饲养树鼩与猕猴部分凝血因子凝集时间的资料甚少,拟初步建立这两种动物部分凝血因子凝集时间的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树鼩、猕猴的血浆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树鼩的TT、PT、Fib和APTT值分别为19.27、17.34、30.51和27.88 s。猕猴的TT、PT、Fib和APTT值分别为20.81、9.82、18.73和33.56 s。人工饲养树鼩与猕猴的PT值、Fi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APTT值、TT值存在差异(P〈0.05)。结论人工饲养树鼩和猕猴部分凝血因子的凝集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物种雌雄个体间部分凝血因子的凝集时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型哮喘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变化特点,对76 例哮喘患者按维医体液论进行辨证分型(其中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30 例,非异常黑胆质型哮喘组46 例),并与健康对照组89 名进行对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41 和CD62P、内皮素(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凝血4 项指标,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CD62P、ET-1、PAI-1 水平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t-PA 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下降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和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FIB 含量高于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偏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 时间在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最短,其次为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组。研究表明,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和纤溶功能都发生紊乱,提示异常黑蛋质性哮喘处于血栓前状态,且这种状态较非异常黑胆质性哮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0例新生儿患者,以SIRS符合项数分组,分为SIRS2(符合2项)、S玎瑚(符合3项)、SIRS4(符合4项);对照组为同期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共5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其中危重症组63例,非危重症组67例。入院后24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结果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I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越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维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随机选取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45例,按照维医理论进行分型,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放射免疫法和ELISA方法检测各分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表达水平及内皮素-1(ET-1)、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性纤溶酶原抑制剂(PAI)、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组和非异常黑胆质(异常血液质、异常黏液质、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组CD62p、FIB、PAI、ET-1水平升高(P<0.05),t-PA水平降低(P<0.05),PT、APTT时间缩短(P<0.05),而CD41、TT在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组与异常血液质型冠心病组及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组相比,ET-1水平升高(P<0.05);与异常黏液质型冠心病组相比,CD62p阳性百分数增多(P<0.05);而CD41阳性百分数、t-PA及PAI-1含量、PT、TT和APTT在各型冠心病组之间无差异(P>0.05).各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栓前状态改变,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黏度增高、纤溶功能降低,且以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