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莫言和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多方面的可比较之处。福克纳通过对他的邮票大的故乡小镇杰弗生镇的描写,获得通向世界的通道,福克纳虚构了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人们称福克纳的这些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个"世系",这个小说王国并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现实的忠实写照,并不仅仅是一般的乡土文学、美国南方文学,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人类命运的表现。莫言创建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是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致敬,他也描写了故乡从开创到今天的历史变迁,高密东北乡人民多个历史时期的生活都得到了艺术的表现。福克纳的历史时间观是向过去看,向历史深处看。他的作品中,"往昔"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莫言同样有着向后看的历史时间意识。他的历史时间意识与其创作的原始生命力主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莫言小说的生命力主题又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文明批判主题,他将文明置于生命力的对立面,把它看作是一个压抑性的机制,并由此发现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困境。从福克纳返观过去的历史时间意识中走出来的人物往往被英雄化或恶魔化,他们怀着单一的信念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道德观念:勇敢、荣誉、骄傲,他们成为古老的南方的象征,战争与重建的象征。在莫言小说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形象,和福克纳小说中一样,大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人,相形之下,父母一辈的大多数形象则显得毫无生气,他们几乎是为了最基本的物质生存而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彩,子孙辈则背负着父辈沉重的人生,带着与生俱来的早熟的忧郁症,宿命地纠缠于上述两种生存状态的内在冲突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煎熬和痛苦。莫言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一种隐形的民间集体无意识心理原型和民族民间神话世界。而这种神话模式、神话原型在福克纳小说中无疑表现得更加突出。福克纳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艺术试验主要表现在多角度叙述手法、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象征等表现技巧的运用上。莫言的小说同样大量运用了多角度叙述、内心独白、意识流手法。福克纳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是一种繁复、复杂的长句式,但又有一种切实、生动活泼的口语文体;莫言的叙述语言同样是丰富、繁复、芜杂的,他的长句式舒缓、厚重,密集调动各种感觉,对读者进行语言轰炸;而他小说中的口语化短句多出现在人物对话和人物独白中,简练、生动、形象、质朴,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气息,是生活化的乡村习语。  相似文献   

2.
莫言沉默地走上文坛,但却象大地活泼的精灵,神出鬼没,任性恣情,全不顾艺术的成规戒律,一支笔呼风唤雨,赋灵于草木众生,于是,出现了北方古老的土地,土地上颓败而喧嚣的村镇,村镇里形状各异的人生,人生中历久弥新的故事——这就是莫言的小说。他呼唤着众多在现代生存的困扰中日趋萎缩的生命,以原子裂变般的冲击力,震荡得人们头晕目眩,这一切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创作的个性。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借鉴,而真正的借鉴即是一种继承,不是一种创新,“许多伟大作家觉得所谓独创性,并不仅仅包括,甚至主要并不在于内容、风格和方法的创新,而在于创作  相似文献   

3.
王源章 《菏泽师专学报》2001,23(1):12-15,24
马尔克思以“外祖母讲故事的方式”撰写《百年孤独》,这方式主要是思维认知方式而非一般所认为的结构言语方式,即作者重在借拟拉美土著有灵论者认识事物的方式讲述故事。为此,千姿百态的灵幻便成为小说的外在主体,它逼真而深刻地展示了拉美民族的精魂,且形成了一种奇美而超绝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马尔克思以"外祖母讲故事的方式"撰写<百年孤独>,这方式主要是思维认知方式而非一般所认为的结构言语方式,即作者重在借拟拉美土著有灵论者认识事物的方式讲述故事.为此,千姿百态的灵幻便成为小说的外在主体,它逼真而深刻地展示了拉美民族的精魂,且形成了一种奇美而超绝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不同声音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大众对早已从万人瞩目的中心走向无人喝彩的边缘的小说文类的一种在意。这为我们重新认识小说艺术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事实表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媒介时代"的"信息人"的去人性化。而迄今在小说学领域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叙述学,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为了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借助叙事哲学的力量,从关于故事的小说诗学中寻找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莫言将一个饱含生活艰辛和社会变迁的故事讲述得荒诞而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人性及其欲望的内在演变规律。这恐怕也正是张艺谋在电影中将丁师傅的"幸福时光"定位为时代变迁中获得的谋生手段和价值观念的缘由所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之所以在同类小说中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与莫言在表现人生的悲剧时使用了幽默这一艺术手法有着内在联系。莫言作为一位富有自我个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既注重向人性与欲望等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掘进,又注重发挥其汪洋恣肆的艺术想象力,用幽默的艺术手法,为我们营构了一个值得无限阐释的艺术世界。这恰是莫言的文本世界具有无限阐释空间的缘由——这对读者是如此,对跨界的电影导演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檀香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身体性写作的灯塔,即身体本位的写作。没有身体的灵魂,是孤魂幽灵,无所依托,空游于天地间;而没有灵魂的身体则只是一具躯壳,不再有任何灵性与生机可言。所以,身体本位的写作是从身体出发并最终回到身体的灵魂旅程。  相似文献   

8.
论张问陶“空灵”诗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问陶论诗主张抒真情,写真意,发心声,反摹仿依傍,崇尚空灵。空灵,是张问陶诗歌的一个主要特色,他认为“诗到空灵艺始成”,即诗歌创作只有达到“空灵”才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而诗歌创作要实现“空灵”,则要求诗人必须摒弃“名心”,采用多样性艺术手法,运用“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诗语,在灵感中自然凝结为意境“空灵”的性灵诗。  相似文献   

9.
《围诚》是一部具有杰出艺术成就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享誉颇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力图从理想、爱情、家庭、处世、人格等角度去分析《围诚》里知识分子灵魂的堕落,从而探求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及其根源,这也许正是《围城》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围城》是一部具有杰出艺术成就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享誉颇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本文力图从理想、爱情、家庭、处世、人格等角度去分析《围城》里知识分子灵魂的堕落,从而探求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及其根源,这也许正是《围城》独特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八月之光》体现了福克纳小说艺术的诗性想象和灵性思维。它的结构是诗性想象之基础,而作家的灵性思维则既是小说思想性的艺术升华,更是美国南方文化的神意飞跃。作品诗化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的自恰性、反复的叙述方式、张弛有序的节奏及意象的组合方式等方面。这种诗化的结构呈现为一种灵性之光,这种灵性就是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莫言以"肉"意象的开拓和小说意象主义的创作极大地开拓了"汉语写作"的新疆域。在对"肉"的刻画、阐释和建构过程中,莫言自觉地展开了对文学本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肉"意象存在于显性文本与隐性文本的复合结构中,既是作者独特的文化思考,也是生命体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小说艺术无论在手法上、策略上还是在艺术的境界与旨趣上都全方位地超越了我们常规的小说话语范式和审美品味,因此,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理解的难度,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和更仔细的阅读来与之碰撞,来相“推摩”,在双向“互动”中领悟它的艺术旨趣的同时调整我们的审美意识和胸襟.莫言的小说艺术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的艺术智慧,继承和创造性运用了人类已有的艺术技巧、艺术手法和艺术策略,那些已有的艺术规则、藩篱并不是被他践踏、破坏了,其实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这些规则、这些藩篱、这些遗产获得了新的生命,得到了新的激活,他在这些审美的藩篱间天马行空式地活用着这些艺术规则和手段,探索着新的综合创新的可能,创造着新的艺术天地.莫言的这种艺术胸襟、“才、胆、识、力”从艺术表达手法和艺术审美特色方面来总结,可以归纳梳理为10个不同的侧面,这些方面有的相互有交叉,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无法断然分开.  相似文献   

14.
邓利民  郭谦 《菏泽学院学报》2001,23(3):15-17,58
90年代现实主义的重新升温不是一种孤立现象,是与现实主义在我国近百年的曲折发展史分不开的。但是较之传统现实主义较为保守的创作原则而言,新现实主义具有了一些新的品格。本文结合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几部代表作品着重探讨了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特点。作者认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大都以客观冷静的写实笔法、以全知的视角、以顺时序的叙事结构叙写底层社会的人生故事。从总体上看,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已经成为90年代文学创作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小说《灵旗》体现了较高的美学水准,对当前抗战小说的创作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从思想主题上看,该部小说的写作超越了社会结构视野以及战争本身,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反思人的命运、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理性的荒谬,其内蕴着一种可贵的哲理精神。从形式上来看,这部小说运用了意识流、心理刻画以及"超现实"等多种艺术手法,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足性和启示性。  相似文献   

16.
老舍先生在小说创作上颇有造诣,在写小说的道路上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即既重视现实主义,又在现实主义中融入多种创作方法。他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颇丰的创新成果,如在语言上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简明""俗白""幽默"风格。基于这样的背景,该文首先探讨了老舍小说的创作方法,然后讨论了老舍在艺术形式方面所做出的创新,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6):101-106
莫言以"魔幻"手法制造与现实相违背而又反映现实社会的幻象,无序、变幻莫测的时空成了幻象构成的重要部件。莫言对时空的扭曲变形是其魔幻现实主义的突出表现策略。他对时空的颠覆是放肆的、无忌的,但在纵横恣肆中却可以寻找到内在的"游戏规则"。时间在打破自然链接的同时,常常衍生出虚幻空间。在颠覆中时间越位与虚幻空间相交错,共同构建了莫言小说的魔幻世界。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是小说文本中的两种时间状态,莫言对时空的越位,往往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呈现出长度与方向等形态各异的不平衡、不对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岑隆业是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坛的重要作家,对壮族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其中现代主义小说成就最高,表现永恒的主题——和平与争斗,反思现代化。小说人物具有非个性化倾向,使用了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使壮族现代主义小说走向了成熟。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扎根于身边的现实生活,拒绝盲目迎合主流话语,反映了桂西北农村的社会变革,塑造了一批具有民族特征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讨二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侧重于它对世界文学的接受与借鉴,试图从一个比较的角度认识中国乡土小说的民族特色。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一、名称的引进;二、为小人物画像、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外相通;三、风俗画描绘。结论:中国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既接受了外来影响,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扎根于乡土,又联系着世界。  相似文献   

20.
《潍坊学院学报》2015,(3):14-17
莫言认为"我的小说是大于政治的",他在创作中力求摒弃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努力站在人性的角度写作,最终"突破了阶级、政治界限"。本文以莫言早期小说为例,分析了意识形态在其中的复杂表现,指出主流意识形态在莫言小说中并未退场,而是以一种作者不自觉的暗示方式存在着,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小说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