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四种发光细菌的生物发光的微分光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亮发光杆菌,福鱼发光杆菌,哈维氏弧菌和青海弧菌,四种发光菌,每种选取二个菌株检测其生物发光的一阶和二阶微分光谱。结果表明不同种的发光细菌的微分谱有显著差异,同一种菌的不同菌株则无显著差异,提示生物发光光谱,微分光谱可作为发光细菌菌种分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明亮发光菌T3 小种(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 Sp)分离到的自发暗变种(k 变种)T9171菌株检测十种化合物,其中六种化合物呈致突变阳性反应,二种化合物呈可疑阳性,二种化合物呈阴性反应,该方法比传统的Am es 试验检测化合物致突效应灵敏度高,可望成为一种简易灵敏的测试环境致突变物的快速生物学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八种抗菌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头孢霉素、抗霉素A、杆菌肽和博莱霉素)对明亮发光杆菌A_2(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A_2)发光的影响。其中四环素、抗霉素A和杆菌肽在低浓度时刺激细菌发光,然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抑制发光;较高浓度时则完全抑制发光,未见刺激发光。其余五种抗菌素则均表现为抑制细菌发光。抑制发光的程度随时间和所用浓度的高低而呈一定的依存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抗菌素对发光细菌的影响作用还是跟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有关。本文还讨论了细胞质膜在细菌发光中的作用和呼吸抑制剂对细菌发光的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八种抗菌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头孢霉素、抗霉素A、杆菌肽和博莱霉素)对明亮发光杆菌A_2(photobocterium phosphoreum A_2)发光的影响。其中四环素、抗霉素A和杆菌肽在低浓度时刺激细菌发光,然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抑制发光;较高浓度时则完全抑制发光,未见刺激发光。其余五种抗菌素则均表现为抑制细菌发光。抑制发光的程度随时间和所用浓度的高低而呈一定的依存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抗菌素对发光细菌的影响作用还是跟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有关。本文还讨论了细胞质膜在细菌发光中的作用和呼吸抑制剂对细菌发光的影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金属类客体上的汗液指印,在刑事技术工作中经常遇到,以前的拍照法都有一定的缺陷。全波段CCD出现后,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实验中用全波段CCD在254nm短波紫外光下,通过不断变换打光方向拍摄金属类客体上的汗液指印,确定哪个打光方向下拍摄指印效果最好。通过实验印证了应用全波段CCD在紫外光下拍摄金属类客体上的汗液指印,是目前比较好的无损光学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一种新的紫外和真空紫外光谱辐照度的定标方法.此方法可以减少光电接收器不稳定性引入的信号误差,使校准工作具有重复性好、精度高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光谱辐射强度较弱之光源的定标.用氩气氛替代真空条件,可使真空紫外范围内的定标工作快捷方便并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静电宏观生物效应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电场强度处理脂肪酶5 min,处理后分别在第1 d和第10 d测定电场对脂肪酶紫外光谱的影响。结果脂肪酶紫外光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电场可以改变酶的构象。结论电场强度为1.0,2.0,4.0和6.0 kV/cm时,第1 d的紫外光谱的变化幅度强于第10 d的变化幅度;电场强度为3.0和5.0 kV/cm时,第1 d的变化幅度弱于第10 d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光(253.7 nm)辐照1×10-4m o l.L-1的人血清白蛋白(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时间分别为0、1、2、3、4 h后,用同样浓度的N i(Ⅱ)溶液与辐照后的HSA和BSA作用,随时间扫描测定N i(Ⅱ)溶液与HSA和BSA的紫外可见光谱,发现N i(Ⅱ)溶液与照射过的或未经照射的HSA和BSA作用都具有明显的后续效应,而热力学常数k值随照射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G≠值却逐渐增大,这表明紫外光照射使蛋白质变性,导致N i(Ⅱ)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减弱,但结合的过程并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三种农药与三种重金属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呋喃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3种农药与重金属Cu、Zn、Cd以毒性单位比为1∶1,1∶3和3∶1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联合毒性,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与3种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呋喃丹毒性减弱最多,氯氰菊酯次之,溴氰菊酯则有增强的趋势;Zn与各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不同浓度配比对3种农药的影响不同;Cd与各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但不同混合体系相加作用程度有差异,Cd与氯氰菊酯表现为偏于拮抗的相加作用,Cd与溴氰菊酯表现为明显的相加作用,Cd与呋喃丹表现为偏于协同的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中探讨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材料时,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电子束的辐照损伤对纳米材料在电镜观察时的影响。文中以纳米碳酸钙的电镜照片和电子衍射花样为例说明了电子束的辐照损伤对纳米材料在形貌和结构上造成的破坏:放大倍数越大、照射时间越长,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越严重。本研究采用在纳米颗粒表面蒸镀一层适当厚度的碳膜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电子束辐照损伤对纳米粒子结构和形态的影响,获得了纳米材料不失真的形貌和结构的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1.
发光细菌法在润滑油急性生物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发光细菌法检测被污染的水和土壤中急性生物毒性方法,探索发动机润滑油生物毒性的检测途径.润滑油试样的制备依据美国ASTMD6081标准要求,采用了可容纳水馏分(WAF)和水溶性馏分(WSF)的原理和技术.对几种典型的汽油发动机润滑油运用发光细菌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对试验过程中发光细菌接触参比毒物和润滑油试样的时间,以及WAF制备过程中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对毒性检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发光细菌法能够检测出发动机润滑油的急性生物毒性,不但具有良好的区分性,而且具有操作便捷、试验成本低和试验周期短等优点.搅拌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对同一油样搅拌时间6h优于3h.搅拌速度影响较小,适宜发光菌法检测润滑油毒性试验的搅拌速度为1200r/min.  相似文献   

12.
为构建遗传背景差异较大、解钾性能稳定提高的候选菌库,选用课题组分离的蜡样芽孢杆菌L18(Bacillus cereus,KF494191) 为出发菌株,对其分别进行亚硝基胍(NTG)和紫外(UV)诱变处理,经四苯硼钠-季铵盐显色初筛,摇瓶发酵复筛,获得42株解钾能力显著增强的突变株,其中:诱变株L18-NTG-151和L18-UV-68发酵液钾质量浓度分别为126.74,121.69 mg/L,与出发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63.64%和57.12%.结果表明亚硝基胍和紫外线诱变处理能显著提高蜡样芽胞杆菌的解钾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水杨醛缩-3-羟甲基氨基甲烷锌(II)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溶解性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南海海洋细菌嗜水性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5-213)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13-203)在培养基中添加单萜(D)-柠檬烯后提取产物的组成变化情况。经GC-MS分析发现该两细菌对(D)-柠檬烯有显著的生物催化转化作用,能对底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氧化、还原、水解、酯化、开环等反应,并产生丰富的系列结构不同的其它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以及三萜等。通过单萜微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必将获得新的活性萜类产品,也为丰富的天然单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硫酸盐还原菌还原Cr(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几株抗Cr(Ⅵ)的硫酸盐还原菌(SRB),能在含800mg/L Cr(Ⅵ)的培养基中生长,其中2-S-8菌株在含75mg/LCr(Ⅵ)的培养基中生长36h后,培养液中的Cr(Ⅵ)已全部消失.该菌株经初步鉴定为脱硫弧菌.试验结果表明:高毒的Cr(Ⅵ)可被SRB还原成为低毒的Cr(Ⅲ),SRB对Cr(Ⅵ)的还原与SO42-还原作用密切相关,主要是由SRB的代谢作用所产生的还原性产物(S2-)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传统豆制品营养丰富,含水量大,但容易腐败变质,尤其是鲜食豆制品保质期短、运输储存均需低温冷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豆制品的产品品质与消费者的食用安全,限制了生产加工企业的产量及其产业化发展规模。确定传统豆制品腐败菌的来源和种类,分析不同腐败菌与豆制品品质变化的相关性,并采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抑制,有效延长保质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从制作传统豆制品的原料大豆自身的种植土壤、种皮微生物与内源微生物,原料预处理、加热残留、加工辅料带入的安全隐患、设备清洗不彻底等生产加工过程的影响,以及贮藏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引起传统豆制品腐败变质的原因与途径。在原料存储和生产加工中,要进行高标准和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总结了引起传统豆制品腐败的细菌和真菌等主要微生物的来源、腐败现象、污染的豆制品。传统豆制品在贮藏过程中,针对腐败菌群体系呈现出不同优势菌群的动态菌相变化,应用传统方法结合现代技术进行腐败菌的系统分离和鉴定,根据特定腐败菌进行抑制是有效延长保质期的关键;针对传统豆制品腐败菌采用物理杀菌、化学抑菌和生物防腐等抑菌方法及其抑菌机理的阐述。特别是针对不同的传统豆制品品质及腐败菌的特点,采用新型物理杀菌技术结合安全高效、抑菌效果好的生物方法,尤其是对微生物源抑菌剂的应用,为有效延长传统豆制品保质期提供独特的优势,以期为传统豆制品保鲜的新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好氧氨氧化细菌( AOB)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梯度稀释培养、平板划线分离进行AOB分离纯化,获得两株氨氧化能力较强的AOB菌株A2和A7,它们能将培养液中的大部分氨氮氧化.对A2和A7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发现A2和A7均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呈杆状,长为1~1.5μm,宽约0.5μm.生理生化实验表明,A2和A7属于自养微生物,不能利用有机碳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2和A7均为亚硝化单胞菌( Nitrosomonas).  相似文献   

18.
首次采用燃烧法在800-1000℃下快速合成了Sr2ZnSi2O7:Cu^+蓝色新型发光材料,合成时间三十分针,燃烧反应时间2-3分钟.通过扫描电镜、XRD、发光光谱对粉体的微结构、表面形态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分析表明:这种蓝色发光材料,为一种镁黄长石结构的焦硅酸盐化合物,其晶体为简单四方结构,其激发带峰值位于252nm.发射光谱峰在446nm-449nm左右,余辉可视时间2h以上.与高温固相合成法相比,燃烧法制备发光材料具有反应时间短,制得的产物疏松,易粉碎,粒度小,分布均匀,生产设备简单,生产过程简便,生产周期短等特点,可望成为合成发光材料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U(Ⅵ)试验设计方案,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在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U(Ⅵ)试验中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客观可靠,为含U(Ⅵ)废水处理试验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几株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用于水质净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南充市豆制品厂污泥中,分离到五株光合细菌,经初步鉴定分别为沼泽红假单胞菌、球形红假单胞菌、嗜酸红假单胞菌;将其混合培养处理屠宰场污水和温室养鳖场污水,其氨氮量,BOD,COD均下降,而透明度增加,水质得到明显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