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钟嵘《诗品》对诗歌本质的探索有两大贡献:一、对“人心感物”的“物”讲得更清楚、更深刻,不仅 指自然景物,而且更重视社会生活的内容,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解释;二、认为诗歌感情的基调应充 分体现“怨愤”之情,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止乎礼义”的束缚,抵制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倡导了诗歌创作 应表现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森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重要诗人之一,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个人诗歌形态”的诗歌作品。其文本呈现出四大基本特征:1.批评意识;2.叙事性写作;3.开拓“智性”空间;4.精神分析。通过对森子诗歌创作的个案研究,来表明笔者对90年代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3.
周静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7M):31-33,38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载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5.
“伤春悲秋”是文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描写夏季的诗歌并没有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且绝大多数诗歌是以一种激情与炎热并存的精神状态出现。蹇先艾作为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闻名的小说家,在其诗歌创作领域开创了“悲夏”这一独特现象。“悲夏”作为蹇先艾诗歌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生命思考和个人感受能较典型地反映他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深受禅宗影响,其表现有二:第一,诗歌理论中提倡“大胆质疑”和“自性具足”;第二,诗歌创作中独特的意象选择和用字的大胆出新。  相似文献   

7.
在《诗论》中,美学家朱光潜把诗歌的声音节奏和视觉意象看得同等重要,由于诗歌“意象学”已经有许多论述,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诗歌“声响学”思想,旨在加强诗歌声音节奏方面的建设。朱光潜认为,诗歌创作首先要解决语言的音义协调问题,同时,诗歌“声响学”在新旧诗体的转换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晓琴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09-110,117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9.
宋代诗话中的诗韵论主要从两个维面展开:一是作为诗法层面的诗韵论,着重探讨“韵”作为韵律、韵格之义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二是作为诗歌批评与理论层面的诗韵论,着重从“韵”作为风致、韵味的基础上生发,它体现出宋人对诗歌审美的本质要求及对韵作为诗歌审美范畴的认识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人类特有的语青符号,是人类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诗歌能够给灵魂带来欢乐,通过虚构和幻想,诗歌创作足以唤起对抗精神疾患的力量。本文试图结合“长吉鬼才”李贺以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的经历和作品,初步揭示诗歌创作对诗人心灵治疗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1.
论张问陶“空灵”诗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问陶论诗主张抒真情,写真意,发心声,反摹仿依傍,崇尚空灵。空灵,是张问陶诗歌的一个主要特色,他认为“诗到空灵艺始成”,即诗歌创作只有达到“空灵”才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而诗歌创作要实现“空灵”,则要求诗人必须摒弃“名心”,采用多样性艺术手法,运用“清新、淡雅、朴素、自然的诗语,在灵感中自然凝结为意境“空灵”的性灵诗。  相似文献   

12.
创造社后期诗人穆木天的前后期诗歌创作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由早期的追求“纯粹诗歌”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转向了后期的“为民族斗争服务”的现实主义;由推崇李白“飞翔在天堂”转向了学习杜甫“涉足于人海”;由创造幽微飘渺的诗的意境转向了追求直白朴实的艺术特色。考察穆木天诗歌创作的转变及其成因,对于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文学现象和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曹紫云 《科技资讯》2006,(15):154-154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诗歌创作历史的国度、世人称之为“诗国”,诗歌是我国文学创作中最为久远的一种文体,最早诗与歌与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后来逐渐分离,诗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突出的。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对增强同学们的文学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等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不可忽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诗歌教学的一些规律,现提出来与大方之家商榷,以求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关于陶渊明《赠长沙公并序》一诗的写作时间,前人考订有误。正确的应是作者晋孝武帝太元十八癸已(公元393年)作者任江州祭酒之时,年29岁。诗中的“长沙公”亦非陶延寿,而应为延寿之父陶绰之。  相似文献   

15.
“代言”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种假托抒情的方式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杜甫诗作中也存有不少代言体诗歌,包括女性视角代言体诗歌、男性视角代言体诗歌、自然视角代言体诗歌这三大类。杜甫利用代言体诗歌使自己戴上一副伪装的“面具”,实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效果。通过对杜甫代言体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分析杜甫不同视角下代言体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进而透视其不同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滇东诗歌真正觉醒和崛起的时期,这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崛起借助了“神话滇东”、“传说滇东”广博丰厚的诗意底蕴及情态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及20世纪90年代,张永刚的诗歌创作通过对神话滇东的演绎及对“河流滇东”的审美开拓,促进了“诗意滇东”的成型和生长。张永刚是“诗意滇东”一个有贡献的诗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作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早期的诗歌倡导与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在诗歌理论上他提出了与“自由诗派”鼎足而立的现代诗歌格律理论,在创作上他为诗坛提供了一批形式与内容整合统一、可资范例的新诗。与此同时,他的诗论与创作也都留下了新诗诞生期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18.
“民间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诗歌写作的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对中国新诗的多元化发展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诗歌创作与探索呈现出了三个突出的写作特征:一是绝对独立自由的个人写作立场;二是向世俗生活彻底敞开的取材原则;三是诗歌语言口语化极力追求。这种实践与探索呈现出明显的非诗化特征,存在着许多认识和探索的误区,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惕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28-29,32
劳伦斯的诗歌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爱情体验和哲性感受融入了诗歌创作之中。本文旨在分析劳伦斯诗歌中的“黑暗意识”,探寻他生活中的矛盾、爱情中爱与恨的冲突及晚年面时死亡的心境在其诗作中的表现,深入了解劳伦斯对生活、爱情和死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李光之“晚节师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是宋代“四大名臣”之一,其人其作深受陶渊明影响,章联系其晚年遭遇,试作探讨。同时认为李光“转益多师”,所作诗歌具有自身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