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里铺大队地处温黄平原。1977年晚季杂交水稻种植441亩,占晚稻总面积的51.6%,平均亩产858.5斤。全大队晚稻853亩,平均亩产820斤,比1976年晚稻亩产708斤每亩增产112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74年每亩增产67斤。由于种植了杂交水稻,使1977年晚稻的产量超过了当年早稻的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一季跨过了纲要。  相似文献   

2.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经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内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使有限的化肥发挥更大作用的必要措施。在去年的晚稻生产中,我县不少社队改变了过去化肥表层撒施的习惯,采用基肥深施和耘田深施的方法,收效显著。石堰、天华和丰南等公社有2000余亩晚稻推广球肥深施,丰南公社群联大队,1224亩晚稻,球肥深施的有834亩,石堰公社马堰五队81亩晚稻全部采用球肥深施。现将对我县各地的调查材料综合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县大面积推广根外施肥是从1977年开始的。三年来施用的作物由水稻一种发展到麦子、油菜、草子、大豆等;施用面积也由多点试验到全面推广;肥料种类由单元素发展到多元素混用。1977年晚稻施用13万多亩,共用地产磷酸二氢钾105担。1978年全县大小麦施用43072亩,早稻施用118406亩,晚稻施用125682亩,绿肥、油菜等其他作物2万多亩,全县共计307160亩次,光是地产磷酸二氢钾就用掉620担。1979年全县粮、油、肥三季作物全面进行磷酸二氢钾、硼砂、钼酸铵等根外追肥,面积达到59万多亩次,共用磷酸二氢钾1150担,硼砂121担,钼酸铵116公斤。其中喷一次的面积占粮油肥复种面积的80%以上,喷二次的占56%,许多杂交稻还喷过三次。实践证明,使用磷酸二氢钾等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高州县新垌公社,一九七四年晚稻大面积采用宽行窄株栽培新技术,夺得了水稻的大增产,为促进农业大上快上作出了新的贡献。新垌公社水稻通常的插植规格是5×4寸,每丛8~10本苗。宽行窄株栽培法是他们从水稻套种黄麻得到启发,于一九七二年早稻开始进行试验的。当季,8×2.5寸的麻沟边行比5×4寸的其余行获得显著增产。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早稻的试验,又获显著增产。一九七四年晚稻,在九个大队、十八个生产队中用三百多亩田进行扩大试验,绝大多数都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开始试验较早的田讹生产队,在82亩晚稻田中采用宽行窄株规格的有76亩,  相似文献   

5.
我县杂交水稻的生产,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县从1976年杂交水稻生产示范115亩,1977年发展到24,224亩,其中晚稻22,093亩。从各地实收结果看,去年全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据252个单位5,261亩统计,杂交水稻亩产768.8斤,比早金凤平均亩产688 9斤增产11.6%,亩产1,000斤以上的有245亩,超“纲要”有11,488亩,单位产量最高的仙降区阁巷公社1大队11队1.1亩,平均亩产1,183斤,红旗公社一桥大队2队10.0了亩,平均亩产1,080斤。全县杂交水稻100亩以上丰产片38个单位,其中37个单位获得增产,1个单位平产。  相似文献   

6.
为了经济、合理地使用化肥,促进农业生产更快地发展,我县广大贫下中农积极开展了化肥深施的科学实验,深施面积从早季的几千亩扩大到晚季的上万亩,普遍获得成功。岩下公社下二大队501.1亩水田,早稻深施250亩,晚稻扩大到356亩;东浦公社西浦大队803亩水稻田,晚季深施350亩;淋川公社干北大队556亩水稻田,晚季深施300亩;还有新建公社下新建大队、大溪公社下村大队、下洋岙大队都大面积地推广了化肥深施。通过实践深刻地教育了群众,大溪贫下中农深有体会地说:“化肥深施真正好,科学用肥第一条;集中施用肥效  相似文献   

7.
一、试验概况为了探明海涂地的肥力特点和生产能力,并为海涂地种植水稻找出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1976年我们在温岭县“八一塘”海涂地进行了试验。该海涂地位于“八一塘”的中上部,1974年下半年关塘门。1975年冬曾种过大麦,但因故无收,1976年试种适作早、晚稻。海涂地生产能力试验共设四个处理:(1)100%有机肥;(2)60%有机肥加40%化学  相似文献   

8.
近10年来,我国除草剂的研制和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品种不断涌现,产量逐年增加,化学除草面积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迅速扩大,并遍布全国,使用面积已超过2000万公顷。随着改革开放,农民越来越乐于接受化学除草这一新技术。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杂草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一、我国除草剂研究取得的成就我国除草剂研究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1.开发了大量的新除草剂品种我国杂草的化学防治起步较晚,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尽管化学除草面积一直持续增加,但除草剂品种单一,主要是2,4一滴、2甲4氯、敌稗、阿  相似文献   

9.
温州地区进行满江红越夏(简称夏萍)与晚稻田养萍已有十二年历史。从六十年代开始,随着大田越冬的成功,接着一九六二年平阳城西公社又获得了绿萍越夏和晚稻养萍试验的成功。绿萍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开始由温州地区向浙北及外省发展。十二年来,晚稻养萍面积由初期的几亩迅速扩展到几十万亩。我所从一九六一年起,就开始研究绿萍越夏与晚稻养萍。一九六二年试验证明,满江红在炎夏情况下的死亡,决定因素是营养条件和生物危害所致,而不是单纯因高温强光所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杉木苗圃除草这一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1975年开始,我们选用除草剂一号,扑草净、除草醚三种除草剂,进行杉木苗圃的灭草试验工作,发现用除草醚灭草,使用方便成本低,苗木安全效果好。1976年进一步用除草醚对杉木、柳杉、柏木播种苗进行小区试验,取得较好效果。今春扩大到大田生产,其中三亩杉木苗施用除草醚灭草的,从4月中旬出苗以来,圃地杂草很少,至6月20日共人工除草三次,化工15工。另三分杉木苗不用除草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弥渡县牛街公社、德苴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坚决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一九六八年在海拔1,340—1,490米的河谷地区,栽种二季水稻、一季蚕豆的一年三熟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高达2,765斤;一九六九年扩大试验,平均亩产2,217斤;一九七○年在总结前二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获得亩产3,000斤的高产纪录。大苴菁二生产队7亩早稻平均单产1,645斤,8亩晚稻平均单产936斤,蚕豆亩产443斤,  相似文献   

12.
一、有效低浓度的由来与作用。所谓有效低浓度,一般是指在48小时之内,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达85~95%上下,把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使农药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农药浓度或用量,叫有效低浓度。我县自1976年开始试验推广有效低浓度以来,已取得显著效果:1.节约农药,降低成本。1977年全县45个公社得到推广应用,使用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0%,防治面积达82.5万亩次,大大地节省了农药。据塘甸、仁舍等公社19个大队16,378亩水田统计,由于全面使用有  相似文献   

13.
宁海县青珠农场四胜塘位于三门弯内下洋涂。未围海涂质地为轻粘土,一米涂层平均含盐量(氯化钠,下同)1.17%,酸碱度9.0。四胜塘总面积1,449亩,可垦种净面积1,209亩。1976年春大面积播种田菁,同时试种棉花20亩,平均亩产皮棉80.3斤;冬种大麦250亩,平均亩产76斤。1977年全塘垦种棉花、水稻、柑桔共715亩,占可垦种净面积60%,生长较好,300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达116.5斤,为新围涂地迅速垦种利用和植棉速获高产取得了经验。现将四胜塘棉花高产技术经验,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龙泉县兰巨公社根据山区特点,利用山垅田进行杂交稻夏季配制汕优六号制种生产,至今已有六年。在这六年来制种质量年年提高,产量节节上升,面积由1977年的321.6亩扩大到去年的766.3亩,产量由1977年的每亩72.7斤上升到去年的318.5斤。其中全社亩产超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是我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72年发病与为害程度,比1971年有所增加,如洛东公社据不完全统计:早稻发病面积1,465亩,其中损失在5~20%的有247亩,损失达20%以上的有177亩,颗粒无收的16亩;晚稻发病面积1,700多亩,损失粮食约8万多斤。但有的公社发病面积较小,如新丰公社发病最轻,穗颈瘟平均仅0.61%,病情指数为0.39,比1971年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6.
从化县龙潭公社于1975、1976年进行了水稻深层施肥的科学实验:1、将插秧前基肥面施改为深施;2、将碳酸氢铵(以下简称碳铵)作追肥撒施改为在水稻生育中期(即幼穗第一苞分化期或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用球肥深施。结果,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1976年全公社增产稻谷二百七十多万斤,其中晚稻在寒露风的危害下仍增产九十二万斤。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富阳县南安公社,地处山区,全公社共4000亩连作稻田要留晚稻专用秧田500亩,早稻只能种植85%。为此,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但倒种春和小苗带土移栽因受山区气候影响,把握性不大;早稻田套播因共生期长,晚稻秧苗素质差;旱地育秧的又因胡麻叶斑病重。所以,迄今为止,上述办法仅在很小面积上采用。1974年,我们从《科技简报》*得到启发,在早稻行间套播晚稻秧。全公社共有3个大队5个生产队搞了7.10亩套播试验。试  相似文献   

18.
要获得低丘红壤新造田,水稻的当年高产,持续高产,就必须要有相应数量的氮、磷、钾肥料。以往认为低丘红壤新造田施用氮肥和磷肥是很重要的,对于钾肥的施用,在一些试验结果中反映增产幅度不大,也有认为低丘红壤新造田最缺磷,也缺氮,但不缺钾。要获得新田水稻当年种植当年高产,持续高产,除采用相应的措施外,究竟要不要施钾肥?施钾肥的增产效果怎样?尤其在富含钾素的有机肥(栏肥)施用量较少或不用的情况下,施用钾肥有无补益?土壤中所贮备的钟素能否适应水稻高产的要求?经过多少季的水稻栽培,若不补充钾肥将会限制水稻的增产甚至于减产呢?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我们选择了母质为第四纪红土(黄筋泥),红壤分布面积较广的团石农垦场新开田,进行了钾肥的定位试验。试验得到团石农垦场场党委的大力支持。从1974年早稻开始至1976年的晚稻为止,连续进行六季水稻栽培中钾肥的试验,并系统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9.
(一)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推动下,在省、地农业、科研部门的帮助下,我县连晚杂交水稻的试种在一九七五年种植0.39亩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一九七六年扩大到17个公社、38个大队、64个单位试种,种植面积184亩,平均产量619斤。产  相似文献   

20.
1972年,我县晚稻一季超《纲要》的生产队在棉区,晚稻产量只有200多斤的生产队也在棉区。差别这么大,原因究竟是什么?为此,我们调查了城郊公社东风三队和新丰二队、海塘公社“八一”二队和红星四队等四个生产队。这四个生产队都在棉区,基础比较好,条件大致一样,如: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约1.5亩左右;粮食、棉花的种植比例相仿,以棉花为主;都是从1967年开始种植水稻,六年来水稻的面积均有所增加;施肥水平相近,化肥用量较多。1972年这四个队在都以农虎六号为当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