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通报》2016,(9)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达尔文,青藏高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演化进行时"的巨大实验室.此外,由于内陆鱼类局限于内陆水域,其化石亦通常在原地埋藏,而且鱼类的分布严格受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受地质事件的制约,其系统演化与隆升并进尤为明显.因此鱼化石研究可揭示诸如古气候、古水系格局、古高度等古环境方面的因素,进而协助重建高原隆升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非常丰富且保存精良的新生代鱼化石,其中包括裂腹鱼亚科内罕见的全身长有粗骨头的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它曾生活在含钙极高的特殊盐度的水域中,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些现在已经相当高的地点,在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仍分别处于很低的地位,而另几个地点在上新世时就已经和现在高度大致相当.我们还推算出,从晚上新世到现代东昆仑的抬升幅度不会超过1000 m.这与目前氧、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即东昆仑同期曾抬升了2700±1600 m)很不相同,但我们认为化石证据或更可信些.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上有山原面和盆地面两级夷平面。Shackleton和常承法认为仅有一级夷平面(4500~6000m),时代在10MaBP以前的中新世。早在60年代本文作者之一就认识到古岩溶研究是高原隆升的有力证据。1994年本文作者又根据当时已知数据也撰文指出高原夷平面(包括岩溶面)可以追溯到15MaBP,但由于测年数据有限未能对夷平面性质及原始高度做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华南铀的古岩溶直接成矿现象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华南已查明有岩溶型铀矿床群,属世界罕见.迄今国外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前苏联秋亚穆云和中非巴科马探明各有一处小型岩溶型铀矿床或铀矿点.岩溶型矿床包括岩溶矿床、与岩溶有关矿床两类,过去我国已查明的岩溶型铀矿床均为后一类型,即岩溶对成矿提供贮矿空间,或古岩溶仅使铀预富集(未达工业品位),后经热水叠造生成工业铀矿床.笔者研究373铀矿床时,首次在华南发现典型铀的古岩溶直接成矿现象,并形成典型的古岩溶铀矿床,从而从而为我国建立这一特殊的铀成矿新类型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的现代大气环境记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1992年在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海拔6400m处钻取的古里雅冰芯,连续记录了大气对流层中上部气溶胶的干、湿沉积,为研究青藏高原西北部高空大气环境提供了独特的契机.根据对冰帽的粒雪成冰和冰内化学物质的沉积过程以及冰芯物理学研究,现已探明冰芯内主要特征层位的形成机制和季 相似文献
5.
6.
青藏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古高度重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成岩改造特征, 被认为是研究生态环境变化和重建古高度的理想载体之一. 对青藏高原腹地现代食草动物(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牙齿珐琅质的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 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δ13C(PDB)平均值为-11.3‰ ± 1.1‰, 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为-10.2‰ ± 1.4‰, 与高原以C3植物为主的植被景观是一致的; δ18O(PDB)值也同样表现出从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趋势, 喜马拉雅山地区吉隆盆地平均值最低, 为-11.8‰ ± 3.4‰, 拉萨地块和羌塘南部地区平均值为-11.1‰ ± 1.1‰, 羌塘北部和可可西里地区最高, 为-9.0‰ ± 1.1‰. 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是河水(或降水)与食物(植物)氧同位素的混合, 不适合直接用来进行高度预测. 建立了高原现代食草动物牙齿珐琅质氧同位素对降水、植被及高度的响应关系, 为利用食草动物牙齿化石氧同位素重建青藏高原古高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古里雅冰芯中NO^-3浓度可以揭示太阳活动变化的事实,研究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Maunder极小期(1645~1715年)的太阳活动状况,结果不仅证实这一时期太阳活动极小期的存在,而且也证实这一时期内太阳活动周期是正常的,即存在11a左右的黑子周期。研究还发现,太阳活动可能存在36a左右的周期,这一结果对于日地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和最具特色的高原,也因此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独特区域。青藏高原不仅分布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而且生长着万紫千红、姿态各异的高山植物。 耐寒的“矮人”一族 青藏高原生长着60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高山植物约2000种。这些高山植物要在高寒环境中生存下来;首要的就是要有特别的耐寒能力。因此,高山植物在外部形态方面,普遍地矮化变形,成为植物世界的“矮人”族。这些明显被强烈矮化了的植物,很能适应本区大风、干旱、寒冷的生态环境。比如这里的金露梅灌丛,本是林限以上生长的植物,应有较大的高度,但是在这里却只有5-20厘米高,显得非常地抑郁。而西藏沙棘、匍匐水柏枝等灌木,则索性伏地而生。相对而言,生长在一些山地阴坡和陡峭岩隙间的山生柳、高山乡线菊等较为高大,但也仅30-80厘米高。偶尔在个别较深的山 谷里能见到超过 100厘米高的山生 柳,就算是植物界中 的“巨人”了。这里 的草本植物就更矮 了,大都在 5-10厘 米之间,有相当一部 分双子叶的植物都高 不盈寸。最小的一种 柔小粉报春,即使是已经开花或者已经结果的植株,高度有时还不足1厘米。 还有一些植物,在生境条件好的地方,可以借助... 相似文献
12.
13.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中NO3-浓度与太阳活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恢复了古里雅冰芯中NO- 3浓度近 10 0 0多年来的时间变化序列 ,并对其进行了谱分析 ,发现在该冰芯NO- 3浓度的变化中存在与太阳活动的多种周期相一致的周期 .该冰芯中NO- 3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各种指标的对比表明 ,其长期变化趋势与太阳活动呈现正相关关系 .古里雅冰帽地区降水中NO- 3浓度的变化滞后于太阳活动约 1 5a . 相似文献
14.
15.
祖国青藏高原为世界第一大高原,地势高亢,气候严酷,空气稀薄,辐射强烈,寒冷异常,蒸发甚剧,劲风常袭,生长期短。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把此种高寒严酷环境,与“不毛”、“荒凉”等词连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栽培植物的起源问题,由于它的重要科学意义,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而栽培植物的野生种及原产地的调查,则是研究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青藏高原向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那里保存着大量植物资源.为此,我们于1978年和 相似文献
17.
18.
19.
《科学通报》2015,(32)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覆盖度和生产力增加,碳汇功能增强,青藏高原植被总体趋于向好,局部变差.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尤其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产生较大影响,在干旱的年份叠加人类放牧活动等会导致这些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植被产生严重的退化,但随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人类对高原特有珍稀植物资源,如虫草、雪莲和胡黄连的过度采收以及对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盗猎等现象得到近一步缓解,近期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本区而且对其毗邻地区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后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大型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整体提高高原地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西部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利用措勤、洞错、改则、鲁谷到藏北三个湖附近的人工地震剖面,研究了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地壳深部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为一向北陡倾的岩石圈深断裂,其南侧为一莫霍界面(Moho)深槽,并有地漫热物质向壳内的运移.冈底斯块体向北俯冲下插,羌塘块体向南被动仰冲,其间Moho界面被错断约10K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