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科亚古泉华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永平 《科学通报》1986,31(21):1654-1654
1984年夏,中国-联邦德国珠穆朗玛峰北坡联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聂拉木县的科亚盆地考察中,于盆地东缘的科亚普河左岸发现了一套厚度七米多的古泉华沉积。它是西藏地区目前发现最厚的泉华沉积,并且处于高喜玛拉雅山的较高山区,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在青藏高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中,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南铀的古岩溶直接成矿现象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茂中 《科学通报》1994,39(12):1152-1152
我国华南已查明有岩溶型铀矿床群,属世界罕见.迄今国外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前苏联秋亚穆云和中非巴科马探明各有一处小型岩溶型铀矿床或铀矿点.岩溶型矿床包括岩溶矿床、与岩溶有关矿床两类,过去我国已查明的岩溶型铀矿床均为后一类型,即岩溶对成矿提供贮矿空间,或古岩溶仅使铀预富集(未达工业品位),后经热水叠造生成工业铀矿床.笔者研究373铀矿床时,首次在华南发现典型铀的古岩溶直接成矿现象,并形成典型的古岩溶铀矿床,从而从而为我国建立这一特殊的铀成矿新类型提供了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昆仑山晚新生代植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青松 《科学通报》1990,35(1):51-51
1988年8月,本文第一和第四作者参加中国科学院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队,在中昆仑山北坡的晚新生代古石灰华沉积中发现了大量植物叶化石,这是继1964年在希夏邦马峰北坡发现上新世高山栎植物化石以后,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又一重要发现,这对揭示昆仑山的隆起时代、幅度、古地理环境变化以及植物区系演化均有重要意义,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96,41(15):1402-1406
青藏高原夷平面形成的时代、性质和原始高度等是解决高原隆升这一世界瞩目课题的关键。李吉均等指出夷平面在高原隆升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杨逸畴、李炳元等曾提出高原上有山原面和盆地面两级夷平面。Shackleton和常承法认为仅有一级夷平面(4500~6000m),时代在10MaBP以前的中新世。早在60年代本文作者之一就认识到古岩溶研究是高原隆升的有力证据。1994年本文作者又根据当时已知数据也撰文指出高原夷平面(包括岩溶面)可以追溯到15MaBP,但由于测年数据有限未能对夷平面性质及原始高度做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再现中国地史期化石夷平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金良  崔之久 《科学通报》2001,46(22):1931-1936
依据侵蚀不整合面性质、古风化壳及风化残余型矿床的发育、古岩溶及不整合面下古岩溶充填富集型矿床的发育以及不整合面盖层沉积特征及环境等特征信息,确认并恢复了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在地史期发育的两期化石夷平面,其发育时间分别为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期间和早、晚二叠世期间,化石夷平面的古坡降一般在0.31‰-1.32‰之间,大多小于1.0‰。根据古岩溶的发育深度,初步确认,华北古陆化石夷平面苏桥潜山地区古海拔高度约为300m左右。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期间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将青藏高原转变为与其周边较低地域相隔离的"生态岛".伴随着栖息地被迅速抬升到更高地区的鱼类,积累了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和形态特征,演变为新物种.一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之于达尔文,青藏高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演化进行时"的巨大实验室.此外,由于内陆鱼类局限于内陆水域,其化石亦通常在原地埋藏,而且鱼类的分布严格受水系格局的限制,而水系格局又受地质事件的制约,其系统演化与隆升并进尤为明显.因此鱼化石研究可揭示诸如古气候、古水系格局、古高度等古环境方面的因素,进而协助重建高原隆升的历史.近年来我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非常丰富且保存精良的新生代鱼化石,其中包括裂腹鱼亚科内罕见的全身长有粗骨头的伍氏献文鱼(Hsianwenia wui),它曾生活在含钙极高的特殊盐度的水域中,见证了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过程.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显示,有些现在已经相当高的地点,在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时仍分别处于很低的地位,而另几个地点在上新世时就已经和现在高度大致相当.我们还推算出,从晚上新世到现代东昆仑的抬升幅度不会超过1000 m.这与目前氧、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即东昆仑同期曾抬升了2700±1600 m)很不相同,但我们认为化石证据或更可信些.  相似文献   

7.
证实了≈37kaBP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中这于宙成因同位素^36Cl含量峰值的存在,并认为该峰值是^36Cl在大气中产生速率增加导致的,而不是净积累速率变化影响的结果。发现这一峰值事件与气候变冷相伴出现。  相似文献   

8.
藏獒是藏族人民饲养的护卫犬,它的品种极为古老,可以追溯到2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巨型古犬的后代,藏语称藏獒为"切".这种藏獒曾是横行青藏高原的野兽,以后被驯化,与人类相伴已有6000多年了.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的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山在5500万年时已隆升到4500米,大大早于喜马拉雅达到这一高度的时间。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14,392:250-264。青藏高原古高度不仅是其深部变形的结果,也是地表环境风化剥蚀的结果,是二者共同作用的产物。传统的观点认为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倒数第二次冰期冰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保田 《科学通报》1992,37(17):1599-1599
青藏高原第四纪期间受冰期气候的影响,多年冻土下限强烈下降,广大地区笼罩于冰缘环境之下,发育了大量的古冰缘遗迹.在众多的古冰缘现象中,冰楔假型(Ice-wedge casts)因其重要的古环境重建意义而倍受注意.70年代末,郭东信和张维信等根据~(14)C测年资料,指出青藏高原存在23500±1200a B.P.以前的末次冰期冰楔.80年代中期,徐叔鹰等在青海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   总被引:85,自引:5,他引:85  
以青藏高原冰芯记录和仪器记录为主,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和不同的空间尺度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问题,根据对过去10万年、过去2000年和现代等几个2时段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幅可达10℃,而接近海平面的低海拔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在4℃左右,在过去2000年内,6000m以上青藏高原古里雅地区地区的气温变幅可达7℃,而中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三趾马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及其对高原隆起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万波 《科学通报》1979,24(19):885-885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化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这种影响更为直接。这是中、外学者早已注意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在探讨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及其隆起的过程等有关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仅从古脊椎动物学的角度,以三趾马动物群为依据,对隆起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3.
藏獒是藏族人民饲养的护卫犬,它的品种极为古老,可以追溯到200多万年前喜马拉雅巨型古犬的后代,藏语称藏獒为"切"。这种藏獒曾是横行青藏高原的野兽,以后被驯化,与人类相伴已有6000多年了。我国关于藏獒的最早历史记载,出版于西周的《尚书》。  相似文献   

14.
3亿多年前的古珍稀动物———中国小鲵在湖南被发现一批数量惊人、世界罕见的中国小鲵在湖南被发现,这个发现将丰富世界地质学及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项惠及世界的贡献。中国小鲵是距今3亿多年前的古珍稀动物,它的历史早于恐龙,在生物学领域,它被称为活化石。中国小鲵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提起了,因为它在中国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系世界级保护古珍稀动物。在大家几乎忘记这些珍稀的小生命时,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的三位女中学生竟然发现了一大批中国小鲵。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也填补了世界生物…  相似文献   

15.
俞锦标 《科学通报》1984,29(11):686-686
举世闻名的石林胜景,是一种特殊的古岩溶形态,为巨厚的石灰岩体经雨水强烈溶蚀、侵蚀,沿裂罅分割而成的石柱组合体。本文从地貌学、岩石学、古生物和相关沉积物的特点,阐明路南石林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李浩  夏格旺堆  高星  陈发虎 《科学通报》2023,(Z2):3732-3734
<正>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邱桑手脚印遗址及高原旧石器考古研究进展研讨会”于2023年4月18~22日在拉萨市举行.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多家单位、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邱桑泉华史前人类手脚印问题,涉及主题包括手脚印遗迹形态特征分析、铀系年代学与热释光年代学研究、古钙华发育演化历史研究以及青藏高原地热分布与邱桑古温泉发育关系研究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会议特邀来自青藏高原区域不同省份的考古专家,围绕近年来高原旧石器考古研究取得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96年2月,一支5人骆驼队迎着凛冽的寒风,正艰难地跋涉在罗布泊干涸的古河床中。这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他在进入大漠后,就发现野骆驼的足迹经常出没在这“生命禁区”,后来野骆驼就成了他们这一次几乎陈尸沙海的死亡之旅中唯一的伴侣。 珍贵胜熊猫 野骆驼在古代曾广为分布。西起里海,东达黄河,南到青藏高原北部,北至贝加尔湖,都有野骆驼瘦高  相似文献   

18.
白龙江流域的古喀斯特地貌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凯 《科学通报》1992,37(15):1405-1405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的白龙江流域,介于32°30′—34°30′N、102°—104°E之间。1989—1990年作者首次发现海拔2000m以上的山地存在有形态清晰可辨的古喀斯特地貌。本文旨就其类型及形成时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家牦牛在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牦牛的驯化过程仍存在诸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梳理了牦牛驯化的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进展,展望了开展牦牛驯化与人类定居青藏高原过程研究的未来方向.家牦牛最早的考古学证据来自距今3750年前的青藏高原南部拉萨河谷,但现代遗传学研究显示,牦牛的驯化可追溯至全新世中期,驯化地点最有可能位于西藏东南部的昌都地区,其种群数量增长与人类大规模长年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历史高度相关,且黄牛的基因渗入对牦牛的驯化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现有研究进展,本文建议:(1)针对青藏高原考古遗址开展系统性的动物考古学研究;(2)应用ZooMS和古DNA技术筛选和鉴定牦牛骨骼遗存,结合古环境DNA进行遗传学研究,追溯牦牛驯化的时间和地点;(3)开展野牦牛与黄牛的杂交驯化模式研究,理解牦牛驯化及其扩散对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生存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证实了≈37 kaBP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中宇宙成因同位素36Cl含量峰值的存在,并认为该峰值是36Cl在大气中产生速率增加导致的,而不是净积累速率变化影响的结果. 与其他地区10Be及36Cl记录的对比,指出宇宙成因同位素这一时期的峰值事件具有全球性,可作为冰芯等沉积物定年的时标. 发现这一峰值事件与气候变冷相伴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