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科学家基于对多地区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结果提出,人的音乐才能很可能与基因有关——基因决定耳蜗的构造。耳蜗是耳朵的一个解剖结构,负责将来自外界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传送到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在音乐从外界传递到耳朵并最终传递到大脑的过程中,不同频率的空气震动(声波)被转换为神经冲动,这  相似文献   

2.
基因治疗和基因药物是我们能从不断发展的基因科学受益的两大方面。但今后我们还可从中得到更多,包括新的疫苗、新的移植组织来源、甚至有一天医生还能用基因技术来延缓衰老。以下介绍几种正在紧张研究中的基因治疗方法,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进入医学的主流。明天的组织制造厂虽然人体上的每一个细胞确实都拥有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遗传指令,这些指令中的绝大多数是不具有活性的。理由很充分:你总不会愿意让脑细胞去产生胃酸,或让鼻子变成肾脏吧。细胞只有在妊娠刚开始的一个短时间内才真正具有发育成为身体任何部分和全部身体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电听觉问题     
梁之安 《科学通报》1965,10(10):892-892
一引言电刺激是生理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刺激。动物身体上的许多器官都能被电刺激所兴奋。用电流刺激人的眼、耳、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可以相应地引起光、声、味、痛等戚觉。其中由电刺激听觉器官而产生声音感觉的这一效应叫做电-听效应,或者就叫做电听觉。在给予这样的电刺激时,通常是把一个电极(刺激电极)放在受试者外耳道或内耳(耳蜗)上,另一电极(对照电极)放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腕部皮肤上。电听觉原是感官生理学中一个较老的问题。早在1800年伏特就在使直流电通过他自  相似文献   

4.
细胞揭秘     
几乎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均含有DNA,而且几乎每个人(除同卵双胞胎)的DNA都独一无二,因此DNA测试成了识别人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5.
很久以来,科学家们就认为,用于构筑记忆电路的神经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每一个人获得的细胞数量都是有限的。而且细胞的供应量每一年都在减少,所以,人到中年记忆便模糊不清,而且要学习新东西也越来越困难。但是,新的实验结果已经使这些旧观念开始动摇了。  相似文献   

6.
衰老基因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了另一种与衰老有关的重要基因,从而使不仅可让人衰老、而且可能造成关节炎和早老性痴呆症等疾病的基因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 迄今为止,科学家共发现了61种与衰老有关的基因。最新发现的这种基因叫p21,它不仅对细胞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似乎控制着其他与衰变和疾病有关的若干基因。 领导这项研究的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的伊戈尔·罗宁森(Igor Roninsow)指出:“这种基因被触动后,其他许多与衰老及老年病有关的基因都发生了变化。” p21基因对细胞有抑制作用,一旦细胞受到毒素或辐射损害,它就会使…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最近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母体基因在后代大脑智力发展方面起主要作用。而父体基因则主要影响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功能。这项实验目前还仅仅局限于老鼠,假如这项惊人的发现同时也适用于人类.那么恐怕所有遗传方面的教科书都得重新改写.而且在广泛流行多年的郎才女貌的说法后面屯得画上一个问号了。科学家早就知道基因是成双成对的,每对基因~个来自母体.一个来自父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对当中的两个基因看起来都一模一样,都是活跃的,但是有一种基因的情况特殊,这种基因称为印记基因。印记基因携带一个生物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8.
遗传研究可能导致发现更有效治疗狂郁症的药物。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导致狂郁症或情绪异常基因。神经生物学家塞缪尔·H·巴伦德斯(Samuel H. Bar-ondes)预言:如果能找到这些基因,将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更好的药物来控制这种疾病。 狂郁症有家族性,每100人就有1人受狂郁症影响,所以此病可能有遗传因素。巴伦德斯说狂郁症和镰刀细胞贫血一样,它的病因不是单一基因而是几个基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也起一定的作用。 研究人员先是发现一个身患狂郁症的家族或称独立人群,然后分析他们的DNA,看这种异…  相似文献   

9.
当你在镜中看着自己的时候,就像在欣赏一个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一件永远不会重复的艺术品。 由于基因的不同组合方式,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除非你是同卵双生完全一样的双胞胎,你的基因组合方式一定是从未有过的。 基因会告诉我们关于生命的奇妙故事,如果我们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白“我是谁”。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基因开始,因为人生的旅途就是从基因开始的。  相似文献   

10.
<正>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都是人为原因所造成的。而在现代生活中,噪声可谓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些你不想听到的声音,这也便是从生理学角度所言的噪声。一般室内正常的谈话声为40dB~60dB,而分贝数提高到60dB~70dB时,人们就会觉得吵闹。而当分贝数达到70dB~90dB时,声音便变得很吵,此时听觉神经细胞会遭到破坏。通常分贝数大于85dB时,耳蜗内的毛细胞将受到破坏,而一旦毛细胞被破坏,将是永久性不可逆的听力损伤。如果音量为  相似文献   

11.
Finke  E  王增裕 《世界科学》1989,11(9):40-41
伦敦的生物化学家发展了一种新的将外源基因插入植物染色体的方法。一旦插入,这些外源基因就可以在每一细胞中成百倍地复制。外源基因不仅以众多的数目有存在于一个细胞中,  相似文献   

12.
基因和癌     
癌细胞系正常细胞发生畸变、增生和增殖失控的一种状态。问题出在哪里?时至今日,科学家们还不能有把握地说癌症之谜已经揭开。众所周知,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差异表征了DNA分子的区别,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含有近300,000个基因。精确地点出究竟哪些基因出了差错是至为重要的。对同一种基因何以导致不同种类的癌症这点至今不甚了了。医学  相似文献   

13.
正一项最新的研究向人们绘制了一幅关于家庭中细菌的震撼图像:每个家庭都有其自己的细菌乐园。有科学家认为,人体已成为移动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人的身体寄生着多达人类数量10倍的微生物细胞,而且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滋生出一个独特的微生物混杂群。  相似文献   

14.
螽斯听觉上升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钧贤 《科学通报》1990,35(8):629-629
声通信是动物和人类常用的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在细胞水平上探索动物声通信的奥秘,不仅有助于阐明听觉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而且对于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以及计算机听觉系统原型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一段时间准备,本刊从本期起推出"走近科学"这个新栏目,本期介绍的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工耳蜗研究的医学科学家王正敏院士及其团队历20年时间,在人工耳蜗基础研究、研制和临床应用上取得的成就。这项新近获得2010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工作对许多关心这个领域的读者或许并不陌生,媒体上也已做过很多报道,而从这项成果的本源出发,从听觉的奥秘、耳聋的原因、耳蜗的构造、人工耳蜗的原理、术后培训等多个层面细细道来,在更多的细节、过程描述中让人理解和体会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是这篇报道的特色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栏目希望确立的风格。对国家重点支持的科研成果在取得预期的结果后及时地向纳税人作普及介绍已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们国家前些年发布的《科普法》也对此有明文规定,国内一些城市也在这方面行动起来,如上海市人大近期已就此做了立法规范。本刊推出的这个栏目正是顺应了这种科研成果科普化的趋势和要求,这也是本刊今年全面改版后的一个重要调整。编辑部希望这个初创的栏目能得到科技界、政府部门的关注,更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批评。科普很重要,但真正能达到科普化的目标其实很难,这里面有自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也是一种探索和实践。总之,我们将兢兢业业经营好这个栏目,在努力工作中体现我们的价值。同时,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公室就该栏目的推出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6.
遗传学     
《科学之友》2005,(4):56-56
之所以人是人,土豚是土豚,卷心菜是卷心菜,都与一种称为DNA的细长螺旋分子有关。DNA是税氧核糖核酸的简称。DNA存在于所有生命体内。当然,也包括你,你体内的民用工业细胞都含有这类分子。在这些细长的螺旋链里,拥有称为基因的指令组。你身上大约有3-5万个基因。它们成对出现,一个来自父亲,另一个来自母亲。每一个基因都是一个小蓝图,带有父母“写下”的指令,以告诉你的细胞如何创造出独特的你。  相似文献   

17.
我的回忆     
G.冯·贝克西(Geory von Bekesy,1899~1972)出生在匈牙利,后移居美国。他是一位物理学家,在听觉生理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因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获得196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此文原载美国《生理学年报》1974年第36卷。  相似文献   

18.
扎西 《科学之友》2007,(8A):40-41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并将其列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这些看起来是国家大事,离百姓很远,其实作为终端的消费者,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跟节能减排息息相关,最简单的,可以从日常出行入手。  相似文献   

19.
<正>同卵双胞胎在开始时拥有相同的基因,因为他们形成于同一只受精卵,只不过这只受精卵分裂成了两个胚胎。但是从这一刻起,他们的DNA开始分化。DNA复制机制会在每一代每1亿对碱基中产生大约1个新的变异。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30亿个碱基对,因此每个人会在胚胎发育的足够早期阶段出现10~100个新变异,它们会出现在人体的大多数细胞中。一般的DNA检测通常探查不到这些变异,原因是这些检测的对象只是DNA的一小段,  相似文献   

20.
在长江源,我问那里的孩子:你们知道长江吗?摇头,他们只知道脚下的河叫玛曲、当曲……在城市、我问那里的孩子:你们知道长江从哪来吗?摇头,他们只知道这条河叫长江,来自遥远的地方……提起长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自豪感。她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巨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全长63004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目前,养育着沿岸4亿炎黄子孙,也就是说,在中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西南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里是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千百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