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语文,一个气势磅礴的名词,近年来贯穿于语文教育与学习中。如果说我们的语文要坚持大语文观,那我们的阅读便是“大语文阅读”,我们的写作便是“大语文作文”。然而,“大语文教育”的发展与渗透,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呼百应,虽然理论上的大语文看起来光彩耀目,然而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却并不尽人意。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地域与个人的理解差别等,都使其束手束脚,最终在许多地方沦为一种教学口号,掩埋了她原本的魅力与活力。大语文观对我们语文的教育学习,是否真如当初许多学者理想中那般大有裨益,我们要在实践中怎样不失偏颇的坚持这套理论并运用自如,都是时下语文教研探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是叶圣陶的一贯观点;“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是对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教改的反映和要求。“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与“语文教材不仅仅是例子”看似对立,实都是对语文教材性质的认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的研究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育要达到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理想目标,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的研究.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一般包括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语文教学活动的表达能力和语文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等三个方面,因而施教者只有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施教”能力上下硬功夫,才能成竹在胸,运用自如,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又一个充满激情而意味深长的教学意境,从而为构筑特色鲜明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理论大厦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新课标形势下,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本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语文教学应“生活化”。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在“丰富语言的积累”上下功夫,并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需要语文教师完成的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且看当前的课堂,你一个创新,我一番变异,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呈现出一片绿叶葱茏的勃勃生机。但是,我们再冷静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到由于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虚”了。因此,我们的心情不时处于矛盾状态:为什么这变那变,语文教学的质量越加难以提高,语文教学到底如何是好?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应通过万变转其宗,把握好语文教学中这些或浓或淡的根脉情意,真真切切地教,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得终身受益的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研究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前人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研究中不够“充足有力”,没有突出“语文”的个性特征等不足,认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最优化的信息输入功能,富有艺术魅力,须具备六个特征:真,情,趣,活,疑,变。以区别于别科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突出“语文”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情境教学”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模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学生作为“情感”主体予以关注,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动机,并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认知结构获得改善的同时,心理机能也能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本质上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在当代中国语文教学中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么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过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提起作文,教师摇头,学生叹气,把作文视为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因为学生普遍感到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和兴趣。我们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1.
陈廷富 《科技资讯》2009,(24):163-16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涵盖了“字词句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  相似文献   

12.
语文在高考中历来是首场考试科目,被人们戏称为高考的“带头学科”。语文考试是否顺利,对考生其它学科应试情绪的好坏影响极大,因而语文试卷受社会舆论关注的程度,也比其它学科更高。每年高考的语文试卷一与世人见面,各种议论便纷至沓来。虽然其中有褒也有贬,但似乎骂娘的总比喝彩的多。“语文考试漫无边际,语文教学无所适从”,是中学语文教师常有的慨叹。  相似文献   

13.
记得李海林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综观一些名师的语文教学,我以为词语教学应坚持和把握“挖深、拓广、触情、整合”四个理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文字和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韦志成 ) ,是对言语对象的整体的理性的直觉。语感能力的强弱 ,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因此 ,语感教育的地位及实施问题 ,也就成为很长一段时期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在语文教育中 ,研究语感并进行语感教学的 ,首有叶圣陶、夏丐尊、吕叔湘等前辈倡导 ,次有王尚文、韦志成、李海林等专家呐喊 ,逐渐形成了一群“语感论者”及其“语感中心说”。他们提出了“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首要任务”、“终极目标”等口号。但也有人对“语感中心说”提出质疑 ,其理…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新课改”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这一要求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探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合作探究法”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竹君 《科技信息》2010,(33):245-245
传统五年制语文轻“实践”,重“言说”,语文学习不应在课堂“言说”中实施,而应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进行,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联通生活与学习的枢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叶圣陶先生也认为“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可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下面我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黄海珠 《科技知识动漫》2009,(24):153-153,106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让语文“回归生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语文教学须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和渗透学生的生活。文章就语文教学生活化方式提出了几点实践意见。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提倡在一个主动灵活的环境中培养人的个性和智力。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前沿阵地 ,要想在“素质教育”中取得成就 ,须在语文教育中狠下功夫。“发展个性和特长”是语文教育大纲中增订的目标要求 ,应该说这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要塑造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必须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注重语文知识传授,既有助于语文能力的训练,也有助于语文智力的开发,更有助于提高语文智能水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教育过程中设法创造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将语文知识传授的地位、作用、内容、策略等放在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