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仪式戏剧这一具有驱邪逐疫、祈福、超度亡灵等宗教功能的仪式性演剧形式,不仅包括故事性不强的仪式短剧,也包括故事情节复杂、长度可观的大型仪式剧目;通常结构松散,可以插演其他内容;在表演形式上是戏中有仪,仪中裹戏。通过对留存下来的文献记载和后世此剧目的演出情景的分析,可以认定北宋《目连救母》杂剧并非一般宋金杂剧的表演形态,而是一部由勾肆乐人搬演的大型仪式戏剧。  相似文献   

2.
柳琴戏形式生动活泼,剧目繁多,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流行地区人民群众对戏剧艺术的一大贡献。本文对柳琴戏从产生发展到濒临失传的过程和原因、柳琴戏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文明新戏与日本新派剧黄爱华文明新戏是中国戏剧开始现代化历程后学习外国戏剧的第一个产儿,它的诞生并茁壮成长,表明了西方戏剧形式和美学原则在中国移栽、培育的成功。但是,文明新戏学习、借鉴西方戏剧,却不是直接取道欧洲,而是经由了日本这个“中转站”,通过师法...  相似文献   

4.
一、自我和自我行动性格这个词,原来是希腊语,意指“刻印”、“雕刻”、“标记”、“特性”的意思。而人格这个词,是由拉丁语(Peisona)来的,在希腊戏剧里“人格”,具有角色或“被认为具有特殊个性的演技者的自身”的意义。在日本古典歌舞剧的能乐中,使用各种各样的面具。  相似文献   

5.
傩坛戏是贵州省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广为流行的古老地方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前且歌且舞,相互唱和,其动作古朴、幽默有趣,深受群众喜爱,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史的活化石。但是,在过去的传统活动中,傩坛戏夹杂着一些驱鬼酬神迷信成分,解放以后出于历史的需要,已属禁止之列,傩坛戏实际上处于消声匿迹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6.
魏苏悉  常凯 《世界博览》2023,(18):44-47
<正>当我在帕米尔高原浅尝山川高寒,把玄奘翻越葱岭该有多不易多难熬,倾吐给何雨繁时,他说也许玄奘并不觉得。这就是何雨繁给我的感觉,投入清水戏剧二十余年,没有大红大紫,演了很多角色,写了几个剧本,也导了一些戏,教了一些学生,没有停止过进阶。然而他自嘲,最多被问到的还是“清华”“戏剧”这个标签。日常中他不像一般演员的闪亮张扬,理性外表看上去更像个教授或者低调的路边大哥。  相似文献   

7.
龚萍  Emily 《世界博览》2022,(14):20-27
<正>一副能面佳品,不仅因其造型美、年代古老而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宝,更因在其幽深的面容和色彩背后,重叠地寄宿着戏剧人物的魂魄、木雕名匠的传奇、俳优艺术生涯之理想,从而显得神秘而厚重。假面戏剧源远流长,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日本假面歌舞剧——能,600年来在朴素、开放的桧木舞台上咏唱不断,用诗歌、音乐和舞蹈编织出神灵与逝者动人心弦的故事。能戏200多个剧目中70%的主人公是鬼神和亡灵。故事分为两场,  相似文献   

8.
赣南采茶戏是客家文化艺术中一朵绚丽奇葩,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遗"名录。剧目全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爱情生活,没有一个才子佳人戏,角色行当主要是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艺术特征的,除了独具一格的音乐外,当数其歌、舞、戏三者并重的表演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有关”当代戏剧之命运”的讨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实对此话的观点和看法,不少业内人士早有说法种种。什么”戏剧到了不能再低的低谷,走不出去了”、”再好的戏也没有人看,肯定被淘汰,只不过是早晚而已”等等。时间长了,听的多了,也就麻木了。然而,回顾中国戏剧走  相似文献   

10.
由香港主办的第六届华文戏剧节,恰逢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国话剧诞生一百周年,因此在戏剧展演的同时,香港戏剧协会与香港历史博物馆合办了“戏·游”香港舞台中国情展览,香港电影资料馆主办了“雷声大,雨点也多——银幕上的《雷雨》”电影回顾等一系列活动,以介绍香港戏剧及剧社的历史发展,昭显香港华语戏剧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戏”“剧”二字皆产生于先秦蜡祭活动中,“剧”更直接是蜡祭中扮演虎与田豕搏斗的场面记录,此种角力表演由娱神而娱人,遂演化为戏剧。“戏”“剧”二字的创造实是我国戏剧产生于先秦时代的文字见证。  相似文献   

12.
《连升三级》是王冬青为高甲戏创作的丑行剧目。该剧通过胸无点墨的地主公子贾福古在官场上的神奇遭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政治的黑暗与腐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杰出的讽刺艺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文革”期间,该剧被定性为“黑戏毒草”,遭到不公对待。“文革”结束后,该剧得以重排演出,成为高甲戏的艺术经典。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文明新戏是开放国门,“采用西法”的产物,它所走过的路程是曲折的,和五四以后新兴的现代话剧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它存在的三四十年间,经历了自成系统的一段兴衰史。本文试将文明戏的萌芽、发展和衰落作一追索,以探求艺术发展之规律;以期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全貌有完整的把握和认识。 一、戏曲改良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舞台上传统戏曲一统天下。而在西方剧坛,批判现实主义戏剧正值盛期,现代主义戏剧出现萌芽,歌剧、芭蕾舞剧已相当成熟,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剧目。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发牛了激烈的冲撞,戏剧自然也在其列。在国外戏剧文化和传统戏曲的尖锐对立中,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批判中,呼唤着一种全新的戏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正如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印度尼西亚的民间戏剧也是十分丰富多采的。特别是在爪哇岛,有多种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这里且不谈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皮影”,仅“人戏”就有多种。流传在东爪哇一带的有“鲁德鹿”(Ludruk),流传在中爪哇一带的有“格多柏辣”(Ketoprak),还有一种叫“马达兰达格兰”(DagelanMaturam)。这些剧种不像“哇扬人戏”那样具有宫廷味,而是从民间土生土长出来的。如果可以这样说,“哇扬人戏”有点近乎我国的京戏,那么其他几种剧种就有点近乎评  相似文献   

15.
在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中,包公戏是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戏之一。由于在“史无前例”的十年里,林彪、“四人帮”制造了无法确计其数的冤假错案,因而人民群众对以昭雪沉冤、为民除害为内容的戏,就比以往更表现得特别热情,而又以对包公戏的喜爱最为突出。因此,“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各地不仅上演了许多传统的包公戏(除了那些具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戏,如京剧《探阴山》之类),而且还编演了一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普遍堪忧,要想振兴坠子戏艺术,要坚定树立振兴坠子戏艺术的理念;明确戏剧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戏剧必须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坚定不移地坚持艺术创新,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同时,要看到艺术创新人才是关键,保护老艺人和培养艺术新人同等重要。这是振兴坠子戏艺术继往开来、繁荣发展、打好人才基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7.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地方戏曲剧种。解放前叫“唱花鼓”、“唱花灯”、“大茶”、“采茶”,由于它早期剧目多是“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故人们又称“三脚班”。解放后,民间艺人、业余剧团以及专业剧团大多采用“采茶戏”这一称谓,多年来相沿成习,渐统称为粤北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起源于农村山歌、小调,后来发展为民间歌舞,进而又演变为采茶戏,可以说得上源远流长。长期以来,粤北采茶戏流行在粤北客家地区,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但是,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摧残和旧社会的落后影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戏剧重要要素之一的“冲突”(conflict)在不同语境的戏剧环境下有着不同的表征。西方戏剧认为,所谓冲突,便是现实人类由于立场、观点等相迥而产生的矛盾(contradiction),这种矛盾在戏剧中的反映,便是冲突。而中国传统戏曲认为,所谓冲突,乃是在一个链状的叙述模式中,出现顺序进行的点状“场子”,而构成这种特殊的“场子”的冲突,则被笔者称为“吊诡”(paradox)。从这两种源自于不同戏剧结构的矛盾元素出发,笔者认为,无论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在情节上都存在着“吊诡”这种叙事模式的美学共同。  相似文献   

20.
2005年8月4-6日,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美国得克萨斯莎士比亚剧团、西弗吉尼业大学戏剧系、阿肯色长备剧目剧场、瓦西塔大学戏剧系、史密斯大学戏剧系和国内40多所大学和戏剧演出机构的专家学者汇聚在古香古色,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北京大学参加了国内首次召开的“美国戏剧与英语戏剧教育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