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5年11月7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在桂林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发现经验学术研讨会”。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现的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一些自然科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乃至文学家们的关注,并就这一课题进行了案例研究和理论探索,以期从中获得一些带本质性的认识。国内就这个课题开过会议,并针对我国著名科学家的科学发现经验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这次桂林会议,就是以此为背景,在我国首次就自然科学发现经验召开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有60多人参加,提交论文40余篇。会议代表有我国老年、中年优秀自然科学家,各地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出版  相似文献   

2.
全国首届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发起,全国首届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8月25日至30日在哈尔滨召开。与会代表70余人,提交论文27篇,译著3本,译文8篇。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研究概况。其内容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对苏联哲学界关于科学技术革命论研究情况的评述;对苏联自然科学各学科哲学问题研究情况的剖析;对苏联学术界关于方法论的研究情况的介绍。“苏联的科学技术革命论及其实践对策”(孙  相似文献   

3.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7):19-19
为了提高我国科学方法论的学术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第五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拟定于2005年10底或11月初在湖北武汉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商贸学院和武汉东湖高科技工业园协办,主要围绕着以下主题展开深入讨论:(1)科学方法或科学方法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2)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特点、比较与沟通;(3)科学家论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与公民科学素养。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主题踊跃投稿和出席会议。电话:010-62750536通讯地址:北…  相似文献   

5.
6.
张增一  周程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29(2):108-109,107
2006年12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武汉商贸学院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工业园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4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其中,有近20名学者在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9日至11日,第六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近30名学者在会议上做了主题发言。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  相似文献   

8.
樊阳程  杜扬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1):108-108,107
第四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4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会,提交会议论文37篇,29名学者在会议上发言。  相似文献   

9.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了一九九四年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委员会主任卢嘉锡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章综(中科院)、刘杲(新闻出版署)、林振申(中国科协)、苏世生(科学出版社)、黄昭厚、潘书祥等副主任。还有三位副主任因故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科委林泉的代表是邵立勤同志,基金委胡兆森的代表是郭师曾同志,技术监督局鲁绍曾的代表是吴青同志。中科院出版委副主任李廷杰同志与全国名词委办公室领导列席了会议。会议开始,卢嘉锡主任宣布由于黄昭厚副主任退休,经上级批准任命潘书祥同志为全国名词委常务副主任。会上,黄昭厚同志汇报了1993年全国名词委工作总结及1994年工作要点。1993年全国名词委又公布出版了《医学名词(二)》、《力学名词》;完成了数学、电子学、地质学、计算机、农学的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分别都已进入排版、印刷阶段。1993年新组建了机械、航空两个名词审定委员会。至今总共成立了48个分委员会。1990年以来根据需要组建的一批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学科名词委员会,进展较快,不少已进入二审,部分已基本完成了三审。作为试点补充、修订加定义或注释的天文学和大气科学第二批名词也已进入终审阶段。1993年办公室组织了对已出版名词的自查工作,征询了专家的意见和收集了各方面读者的反映,对现存的数据库文件作了修改,准备适当时候再版。潘书祥同志向常委会汇报了理顺名词委体制问题和落实经费的情况。由于国家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名词统一工作作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性、基础性的工作,全国名词委作为承担这项工作的事业单位,在当前的形势下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了名词工作的开展。在1993年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上,近百名科学家代表呼吁解决全国名词委的困难。经过一年多的奔波,中国科学院与国家科委正在与中央编制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名词委办公室主任樊静向常委会汇报了有关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情况和建议。听取汇报后,常委会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卢嘉锡主任谈到名词委在1993年体制不顺,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做了很多工作是很不易的。肯定了1993年的工作成绩,认为总结符合实际。卢老指出体制不顺,经费不足,渠道不畅的问题,造成的困难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现正在努力逐步解决。只要给几个铜板,就要把名词工作做好。汉语科技名词的统一,对台湾及华语地区都有重大意义。卢老赞成名词委办公室提出对海峡两岸及华语地区名词统一工作应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统一为上,选取最佳;求同存异,逐步统一”的精神。常委会同意名词委1994年工作计划安排,主要是:1.继续请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抓紧解决名词委的体制、编制和经费。2.拟于今年四季度召开名词委全国委员会会议,会议主要内容:①总结第二届委员会工作;②成立第三届委员会,并讨论工作规划及有关文件;③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经验。3.继续做好审定工作①94年完成数学、地质学、组织学胚胎学、电子学名词的公布出版,并力争公布出版农学、计算机、石油、医学(三)等学科名词。②争取完成航海、建筑、煤炭、动物、医学(四)、电工、化工等学科名词的终审。③成立航天和计量两个名词委员会。④对个别审定工作进展缓慢的学科拟采取措施促进其开展工作。⑤对第二批加定义或注释的试点学科(天文与大气)进行经验总结并推广。⑥对工程技术学科的审定工作将进行总结。4.加强与台湾学者或有关部门联系,促进海峡两岸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5.加强宣传贯彻与推广工作①利用换届会议前后,召开记者招待会及其它活动,宣传名词委工作。②选择几个中心城市召开宣传座谈会,散发宣传材料,广泛联系科教、文献情报、新闻出版等部门和有关人士、各学科专家,扩大名词工作的影响,加强名词工作对全国各有关部门的约束力。③采取措施,改善已公布名词书的推广发行工作。④进一步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6.加强办公室建设7.关于名词委改名的建议鉴于当前对“自然科学”一词的涵义理解不一,为了更明确表明全国名词委的工作范围将包括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领域的各学科,并在原审定公布规范名词的工作外,还应包括科技名词的研究、管理等工作,常委会建议将全国名词委的全称改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或“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有待上级部门审批。  相似文献   

10.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委)于1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1993年第一次常委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新任主任卢嘉锡教授以及章综、林振申、王冀生、鲁绍曾、苏世生、黄昭厚等副主任。林泉、刘皋、胡兆森副主任因事请假,分别派代表邵立勤、石家金、袁海波等同志出席,科学院出版委谢淑莲同志也列席了会议。此外,办公室樊静、卢慧筠、王宝瑄同志也列席了会议。会议在卢嘉锡同志主持下,首先听取了黄昭厚同志关于委员会1992年工作总结汇报。主要内容如下:1.全面开展名词审定工作遵照国务院批复的(84)科发出字1242号文的精神,全国名委负责“广义的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自1985年委员会成立以来的七年间我们先后成立了44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它们是:天文、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地质、地理、古生物、地球物理、大气、土壤、测绘、海洋、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化、生物物理、生理、细胞、遗传、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农学、林学、医学、电子、自动化、计算机、石油、煤炭、公路、铁道、航海、土木、建筑、水利、化工、电工、电力、船舶、冶金、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史、药学及外国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等,另有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三个委员会正在筹备中,近期将分别成立。1992年公布出版了人体解剖、植物、细胞等名词。至此我们共公布出版了天文、大气、地理、地球物理、微生物、物理学(一)、化学、土壤、林学、遗传、生理、测绘、海洋、古生物、生化、生物物理、植物、人体解剖、细胞、医学(一)、自动化等21个学科的基本名词,共约6万余条。另有医学(口腔部分)、力学、电子学、地质学、农学等学科都在出版印刷或最后定稿中,即将公布出版。我们还先后出版了天文、地理等七个学科的海外版(繁体字本)。由上可见,按照委员会的工作部署,从1985年开始的前五年时间我们先重点抓了物理、数学、生物学、地学、化学等一批基础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和经验。从1990年以后我们在继续抓好基础学科的同时,陆续组建了一批技术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批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密切的技术学科名词正在审定中。全国约有1500多位各学科的专家应聘参加审定工作,现已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有权威、高水平的名词审定工作的专家队伍。我们已在理、工、农、医及部分交叉学科等广义的自然科学领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统的名词规范化工作,其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1992年我们还对天文、大气等学科进行第二批名词审定工作的试点,重点工作是普遍加写名词的定义和增补新词。这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将使公布的名词日趋完善。2.提高审定质量,做好协调工作宋健同志曾指示:“希望名词审定委员会能干预一下当前的混乱。对当前的一些名词术语的概念、称谓方面的混乱现象能作出某些规定。”按照“一义一词”及科学性等的要求,各分委员会审定中统一(或正名)了一部分词,如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将“菜单(menu)”正名为“选单”;将“电子计算机”作为正名,“电脑”明确为俗名;对某些几个学科之间长期不统一,或全国名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定名不一致的名词,我们多次组织协调讨论会。例如长期比较难统一的“质量”(mass)、“重量”(weight)、“重力”(gravity);“压力”与“压强”(pressure)等常用基本名词的命名混乱问题;“原子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同义词命名等问题,通过不同学科、部门的专家深入讨论有了比较明确的意见,除个别同志持保留意见外,受到与会绝大多数科研、教学及编辑出版等部门专家的赞同和欢迎。事实证明大家在一起从科学概念出发,立足于使下一代不要再混乱的思想基础上,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取得了较一致的意见,对个别一时难于统一的词提出有倾向性的意见。3.抓好宣传推广工作经过审定后公布出版规范的名词,应该通过宣传、推广,促进广泛使用才能产生社会效益。我们主要通过与科技、出版单位,教育部门的联系,印发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办好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以及举办名词术语研讨会、协调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并适当搞些推广发行以弥补发行渠道不畅。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单位或专家到全国名委办公室查询或索取资料。4.加强与台、港、澳科学界及有关部门的联系,促进两岸在名词方面互相交流和了解,早日实现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我们利用科学家的联系、互访和世界华人学术活动等机会开展宣传和交流。如通过参加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使他们了解我们的工作。台湾科学家称赞大陆的名词审定工作是“了不起的工程、很细致、很认真”。新加坡和香港教育部门表示愿用大陆的汉文名词。1992年我们与台湾化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学者或学会组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联系,双方开展名词方面的学术交流、资料交换,共同编订海峡两岸名词对照表以及探讨两岸名词协调统一等工作。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与国际术语标准化等机构的联系,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在芬兰召开的术语学术研讨会及有关术语标准的研讨会。与奥地利国际术语标准化机构建立了资料交换和人员培训等合作关系。黄昭厚同志还汇报了当前名词审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经费不足且来源不稳定,审定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审定工作中各学科进度不平衡,宣传推广工作不够等)以及1993年工作计划。会议充分肯定了过去几年的工作,并讨论了今后工作计划。大家结合当前深化改革的形势,进一步讨论分析全国名委及其办公室的性质。一致认为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面向四化,面向世界(主要是使用汉字的国家、地区),面向未来的长期性并且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委员会是社会公益性的非盈利基础性事业单位,必须由国家给予稳定的事业费支持,并且全国各有关部门也应给予赞助和支持才能保证这一事业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提出办公室应搞活一些,开展提供咨询服务、扩大出版发行等工作。1993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请领导进一步明确在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全国名委的性质、体制;解决稳定并随物价上涨而相应增长的经费。请科学院明确全国名委办公室与挂靠单位的关系。2.拟于今年四季度召开全国名委第二届委员会工作会议和第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主要内容:①总结第二届委员会工作。②成立第三届委员会,并讨论工作规划。③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经验。3.继续做好审定工作①力争完成力学、电子学、地质学、农学、组织胚胎学、数学等学科名词的公布、出版。②争取完成化工、石油、动物、航海、建筑、计算机、科学技术史名词的终审。③成立机械、航空、航天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审定工作,并视条件与可能,再组织3-4个新的学科名词委员会,如中医、针灸、畜牧、兽医等。④部分有条件的工程技术学科第一批名词审定公布时就加上定义或注释(如船舶、煤炭、水产等)。⑤已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的学科分委员会,可视条件陆续开展第二批名词审定(修订、补充、加注必要的定义)。⑥摸索组织新词审定试点工作。4.继续保持与国际组织来往,加强与台湾学者或有关部门的联系,促进海峡两岸名词的交流合作。①有条件的分委员会可有选择地聘请港、台或海外华人专家为特约委员。②有条件的分委员会,可组织编订大陆与台湾统一的名词对照性出版物。着手进行已有协议的化学、林学、农学、土壤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③保持与国际术语标准化及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5.搞好宣传推广工作①利用工作会议及换届会议前后举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工作。②在一些中心城市召开宣讲座谈会、散发材料,介绍全国名委工作,广泛联系教育、图书情报、新闻出版等部门和有关人士,以及各学科专家。③搞好已公布名词的推广发行工作。④加强应用术语学研究,针对社会上混乱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介宣传正名。⑤进一步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刊物,扩大内容。⑥出版已公布名词部分的合订本和索引本。6.加强办公室建设①补充调整人员,搞好领导班子建设。②加强术语数据库建设。③制订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措施,拟建立科技术语咨询服务中心,开展咨询服务,扩大出版发行等。  相似文献   

11.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于1995年5月18日召开了1995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因事不能出席会议,但会前详细审阅了“全国名词委1994年工作总结及1995年工作要点(讨论稿)”,表示同意。卢嘉锡主任委托章综副主任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林振申(中国科协)、王冀生(国家教委)、鲁绍曾(国家技术监督局)、潘书祥(名词委)和黄昭厚(名词委)等副主任。胡兆森(国家基金委)和于永湛(新闻出版署)两位副主任因故派代表袁海波和李建臣同志到会。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副主任李廷杰、科学出版社副总编周明监与名词委办公室领导樊静、王宝瑄、卢慧筠等列席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4年工作总结及1995年工作要点”的汇报。1994年,名词委完成审定并公布出版了数学、电子学、地质学、组织学胚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农学等7个学科的规范词(共6本),还筹建了航天名词委员会,是名词委成立十年来成果较多的一年。到目前为止,名词委共建立了49个学科名词分委员会,组织审定、公布出版了29个学科的基本词(共29本),还出版了天文、大气等8个学科的繁体字本。此外,近年来还对第一批公布的天文、大气等5个学科的名词作了修订和补充,进行了加注定义或注释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验。目前已有1700多位专家参加了名词审定工作,我国已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有权威、有水平的科技名词专家队伍,已在理、工、农、医及部分交叉学科方面创建了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科技名词工作体系。在深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提高质量、宣传推广的同时,名词委为开拓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路子做了一些工作。名词委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并提出了“关于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意见”和“积极推进、增进了解;统一为上,选取最佳,求同存异,逐步统一”的原则等。海协会和国家科委台办已初步决定将全国名词委作为大陆科技名词工作召集单位之一。今后,实现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将是我们名词委的一项重要任务。会议经过热烈的讨论,原则同意名词委1995年工作计划。计划要点如下:1.进一步搞好名词审定工作争取完成石油、化工、物理(二)、医学(三、四)、大气(第二批)等学科的名词审定,进行公布出版。根据人力、财力情况适当扩大一些学科领域开展审定工作;如中医、针灸、计量、材料等学科。第一批名词已公布五年以上的学科将选择一部分条件较好的重点学科(如发展较快的前沿学科)开展第二批名词审定工作,对第一批名词进行修订,补充新词,加注定义等,使审定工作不断完善2.开展新词命名及试用工作认真研究和贯彻宋健同志关于“对那些当前非常紧迫的需要统一的一些科学概念、名词定名、或技术名称,是否可以在本本之外单独地进行论证,单独作出规定,甚至对某一些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单独公布实施”的指示,重点抓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大部分,组织有关分委员会开展新词命名及试用工作。3.继续推动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和统一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方面依靠两会(海协会、海基会)建立两岸名词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两岸名词统一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各方面科技人员利用各种渠道,以民间沟通的办法闯出路子。在这项工作中名词委要起组织工作和业务指导的核心作用。4.第四季度召开名词委换届大会暨名词委成立十周年庆祝会。大会主要议程是(1)总结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工作;(2)成立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并讨论其工作计划和有关文件;(3)交流名词审定工作经验和汇报名词加注定义工作试点情况;5.搞好宣传推广工作(1)建立更广泛的新词信息渠道,逐步建立新名词来源及使用的信息网;(2)重点加强与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联系,推广、使用经审定的规范名词。(3)借换届大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之机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名词工作的宣传工作;(4)搞好已公布名词的发行工作。6.加强名词委办公机构的建设7.继续办好期刊《自然科学术语研究》试行不定期出版《科学技术新名词通讯》使那些当前急需统一的一些科学概念、名词定名、技术名称等单独地进行论证、交流、规定和试用。8.保持和发展与国内名词工作相关部门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会议认为名词委除了按计划加强名词审定工作之外,还要大力抓好推广应用工作。名词审定工作十年,成绩斐然。但名词的推广应用这一环节非常薄弱,因此与会者特别强调下一步一定要抓好推广应用工作。名词审定工作是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但名词的推广应用须通过一定的官方措施和必要的行政干预才会见效。会议希望名词委办公室对科技名词的使用情况作一些调查,提出措施,提请教委、新闻出版署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的教材及科技出版物上作出相应的规定,以使公布出版的名词得以广泛深入的应用。关于新词的订名及试用,会议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名词工作要跟上去,办公室在新词方面重点抓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是很必要的。新词也要重点抓基础词,要突出快,注意试用的情况反馈。关于海峡两岸名词统一工作,大家认为在现阶段官方与民间渠道同时进行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第一届全国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史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河南师范大学、中国管理科学院科学技术社会学所联合发起的。会议共收到论文27篇,论文提要34篇,实际到会代表71名。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三年的酝酿和准备,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组织的首次全国技术论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13日至19日在成都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到会人员约60余人,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各高等院校和地方社会科学院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者。会议以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活跃的学术气氛中,与会者对于技术论的一般理论和应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展示了近期我国技术论研究的成果,反映了这一领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做好中国科协“四大”学术会议交叉学科分会场的筹备工作,中国科协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工作委员会,于1991年5月17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李宝恒同志主持,来自各个方面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同志首先发言。他对在农业上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谈了六点意见:第一,要稳定农业科技人员的队伍。现在的情况是,原有的农业科技人员拢不往,新的农业科技人员又下不去农村。这里面关键是个政策问题;第二,要努力在乡一级建立和推广科技站,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第三,农业系统内,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分属于教委、科学院、农  相似文献   

15.
“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2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发起召开的。参加这次会议的70位代表中许多是国内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也有近几年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结合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取得了有益成果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一些研究生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严济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在闭幕式上作了长篇发  相似文献   

16.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第一次主任、副主任会议于1月26日在委员会办公室新址(东黄城根北街16号)会议室召开。钱三强主任主持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副主任叶笃正、章综、马俊如、王寿仁、吴衍庆、戴荷生、苏世生、吴凤鸣、黄昭厚以及国家科委熊衍衡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永正等同志,办公室部分同志也列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黄昭厚同志关于委员会1988年工作总结和1989年工作计划的汇报。汇报中指出按1988年修订的计划,大气科学、土壤学、地理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六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已如期完成,并完成了天文学名词海外版(繁体字本)的发稿任务。此外还新组建了生理学、解剖学和自然科学史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他还汇报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1989年的工作安排。会议对一年来委员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钱三强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处于变革时代,学科发展很快,相互交叉渗透也很历害,科学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出现不少新学科,预计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的时代。在谈到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时,特别指出在一国两制的情况下,我们与台湾的文化科技交流日趋活跃,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更加迫切,这对1989年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议原则上同意委员会关于1989年的计划安排,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委员会成立后,首先抓了基础学科的名词审定,现有几个学科的名词已完成审定,其它部分应抓紧审定并陆续公布,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组织应用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在应用学科名词审定中,各学科之间的名词相互交叉较多,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原国家标准局)的部分工作关系密切。因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各学科之间交叉名词的协调,以及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的部分术语国标工作的协调。二、国内外有利于港澳回归、祖国统一的形势发展很快,一国两制深入人心。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是与港、澳和台湾进行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这一交流。并进一步做好汉语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现在在香港及东南亚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较多。可利用这些会议,与港澳特别是与台湾的学者进行科技名词的交流,探讨沟通信息,听取意见。我们的名词工作会议可走出去开,也可请进来开。可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要把握时机,多做工作。当前出版各学科名词的海外版(繁体字本)是适时的,应更好更快地组织各学科名词海外版的出版发行。三、要加强对名词审定工作的宣传。对已公布出版的名词,可请有关专家写些文章、评论在报刊上发表。出版的版本也可向各有关方面赠送一些。要造舆论,不断扩大影响。另外还要注意听取各方面对我公布的名词的反应,及时收集反馈意见,以利改进今后的审定工作。四、办公室的工作除完成名词审定任务外可结合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进行一些术语学的应用研究探讨。要教育年青同志,名词工作很艰苦,它是基础性工作,创造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我们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五、为便于与港台及华语地区名词的交流,我拟出版的各学科名词的海外版封面上应附以相应的英文名称。经会议讨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英文名拟定为:“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TURAL SCIENTIFIC TERMS”,“天文学名词”的英文名拟定为“CHINESE SCIENTIFIC TERMS OF ASTRONOMY”,将报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领导最后审定*。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按组织条例规定四年一届。现第一届任期已满。会议商定今年进行换届工作,拟于今年11月召开第二届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希望在大会召开之际能拿出10本公布本(包括海外版)做为第一届的成果。*注:该二英文名称已于1月22日经国家科委和科学院领导批准。  相似文献   

17.
1988年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副主任会议于1月23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召开。主任钱三强、副主任叶笃正、吴衍庆、戴荷生、苏世生、吴凤鸣、黄昭厚和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副主任谢淑莲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委员会副主任基金委胡兆森和国家科委汤丙午同志因故不能出席,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委员会办公室正副主任也列席了会议。钱三强同志主持了会议,首先由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同志汇报了1987年的工作总结以及1988年的工作计划并就汇报提出的几个问题做了说明,副主任吴凤鸣同志介绍了交叉学科协调组的情况,会议进行了讨论,原则上同意1987年总结和1988年计划,并作出有关决定如下:一、关于出版公布名词的繁体字本问题。在1987年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不少代表提出为扩大名词审定工作的影响,促进港、澳、台地区以及汉语汉字有较大影响地区的交流,有助于我国统一大业,提出我们公布的统一名词如有繁体字本是有很大意义的。会议认为:由于我们是国务院授权公布统一的科技名词,其文本应该用我国推行的法定文字,即国务院公布的全部简化字。为了我国的统一,促进与港、澳、台及其它海外地区的交流,可由出版社另出版中文繁体字的海外版,向港、澳、台及国外发行。二、关于交叉学科(主要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名词协调组今后的工作,会议认为:(1)交叉学科要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列入我们工作的日程。(2)交叉学科各部分有较成熟的和不够成熟的,条件较好的如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史,可以先搞。科学学、未来学、人才学等更为年青的学科,根据我们自身力量逐步开展。社会科学份量重的,以它们为主导的,还是让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为主来搞,我们可以参加些意见。(3)把组搞得扎实些。要有这方面的权威人士参加,请他们来关心或参与这项工作。(4)不要立即正式公布词条和出书,可在杂志上刊登或印小册子,先广泛征求意见待较成熟后再审定正式公布并出版。三、应做好名词审定的公告及发行的宣传工作。《天文学名词》的公布、宣传的还不够,建议今后公布的名词公告应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上广为宣传。公布公告与出版社的征订广告可同时刊登,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今后出版各科名词的书,除列上有关的委员会名单外还应列出全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名单。在前言中也应注上代表全国委员会复审的人员名单。四、关于经费问题。1988年经费仍按国务院批复精神,主要由国家科委和科学院两家承担。同时请教委和基金委资助,为保证名词审定工作的顺利进行,委员会的经费需由上级领导固定经费专款下达。五、对港、澳、台交流及外事工作问题。对港、澳、台交流问题目前主要通过学会联系做工作。三五年之内,要以国内工作为主,先把30个学科(还会发展或更多)的第一批名词出齐。要扎实地做好国内的工作。要在合作中搞好团结,实践中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召开的“全国技术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二月二十八日在京召开,历时一周。参加会议的代表二百余人,其中大专院校代表近百人,科研单位、工厂企业代表近五十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新闻界代表五十余人。会议以大会报告、分组讨论、大会发言三种形式进行。这次会议收到近百篇论文,有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的战略研究,也有一部份理论研究文章。论文涉及工业技术、农业技术、能源、交通、科技、教育等很多方面。会议期间,与会者以文会友,各抒己见。通过这次学术讨论,不少同志认为,“发展战略研究”是重要的、有待进一步开发的研究领域,各种层次的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对于制定计划,决定政策、选定本行业、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目标,更好地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史人才,他们在科技史的研究和教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给广大青年科技史工作者提供一个相互认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于1986年7月6日至9日在山东蓬莱召开了全  相似文献   

20.
1963年10月18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曾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科学方法论问题。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主席伊利切夫作了题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报告。报告共分四部分: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和专门科学;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四、几点结论。这里发表的是第二部分的全文;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全文《外国学术资料》1964年第二期已译载。伊利切夫在报告中从哲学上为苏共纲领和苏共的修正主义路綫吹嘘,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他称为“教条主义者”),全盘否定斯大材。在报告中也提出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产生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但是把方法论的研究归结为首先要消除“个人迷信”的影响。这篇东西,对于我们观察和了解苏联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方面的思想动向,是一个有用的材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刊载会议上对该报告的讨论(与自然科学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和苏联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的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