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庆墓志为探讨明代兵部尚书陈经家族历史提供了珍贵金石文献资料。墓志由嘉靖朝内阁首辅李时撰文,涉及到当时许多高中级官员的姓名、职衔,具有比较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按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的有关规定,将此墓志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肆)》著录陕西境内田野发掘或民间采集的墓志330种,出土时地明确,内容丰富,超半数为首次发表。核之拓本,该书整理质量总体较高,但也存在照录字形失考、文字阙释误释、断句标点不当等问题,有必要分类考察,补阙正误,以便更好发挥这批新材料的文献、史料、语料等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继刚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4)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释文存在部分文字讹误.考其原因,主要是未审词义,未明典故、典制,未辨异体字.结合传世文献资料以及汉魏六朝隋唐墓志拓片,考辨词义,考证典故、典制,辨析异体字,纠正讹误,还原材料历史原貌,以便使这些宝贵材料得到更科学的利用,同时为新出土石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支持,为汉语史、汉字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的简帛文献,这批佚书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对我们重新认识秦汉思想方面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前、中期唐诗选本选录刘禹锡诗歌数量甚少,刘诗接受度不高,甚至一度陷入低谷。至明后期,刘诗选录数量才略有增多,但其地位仍低于白居易、元稹等中唐诗人。明人对刘禹锡诗歌的接受以七言绝句为主,对其律诗、古诗则多有批评。刘诗在明前、中期的接受整体“热度”低,与“和而正”“崇盛唐”社会思潮及“正变”观念密切相关;明后期文化思潮趋向多元,中晚唐诗歌重受选家关注,故刘诗接受度出现起伏。 相似文献
6.
万历辛亥年京察以时任主察官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于京察当日,禁止陕西道御史金明时参与其中而闻名后世。相较之下,隐藏于京察背后的明廷党派之争以及波谲云诡的政治局面,往往不为世人所关注。作为政府定期对在京官员政绩所进行的考察之一,东林党、秦党、昆党等于明中后期渐次势大的政党纠纷,于辛亥京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仍值得深入了解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静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6(5):76-78
尉迟敬德是唐朝重要的开国将领,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两《唐书》中均有其传记。尉迟敬德墓中发现了两合墓志铭,从该墓志铭以及其他与尉迟敬德相关的一些墓志铭中,能对尉迟敬德及其家族世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文献记载中所缺失的部分。因此,尉迟敬德及相关墓志的研究,能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原地区出土了丰富的古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文明起源及上古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为研究中原地区上古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和线索;另一方面这些古文字资料本身就是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先秦文献资料,有效地复原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原貌。 相似文献
9.
明代折子戏选本为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变化提供了一个角度。明代戏曲的南北曲之争,明代南曲各声腔的兴衰起落,都可以由此得以发现或证实。从明代折子戏选本的情况来看,万历前的舞台以北曲为主,万历中,南曲兴盛,而北曲则吸收了民间小调的特色,以弦索腔的形式流传下来。明代南曲各腔也经历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嘉靖间,弋阳腔、海盐腔首先兴起,继之以青阳腔、徽州腔,而备受文人推崇的昆腔则在万历后才盛行一时。 相似文献
10.
明代《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的学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正确评价《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的学术价值。方法采用版本研究和流失回归过程的源流回顾以及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御制本草品汇精要》是明代宫廷奉诏修撰的一部国家本草学典籍,但由于历史变故不能面世,后珍贵的抄本竞全流失于海外,国内仅能知其名,影响远不及《本草纲目》,近年来经多方努力其影印本终得回归祖国。在内容上其修定不计工本,彩绘精关,列目详尽,叙述精要,绘图考究,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药典,也是现存惟一的一部大型本草学彩绘典籍。结论《御制本草品汇精要》在中药学,以及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均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代徽州山场林木砍伐的过程中,为防止越界伐木行为,民众往往采取对所砍木材标用“斧号”来确定其权属。明代徽州山场经营中的“斧号”惯俗,是有效调节山林纠纷的一种重要现象。此外,徽州民众伪造山林契约主要表现在红契的印章造假、伪造契约内容和书证。这些伪契引起了频繁的山林产权纠纷,导致明清徽州社会失序,也是造成徽州“健讼”之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明代贵州詹氏家族墓志反映了各类汉族移民之间的生态关系。因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认同,他们易于联结,从而形成较为强大的博弈力量。汉族移民之间的联动,一方面巩固和加深了汉族家庭伦理观念,因其力量强大而得以保存;另一方面,因其优越的自闭姿态,阻碍了民族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14篇出土文献孔子言论为参照,尝试订正一千八百余年来对《论语.子罕》首章的误谈。通过分析《论语》本文,尤其是以出土文献为参照,可以看出,孔子很少说到"利",而多次谈论"命"、"仁"。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信从命与仁的观念。《子罕》首章的句读当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当看作"举"(称引)的通假字。该章可直译为:孔子很少说"利",却(多次)称引"命"、称引"仁"。 相似文献
14.
知县的选拔和任用是古代官吏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制度。明代知县的选任制度基本上沿袭了前代的规定,当然也结合明代的实际做了稍微的变动。本文以山东为倒探讨明代知县的选人制度:第一,明初山东知县的选拔制度是荐举和科举并存,任人唯贤;明中后期,主要以科举制为主,遵循出身资格。第二,明代知县的任用实行地区回避、邻省就职的制度;明朝规定知县的任期为九年,实际上明中后期平均才三年,甚至更短。第三,曲阜是全国的特例,知县由孔氏家族荐举孔家后人担任。 相似文献
15.
杨秀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6):1-3
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老照片资料为基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城市面貌、名胜古迹、近代服饰等方面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老照片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回归与超越——漫议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跃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43-48
近几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两个鲜明的变化,即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对浅层次艺术感的简单追求,而更加注重厚实的历史感;同时,我们也已经不满足于对某些现成理论的盲目套用,而更加注重文献的积累。由此,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呈现出向传统文献学回归的迹象。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献学已经远远不能适用于新时代的需要。电子文献、出土文献、国外文献为传统文献学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并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超越传统文献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吕卓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2):323-328
目的 揭示明代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对今天的历史借鉴作用.方法 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文献和实际考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明代西北地区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发生年次最多、对农业生产危害也最严重的是旱蝗灾害,往往形成重饥荒年.结论 史为今鉴,明代西北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区域人民的抗灾经验,对今天西北地区的防灾抗灾工作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丽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7)
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表征了<光明日报>在学术研究中的特殊地位,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报纸文献在不同学科中学术作用的差异,理清了报纸文献作用于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事实:报纸文献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比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王翠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4,(2):122-125
作为一种新兴史料,墓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对一方唐代墓志的解读,考证了铭文中涉及女性与本家经济关系的内容,如双方家庭及背景,交往时段与内容,并讨论墓主崔夫人推动交往的动因及其在交往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