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分子印迹的发展及原理,综述了当前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进展,分析了分子印迹发展中的问题,并对分子印迹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3.
4.
敌百虫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壳聚糖为聚合物基体.敌百虫为模板分子,制备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敌百虫匹配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该聚合物的合成条件,包括壳聚糖与敌百虫的作用力.以及交联、洗脱条件.测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敌百虫的吸附和选择识别能力,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敌百虫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选择识别能力,其中对结构类似的氧化乐果的分离系数达到3.57. 相似文献
5.
以bis[(3-甲氧基硅)丙基]乙二胺为功能单体,铅离子为模板分子,正硅酸乙酯为交联剂,无水乙醇与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液为络合溶剂,十二胺为扩孔剂,采用预组装方法结合二重印迹技术合成得到铅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了该聚合物对铅的吸附和选择识别能力,采用红外光谱及比表面测定仪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聚合物对铅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选择识别能力,最大吸附量为1076μg/g,对铅离子的分配系数为172.4,是其它金属离子的10倍以上.填充有印迹聚合物的分离柱应用于痕量铅的处理,具有优良的分离富集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2,4-二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DCQAL)为模板分子,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得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研究了功能单体、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摩尔比、交联剂用量及吸附液添加剂等对MIPM识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碱性的DCQAL,采用酸性功能单体制得的MIPM可与之形成较强的氢键从而显示出较好的识别性能,以4-氯-6,7-二甲氧基喹唑啉或2,3-二甲基喹喔啉为竞争分子,其分离因子分别达1.83和2.02;增加交联剂的用量可增强印迹孔穴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识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摩尔比,能使更大比例的功能单体在MIPM中形成有序的排列,使MIPM呈现更好的识别效果;吸附液中添加少量的三乙胺(含量小于0.1%)可减弱MIPM的非特异性吸附,从而提高其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磺胺嘧啶为模板分子,运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微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Scatchard模型.求得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为8.6μ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为185.7,μmol/g.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等温吸附线方程符合Longmuir方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减小,表明非极性共价键在分子识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出以罗丹明6G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静态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此印迹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中形成了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计算了离解常数分别为7.64ⅹ10-4moL/L和4.35ⅹ10-3moL/L.对比罗丹明S和罗丹明B的结合特性,该印迹聚合物呈现了较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分子印迹作为制备对某一特定的分子(印迹分子或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聚合物的过程,在分离分析、仿生传感器和模拟酶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本原理、制备和特性,以及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一丁基锡为模板,壳聚糖为基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能特异性识别MBT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BT-MIPs).研究MBT-MIPs合成条件与吸附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与组成相似的非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MBT-MIPs具有较大的吸附性能和高度的选择性及识别能力,最大吸附量为165.9 μg·g-1,静态分配系数为10.66. 相似文献
12.
13.
以乙酸镍和2,2′-联吡啶配合物为模板、4-乙烯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具有类似金属螯合抗体结合位点的金属配合物印迹聚合物,系统研究了金属离子对模板聚合物选择性结合2,2′-联吡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N i(Ⅱ)-2,2′-联吡啶配合物有选择性识别能力。采用Scatchard模型评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得到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d1=0.082 mm o l/L,表观最大结合量Qm ax1=82.2μm o 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Kd2=0.400 mm o l/L,Qm ax2=91.3μm o l/g。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工方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制备简单、选择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在吸附分离、固相萃取和化学传感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机械强度高、比表面积大和导电性能好等优点使得碳纳米管成为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中优选的基底材料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十年来碳纳米管/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将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72篇. 相似文献
15.
离子识别铸型高分子微球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与二乙烯苯(DVB)铸型高分子微球的合成,讨论了微球的结构与吸附性能,分析了这种微球对铸型金属离子产生选择性吸附,即铸型效应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分子印迹技术是指制备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高度交联聚合物的技术.本文综述了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固相萃取、荧光传感器、膜分离、污水处理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并对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局限与未来发展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对特定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的一种技术,本文就近些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合成单体、合成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以血管紧张素I和II共同的N端三肽分子(A_T)为模板分子,丙烯酸(AAc)为功能单体,采用DFT/B3LYP方法和6-31G(d, p)基组,模拟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分子印迹预作用体系的构型.通过研究A_T与AAc在印迹比例不同时形成复合物的几何构型、电荷转移及结合能,对A_T与AAc预作用的模式进行探讨.另外,进一步比较A_T、B_T和 C_T (B_T是血管紧张素I结构中C端的三肽分子,C_T是血管紧张素II结构中C端的三肽分子)分别与AAc形成最大印迹比例复合物的作用模式及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A_T与AAc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分子结构互补的复合物,当A_T与AAc印迹比例为1∶6时,电荷转移最大,氢键数目最多,复合物的结合能最低(-361.78 kJ/mol),氢键作用的位置显示精氨酸(Arginine, Arg)在印迹复合物中起重要作用;而B_T和C_T分别与AAc形成的复合物,最大印迹比例都为1∶5,结合能分别为-324.68、-284.66 kJ/mol.与B_T和C_T相比,A_T更适合作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模板分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