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以新发现的中华民国时期国家预算西藏省岁入岁出等报表为依据,结合民国历史档案,分析总结了民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财政投入的种类、数量和性质,同时论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发展金融货币、交通、贸易的支持和管理措施,坚持维护了中央对西藏的主权,从一个侧面批驳了国外敌对势力和藏独集团编造的“民国西藏独立”谬论。  相似文献   

2.
在民国初期,西藏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处于多事之秋,在这种情况下,西藏在内地供职的佛教僧人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双方保持联系的重要桥梁和渠道。民国时期曾经在北京、南京供职并来往于拉萨与北京、南京之间的贡觉仲尼,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和突出代表。在一些民国藏事档案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的活动的记载,解读这些档案,对于认识及研究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清朝时期的西藏社会体育活动,认为清朝中央政府在加强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和促进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在全社会掀起习武练功热潮,极大地促进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百年语文教科书中,西藏题材课文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课文对西藏的书写经历了从描述西藏地理风物到展现西藏特色文化,从提醒国家边防安全到关注边疆经济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语文教科书是青少年学生的重要读物,西藏题材课文成为他们了解西藏、熟悉边疆的重要媒介,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素材。西藏题材课文生动形象地让全国的中小学生认识到: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西藏的安全稳定,关心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生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新西藏的开发。多年来,国家采取了诸如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等形式多样的开发模式。当前,西藏已经形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层次多样、规模不一、前后有序、彼此渗透的开发体系。  相似文献   

6.
南京是明代前期和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遗留了灵谷寺、鸡鸣寺、蒙藏委员会等一批涉藏文物。南京涉藏文物古迹,记载了明王朝对藏区"多封众建"和国民政府努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它们与大量涉藏档案资料一道,是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西藏地方与内地密切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7.
西藏文物见证汉藏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智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1):95-101
西藏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物之中,承载着内容丰富的汉藏文化交流的信息,它们不仅仅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多层面地对西藏地方施政和主权管理的具体体现。关注和研究这类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宣扬“五族共和”理念;以多种形式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中央政府的对藏政策;关注涉藏机构的变革,及时传达涉藏信息。研究《藏文白话报》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变迁,也可为批驳“西藏独立”论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西藏的近现代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清朝中央政府为挽救西藏首先发起了近代化改革,接着以十三世达赖喇嘛和龙夏以及西藏革命党进行的近代化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取得了民族解放,而且还摧毁了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西藏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从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总结和评述这一历史过程和经验教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刘曼卿少年求学、主动入藏宣传抗日的过程,述其事迹著述,议其功德精神,展现了她为西藏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所作的特殊贡献。并力图通过深入探讨这位不为世人所关注的人物及其史实,分析西藏地方对中央政府的态度、对中央政策的反应及其原因,使人们对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试论民国时期甘肃代表赴藏的缘由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2年以后,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正常的态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国内民主呼声日益高涨,要求政府解决西藏悬案,反对外国干涉内政。1919年8月,中央政府派出甘肃代表团赴藏联络感情。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内地第一次冲破英国的阻挠,派团直接与西藏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深入分析了从清朝中央政府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到任命西藏地方世俗贵族为噶伦,再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过程,重新考证了驻藏大臣设置的具体时间,阐明了从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和固始汗,到设置驻藏大臣,是清朝中央政府根据西藏地方的局势变化而不断尝试和精心策划后采取的措施,是环环相扣的必然发展趋势,也必须要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才能稳定西藏地方的局势,从而更好地治理西藏地方。由于驻藏大臣的设置,使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统治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自1888年英帝国主义对我国西藏发动第一次武装侵略后,以通商为主要手段,开始了对西藏地方长时间的经济侵略。后来英印政府又策划对中国西藏进行“直接交往”的阴谋遭到失败后,发动了第二次武装入侵西藏的战争。这一时期恰好是有泰担任驻藏大臣并在西藏地方主持政务的时期。面对英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驻藏大臣有泰不顾清朝中央政府命他即刻赴边谈判的旨意,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最终使西藏地方被迫与英帝国主义签订《拉萨条约》。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众多的考察家对甘南藏区的环境状况进行了考察,指出了甘南环境恶化的事实,提出了开发甘南、保护环境的诸多措施,对甘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界对民国人物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对民国时期政界名人死因的研究。依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至于具体人物,北洋政府时期主要为宋教仁、袁世凯、孙中山、郭松龄、张作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要为唐绍仪、吴佩孚、汪精卫、刘湘、张灵甫。然而,目前研究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果也暴露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研究对象失衡,史料运用状况欠佳,研究者自身素质较低等。  相似文献   

17.
海军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国防力量,其经费开支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但在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混战,中央政权更替频繁,财政赤字严重,海军经费毫无保障。为了生存,海军不是将主要任务和精力放在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上,而是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常的途径筹集经费。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导致了民国海军的发展停滞不前,而且也是民国海军四分五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扎什伦布寺格西安钦呼图克图在内地倡办并参与启建时轮金刚法会,前往汉地佛教团体和寺院讲授格鲁派历史与显密经典,后经由汉地僧侣和居士弟子翻译刊行,传承影响至今;与太虚法师共同参与组建佛教同愿会,推进汉藏两地佛学交流研究与文化联系。安钦呼图克图先后两次往返西藏与内地之间商讨九世班禅返藏问题,转告中央政府的涉藏政策及西藏地方政府的意见立场,国民政府封授其“普静禅师”名号。安钦呼图克图以非官方身份弘法讲经沟通汉藏文化,为汉藏双方意见立场的直接表达奔走往返两地之间,成为民国时期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共同依托的僧侣使者。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推进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政策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民国初年开始,随着汉地佛教的复兴,藏密在内地渐起,汉藏佛教界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赓续。这不仅缘起于佛教界自身发展所承载的文化交流使命,而且与宗教文化所赖以存在和交往的政治情势息息相关。这一时期汉藏佛教界作为西藏与内地文化交流的主体是其社会地位和政策空间共同演进的历史结果,彼此间文化交流的发展是其间政治背景与宗教文化自身因素相作用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