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杉木球果麦蛾生物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球果麦蛾是危害杉木球果和种子的一个新害虫,在中国危害杉木,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该虫以幼虫钻蛀球果的苞鳞、果轴及种子,使球果变色、干枯及畸形。本文报道了该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陈亚斌 《江西科学》2024,(2):252-256+331
为评估第3代杉木种子园的建园成效,对漳平五一国有林场第3代杉木种子园的90个无性系的种实性状开展变异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建园材料的表型性状间变异明显,变异幅度呈现以下趋势:出籽量>出籽率>单株球果鲜重>千粒重>冠幅,且各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冠幅及单株球果鲜重在不同无性系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初选20个优良无性系平均单株球果鲜重、出籽量、出籽率、千粒重和冠幅比群体均值分别提高了24.33%、38.13%、26.15%、10.47%和9.88%。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杉木3代不同建园材料的种实性状遗传变异丰富,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材料基础;后续可实施育种精细选育并加强建园经营管理;此外,应对筛选出的优良无性系进一步开展测定评估,以此为下一代种子园建设提供建园材料。  相似文献   

3.
以红松无性系种子园初选的60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测定红松球果数量、球果长、球果宽、球果重、种子数量、种子质量、出籽率、千粒重、种粒长、种粒宽、种粒厚、出仁率12个结实性状指标,应用DTOPSIS评价法,选择出红松结实性状优良无性系24个,可用作营建红松果林的结实性状优良无性系穗条.  相似文献   

4.
代凤贵 《武夷科学》2007,23(1):65-68
本文通过对不同杉木母树及球果对后代遗传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树间不管是大果型、中果型、小果型球果或种子千粒重的大小,其苗期生长(苗高、地径)和幼林生长(树高、胸径)遗传品质差异都不显著,故在杉木母树或杉木优树选择时,不能以球果及种子大小而决定取舍,说明不同母树或其不同家系其后代遗传并不受球果或种子大小的约束,而是该家系遗传基因决定的.不同杉木母树或家系,其遗传品质主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杉木种子园结实量近期预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用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球果切开法和标准木法对安徽省山斗杉木种子园结实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工作量小,精度较高,至少可以提前3个月预测杉木的结实量。把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与球果切开法结合使用,可以预测单株或林分的种子潜在产量。  相似文献   

6.
杉木种子生活力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 据各地检验,杉木种子发育健全具有发芽能力的一般只占30%左右,其余60%—70%的种子发育异常(涩粒和瘪粒)无生活能力。从而提高了育苗成本费。这是杉木种子工作中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许多种子园即将投产利用,如何改善种子的播种品质、降低育苗造林成本,已成为种子园集约管理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从1976年起对杉木种子生活力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现就四年的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如下。 二、材料和方法 1976年,在福建洋口林场1966年和1975年的嫁接种子园(简称种,下同)和优树收集区(简称收,下同)以及1967年的实生苗种子园内,设置了固定的观测样株。计有无性系(或家系)44个,样树55株。每年从各样株固定的树冠部位(上、中、下),分别随机采摘充分成熟、发育正常和无病虫害的球果10个(每株30个),逐个进行人工解剖,统计出发育健全、涩粒和瘪粒种子的数目,并按球果和样株计算各自所占的百分比率,然后将此值经反正弦换算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冀东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22个夏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与9个性状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行粒数、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出籽率与夏玉米产量关联度最大,说明这些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本生态区夏玉米生产中,提高果穗的行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同时选择株高适宜、出籽率较高的品种是提高夏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建省三明市官庄林场杉木种子园深翻施肥试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以获得土壤养分含量对球果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作为预测种子园球果产量的模式;进而求得在一定限制条件下能获取最高产量的土壤养分状况,作为种子园土壤养分标准状况。其它杉木种子园土壤经测定养分后与之相比,便知土壤养分缺乏的种类和程度,由此确定合理施肥方案,这便是测土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9.
发表了广西苏铁5个新种(1)长球果苏铁(2)尖尾苏铁(3)掌裂苏铁(4)七籽苏铁(5)短叶苏铁。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遗传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110个玉米自交系的14个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重、行粒数、穗组、百粒重、株高、穗位高、出籽率占优势的自交系一般单株籽粒产最也高;穗行数、茎粗、雄穗长度、雄穗分枝数,生育期等对单株籽粒产量影响不大,这些性状要根据生产或育种实践的需要进行选择,并以主成分值作为选择指数,在110个自交系中筛选出产量较高的一些自交系。  相似文献   

11.
云南松采种期与种子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85年12月至1986年3月期间7次在四川省西昌地区所采云南松种子的品质和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月上旬以后采集的种子比较成熟,出种率和发芽率高,抗逆性强,耐贮性好,活力高;2月上旬至3月上旬为西昌地区云南松种子最适宜的采种期;球果含水量可作为确定采种期的指标之一。在本研究的采种期内,种子中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振动采种机振动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对振动采种机振动参数的选择和计算进行了研究。找出了成熟杉木种子和马尾松球果振落最佳时的频率和加速度范围。测定了杉木、马尾松立木的自振频率、弹性模量、阻尼系数。提出了力学简化模型,推导了振动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并和实测值作了比较。其主要结果如下: 1.频率范围5~100赫兹。杉木最佳在70~80赫兹,马尾松在50~60赫兹。加速度范围在5g以上。 2.杉木立木的弹性模量为58900公斤/厘米~2,马尾松为51600公斤/厘米~2。阻尼系数为0.23~0.36。 3.树干振动是一种无限多自由度的悬臂梁的横向振动。其一阶基频的计算值和实测值相差在10%左右。 4.对于树径在10~25厘米、树高在6~15米的杉木,在80赫兹下激振,产生10g的加速度所需激振力基本在50~500公斤。 5.振动消耗的功率小,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3.
火炬松种子园无性系种实性状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火炬松种子园无性系种实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饱满种子数、种子潜能、种子效率等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显或极显,遗传变异丰富;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种子潜能等性状在无性系内差异不显,同时具有较高的重复力,这说明其主要受遗传控制;饱满种子数、种子效率等性状在无性系内存在显差异;球果长、球果宽、种子千粒重和种子潜能等的重复力相对较为稳定。因此,根据球果性状对种子园无性系进行再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以2个小白菜品种南京长梗和抗热60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铝浸种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 表明,10~5000μmol/L的铝浸种处理对2个小白菜品种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5000 μmol/L的铝处理显著降低了小白菜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种子萌发后,南京长梗和抗热605分别在100和1000 μ...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采收期及层积前后的山楂种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月25日以前采收的种子种仁中POD活性随成熟度的提高呈增加的趋势,之后趋平稳;而种皮中POD活性8月25日前基本平稳,以后迅速下降。随成熟度的提高,种仁中POD同工酶条带数有所增加,而种皮中其条带数不变,只是随成熟度的提高酶带颜色变浅。层积后未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与干藏种子差异不显著,而层积后裂壳的种子种仁和种皮中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干藏及层积未裂壳的种子;层积后,在POD同工酶谱中,种仁缺少了原有的2条酶带,但增加了4条新的酶带;种皮保留了原有的酶带,并增加了7条新的酶带。  相似文献   

16.
杉木传粉生物学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了杉木雌、雄球花在树冠上的分布规律及开花,传粉的全过程,发现雌球花主要分布在树冠中,上部,即Ⅰ~Ⅳ年龄段,约占总量的77%,雄球花的分布趋势与雌球相反,在相应部位仅为总量的40%,雌球花开放期约7d,可授期3-5d。雄球花的撒粉期与雌球花的可授期是吻合的,传粉过程中对花粉撒落的定量测定表明:睛朗、干燥的天气伴随一定的风力是花粉传播的必要条件,对授粉后幼果的发育及胚珠所接受花粉的多寡与种子发育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贵州安顺地区喀斯特的实际研究,从地貌形态结构入手,建立了锥状喀斯特的水文结构。峰丛喀斯特可经皮下流和渗透流水力传导性的垂向增加,竖井流和暗河流向地表的崩塌转化;内源流和外源流的渗漏解体等三种渠道来启动。在潜流水位较低,各种水流活跃的喀斯特地块中,峰丛洼地将经历一个稳定态发育过程。否则,坡面流和壤中流的均匀下渗将导致锥锋边坡的平行后退,形成锥状峰林溶原。内源流和外源流的侧向侵蚀──溶蚀将引起边坡的逐渐变陡和溶原的扩大加积,形成塔状峰林平原。贵州大部分地区以锥状喀斯特为主,就是因为在挽近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背影下,缺乏这种塔状喀斯特发育的水动力过程和地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