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施蛰存将自己所掌握的西方文化资源组织进小说叙述之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上海都市线条。然而,他笔下这个对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中,渗透着传统的情怀,他在对西方创作手法的迎与拒双向运动中不断增强着迎纳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因此,上海对于施蛰存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了有关写作的对象,而在于快捷地提供了新异的西方观念,施蛰存在上海都市中,烙印上了一个都市外来者的身份印记。  相似文献   

2.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后,潜在着师陀的乡土情结:他眷恋着乡土的风物,但也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这就使师陀的心灵陷入了双重危机: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本所属的乡土,心灵的漂泊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中国独特的时空场域里,对于从传统故土走向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而言,"返乡"常常成为了被反复书写运用的母题和叙述模式。巴金在其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篇小说《憩园》中,一方面继承了既有的返乡叙述话语,另一方面则突显出一个独特的返乡主体形象,在"异乡人"、"寻梦者"和"介入者"的一系列角色转换中呈现出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面对乡土故乡时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4.
师陀是我国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果园城记》以感伤抒情的笔调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镇世界的小人物的故事,表达了他对故乡既爱又憎的矛盾情感;他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田园般"美丽的中原小城;他的小说"散而不淡,沉郁感伤,舒缓自如",平静的叙述背后掩藏着作者对小人物深切的同情和怜悯,深刻揭示了旧时代下层平民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5.
李勇 《科技资讯》2010,(11):242-242
每位作家都会选择一种文化立场来观照和构筑笔下的世界,从而形成其不同的写作观。在"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作家中,鲁迅和沈从文代表了文化启蒙和描写乡土诗情的两级,论文从两位作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及作者相同的写作对象迥异的写作目的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上 海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都市民俗的纷繁复杂 ,可想而知 ,要对上海都市民俗作系统深入的研究 ,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蔡丰明先生却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路 ,花了近六年的功夫 ,对上海都市民俗作了梳理 ,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写出近三十万字的著作《上海都市民俗》(学林出版社 ,2 0 0 1年 )。这是我国都市民俗研究中一项重要的新成果、新突破。在《上海都市民俗》一书中 ,作者以鸟瞰式的学术视野 ,对上海都市民俗作了宏观的审视。他分析了上海特有的经济、物质环境 ,政治、社会环境和文化、精神环境对上海都市民俗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庆邦秉承"人道主义"的叙事立场和"悲哀"的叙述情感,以其小说叙事书写了乡土居民们物质匮乏中的生存挣扎、生存挣扎中的人性扭曲、人性扭曲中的存在焦虑等现实性苦难,完成了对当代中国现实生存状况的理性审视和精神透视,表达了一个作家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自觉的人文价值承担。  相似文献   

8.
上海自从开启现代性进程以来,真正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想象上海空间、建构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特质的无疑是新感觉派小说家。他们所建构的上海都市空间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不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完全不真实的,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从新感觉派作家对上海的想象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永久的文化记忆。新感觉派作...  相似文献   

9.
"雪"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当代作家刘醒龙在其长篇小说《天行者》中延续着对这一意象的抒写。在他笔下,"雪"被赋予多重的象征内涵:或是高尚人格的寄寓;或是诗意情感的坚守;或是错位现实的反讽。透过刘醒龙笔下的"雪"意象,既可以窥探出中国乡村民办教师的生存困境和苦难命运,又可以展现作者对现代文明在乡村传播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杨万欢 《长沙大学学报》2003,17(3):16-17,24
韩少功这种类型的作家既深切地关注着乡土,又不断地敏感到自身的乡土作家身份必须用非乡土的东西予以补充。这在他的写作中表现为一方面对乡土题材的偏爱,另一方面则是总体上的互文性思考:乡土故事往往以都市价值来衡定;都市小说则又流露出明显的乡土色彩。此即这个时代典型的乡土性。  相似文献   

11.
P. Lubczonok在中给出了判别一个模糊向量空间存在模糊基的充分条件,本文得到了一个不同于他的结果的存在性定理。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战争为底色,以"乡土"、"家园"为中心概念,在生命意识和生存方式的追寻中,暗合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民族精神。丁玲、周立波等小说中的英雄,以"忘我和无我"为生存方式;吴组缃、姚雪垠等小说中的村民,以"大公有私"为生命形态;师陀的小说,既写出陈世德们对生命的"挥霍",也写出了葛天民们对家园的"凝望";萧红笔下过份"麻木"的生命背后,更凸现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自然"的生存状态,是沈从文小说所追寻的理想极地,那不过是表达了作者"洞察人性洞府"的企盼;沙汀刻画的是乡土的"奇丑",批判的是"有乡土而无家园,有生命而无人生"的"内地文化"。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他笔下的阿罗史密斯 ,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医生形象 ,也是他的作品中极少的一个正面人物之一。作者通过马丁·阿罗史密斯的坎坷一生 ,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弊病 ,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屋檐下》创作之前,夏衍曾对奥凯西剧作《朱诺与孔雀》舞台化和影视化改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协助和主笔工作,后者在戏剧舞台上营造的都市感和悲喜剧的创作手法对前者有所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这一影响产生的具体过程和作品脉络,探究《上海屋檐下》在舞台上建立都市感的具体方式,以及夏衍笔下属于1937年上海都市的时代图景。  相似文献   

15.
在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他对乡土权力的描述,由早期"瑶沟系列"中对权力的崇拜、权力的极度欲望的写实到后期"耙耧系列"中对权力恐惧和厌恶的狂欢化书写,这是阎连科对乡村权力书写过程中的一个独特贡献。本文从其叙事手法的转换、创作观念的改变和书写范围的扩展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革命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独特的一个历史性存在,革命文学理论家的话语姿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极为先锋,力图以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来颠覆"五四";革命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作品的消费性迎合了时代情绪与读者需求;革命文学立足于上海的文化语境,与当时的现代都市文学、通俗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文学共生场.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他笔下的阿罗史密斯,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医生形象,也是他的作品中极少的一个正面人物之一.作者通过马丁·阿罗史密斯的坎坷一生,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弊病,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与苹果从树上掉落有关。据他本人叙述,他当时是在埃尔斯索普庄园的家里靠着窗台坐着,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垂直掉下来,于是联想到引力的普适性。一个更为夸张的说法是,当时牛顿正端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苦思冥想,突然一个苹果落下,正好砸中了他的头,  相似文献   

19.
结社思想是存在于中国近代维新时期且与当时兴起的民权思想、民智思想同等重要的又一维新政治思想,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结社思想主要体现为戊戌维新思想家对"群"概念的引进和转化,以及"群"的功能的发挥。1896年于上海创办的《时务报》较早地介绍了"群"的思想、"学会"思想以及"会党"思想,是较为丰富地阐释结社政治观的重要民间政论报刊。这些旨在振衰起弱、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客观上为推动近代政治发展进程增添了一抹亮色,其历史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左翼作家蒋光慈的上海书写成功借用了“上海”这一特殊空间复杂的“现代性”和殖民性质,营造出一个物质绚烂而又革命激进的另类摩登城市。通过对蒋光慈小说中关于上海的书写进行分析,能使我们对左翼作家的都市书写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