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人口时空格局及其调整变化是人口学研究的焦点问题.该文利用黑龙江省第六次普查数据,选取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劳动化、城市化、非农化和大学化指标,从全国背景下的人口时空格局差异和基于省辖市、县域为地域单元的人口时空格局差异两个层面分析黑龙江省人口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具有人口密度低、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空间格局差异大、人口空间格局时间变化相对较小的特点.研究对于引导黑龙江省人口时空格局科学调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据200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分县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人口流动综合指数等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流动人口规模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呈现出"核心-外围"结构。研究的78个单元中,哈尔滨、大庆等主要地级市属于人口净流入型活跃区,黑河、同江等边境市、县多属于平衡型活跃区,中西部地区人口净流出型市、县连片分布,全省人口流动非活跃区数量大幅增加。各地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省内市、县内人口流动是黑龙江省人口流动的主导模式。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流入地的选择受经济因素、政府支出因素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人口空间化研究是地理研究的关键问题,随着3S技术的发展及数据可视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获取高精度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人口基数大及人口增长迅速的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MSP/OLS稳定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普查数据等为数据源,基于统计人口密度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3部分。结合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建立人口空间化模型,并在县级、乡镇级下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生成1 km×1 km人口密度格网图。结果表明:(1)对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区空间化,由精度验证结果可知模型效果较好;(2)在平均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市,误差相对较小,说明该模型在人口稠密区空间化精度较高;(3)河南省人口空间化分布总体上呈从四周到城市中心递增的特点,人口分布圈层结构明显,主要向城市中心聚集,呈现由"圈"到"点"的聚集特征。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主要研究方法,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2006至2016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性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6年湖南省各地级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至2016年无严重失调地区;(2)湘东地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较高。整体上,耦合协调度存在向东及向南发展的趋势。(3)湖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依然存在不足,且主要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期为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陕南2000—2016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南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显著,并且存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2006年时间节点,2000—2006年呈现经济要素集聚为主,2007—2016年转变为人口要素集聚为主。(2)陕南各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年上升,集中分布趋势加强,相比陕南整体的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各县区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大,集聚趋势更显著。(3)陕南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核心—外围"分布,以汉台区为例的市辖区集中程度显著增强,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和镇坪县一直是经济分散区。(4)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缩小,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范围增加,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区出现分离。陕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发展趋势明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南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制约作用。为了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和201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测算黑龙江省每五年间迁移到全国其他30个省份的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及其变化率大小,分析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省际迁出人口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并逐渐向南方地区蔓延,尤其海南省迁移选择指数上升幅度最为明显.(2)黑龙江省迁出人口迁移强度在各地区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从2000~2015年集聚区范围逐渐缩小,逐渐向环渤海地区集聚.(3)人口迁移强度变化率在北方地区较小,且始终保持稳定;南方部分地区变化率逐渐递增;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变化率大多呈先减小后增加再趋于稳定的趋势.(4)黑龙江省迁出人口的迁移强度变化率在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间空间关联性不强,在2005~2010年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高值集聚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低值集聚区分布在天津地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了2011年、2013年及2015年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搜索指数.运用季节集中指数、周内分布偏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引入GWR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新疆旅游关注度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各年关注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节假日、周存在"前兆效应";(2)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新疆旅游关注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大多数地区呈现出持续的"低—低"集聚现象;(3)GWR模型优于OLS模型,从全域视角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及互联网发展水平对新疆旅游关注度的影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从局域视角看,各影响因素作用整体上与OLS模型结果一致,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取2007-2015年济南市10个区县(市)户籍人口与低保人口数据,运用贫困人口区位商下的数据离散程度指标以及贫困人口集聚度分析和坐标解析等研究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济南市贫困人口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十年来,济南市贫困人口减幅21.3%,城市贫困人口减幅64.98%,而农村贫困人口增幅19.95%,贫困发生率从2007年的2.17%下降至2015年的1.69%;贫困人口分布区际差异扩大,贫困人口在次中心外围区集聚程度加深,空间上呈现5种地域演化类型.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水平、城乡发展差距、交通通达度是影响济南市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东北鼢鼠 (MyospalaxpsilurusnegansWang)标本 0 3779号 ,发现分布于大兴安岭以西 ,内蒙呼伦贝尔盟扎罗木得、白音查岗的东北鼢鼠与分布于大兴安岭以东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华安地区、泰来县东方红农场等地的东北鼢鼠存在显著的差异 ,可以初步认为西部的东北鼢鼠是 1个新亚种———蒙新亚种 ,该亚种体较长 ,体质量较大 ,尾长较短 (为体长的 1 /6) .上颌第 1臼齿内侧有 2个深凹刻 ,毛色较浅 ,掘洞能力强 ,形成的土丘形状、方式、生境不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参照《中国现代化报告 2 0 0 1》中采用的现代化评价指标 ,建立了内蒙古现代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比较了内蒙古各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 .结果表明 ,内蒙古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东西部差异 ,整体来说 ,第一次现代化东部快于西部 ,第二次现代化则中西部快于东部  相似文献   

13.
此文通过旬相对雨量图的绘制,揭示了我国三种不同属性的季风雨带及其分布、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夏季旱涝的关系,西北东部是我国三种不同季风雨带交替出没和四种夏旱类型的过渡地带。结合季风环流分析,证明了我国夏季旱涝及其演变是与西南季风及其雨带的变异和偏转运动密切相关;印度季风低槽东伸,可增强我国西南季风及其降水,但与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西伸北移,在中南半岛发展密切相关;东南季风与高原季风迭加,是我国大旱之年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10月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12个站1971-2000年4~10月降水,用EOF和REOF方法进行了分解,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10月降水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少的是景泰站为175.2mm,最多的是广河站为449.4mm,并呈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依次递增的态势,景泰有一干舌,一直南压到兰州、永靖一带,广河有一湿舌,北抬到榆中附近,南部和北部具有相反的分布趋势.其年际间变化振幅十分明显,最大值出现在1978年为415.0mm,最小值出现在1982年为199.1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倍多.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和90年代后期为少雨段,其余时期为相对多雨时段,特别是90年代以来,降水呈持续减少的趋势.70年代其西部和东部减少,其余增加,80年代西部减少,东部增加,90年代西北部增加,东南部减少,综合反映出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10月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湖南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3种的地理分布及其54属的分布区类型,提出了本区域是东亚偏东部植物区系的重要物种分化中心,起着东部与西部的天然扭带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对东西方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均有深刻理解。其独特的文化修养必然对他的生活态度和文学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测定厦门海域沉积物中226Ra的水平分布,了解到九龙江人海泥沙大部分是沿着九龙江水的主流方向经厦门外港输入外海,也有一小部分泥沙随着余流进入厦门西港(即主航道),但进入西港的泥沙主要是停留在嵩鼓海峡(即嵩屿与鼓浪屿之间),对嵩鼓航道产生一定淤积,对厦鼓海峡(即厦门与鼓浪屿之间)的影响极小,这结论和我们用测定沉积物中总β的分布研究九龙江泥沙运动所得的结果一致[1].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兰州市实测水平面太阳辐射值,计算出了南立面、东、西、北立面可利用的太阳辐射投射量,可供太阳能工程设计者参考。并对兰州市区冬季大气污染对太阳辐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对比计算。  相似文献   

19.
影响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的物理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1955年~2000年甘肃省河西走廊14个测站的春季沙尘暴日数,从气象学角度分析了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的物理因素,研究表明:上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和西风漂流区海温,上年(3~10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是预测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的信号,初步制作了沙尘暴形成的概念模型和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0.
湖南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境内自然条件复杂,从而影响红壤的发商和分布具有水平分布规律;东、南、西三面环山,土壤的发生和分布显示着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即红壤—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加以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还具有多种结构形式的区域分市规律。研究和分析土壤地理分布规律,对土壤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