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研究以为大叶红景天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影响愈伤诱导、芽诱导、生根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八宝景天叶片切块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mg/L+NAAl.0mg/L,诱导率达93.3%;附加2mg/L6-BA+0.1mg/LNAA的MS培养基有利于芽的分化和增殖,每个外植体分化形成的再生小植株数可达到22.4个;在1/2MS+IBAl.0mg/L的培养基中100%生根,且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采用根尖分生组织常规压片法,按Leva(?)等人的染色体分类方法和Stebbins的核型不对称性分类标准对挂金灯(Physalis alkekengiVar.francheti)、通肯酸浆(ph.ixocarpa)及毛酸浆(ph.pubescens)等三种酸浆属(physalis)植物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为探讨该属植物的进化、分类及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塞北兔     
塞北兔属大型皮肉兼用兔,在北方养殖量大、范围广。 外貌特征该品种有三个毛色品系。A系被毛黄褐色,尾巴边缘枪毛上部为黑色,尾巴腹面、四肢内侧和腹部的毛为浅白色;B系为纯白色;C系为草黄色。塞北兔被毛浓密,毛纤维稍长;  相似文献   

4.
对黄蜀葵茎、叶解剖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1)黄蜀葵的茎属于草质茎,维管组织能进行一定的次生生长,但不形成木栓形成层;茎的次生维管组织中有发达的韧皮纤维和木纤维,可作为纤维的重要原料;2)黄蜀葵叶为异面叶,气孔器为平列型,栅栏组织发达,叶柄中空,维管束环形排列,输导组织发达;3)黄蜀葵是典型的早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该电原产于日本,是由中国白兔与日本兔杂交育成的钝良品种。 1.外貌特征。日本大耳兔以耳大、血管清晰而著称,是比较理想的实验用兔。该品种被毛紧密,毛色纯白,针毛含量较多;眼睛为红色,耳大直立,耳根细,耳端尖,形似柳叶状;母免颌下有肉髯: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水合氯醛透化法对中药薄荷的营养器官解剖特征及组织粉末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薄荷的根属于须根系,木质部导管孔径较大;根状茎维管组织成环状排列;茎的四角有较多的厚角组织,4个棱角下方维管束较大;叶上、下表皮均有气孔结构,气孔为直轴式.叶柄呈半月形无翼.薄荷根、根状茎、茎、叶中均有针簇状橙皮苷结晶分布,植株体表有腺毛和非腺毛.  相似文献   

7.
王荣萍 《河南科技》2004,(12):23-23
牛患皮肤霉菌病后.在体表形成钱币大小的痂皮.表面隆起,有白色鳞屑,无被毛或少被毛;牛头、脸、颈、臀部多发生,患牛消瘦、到处蹭痒。其治疗方法为:除去痂皮.用克霉唑软膏涂擦患处。3天后病牛蹭痒次数明显减少。同时.牛舍通风采光,给牛继续涂抹克霉唑。7天后,小的病灶长出新毛,一月后多数痂皮脱落痊愈。  相似文献   

8.
番茄组培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番茄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根、芽、茎、叶等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并以生长15-20天的正常番茄苗的根、茎、叶材料作为对照。结果表明,组培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对照有较明显变化,组培材料酶谱带染色较深,其中根中A—3—α,B—1—α带,愈伤组织的A—3—α带显示最深,组培叶显示了17条带,而对照叶仅显示了5条带;茎显示17条带,而对照显示6条带,尤其是组培材料均显示出B—3带,而对照材料没有此条带.上述结果对探讨组织培养过程中分化的生理基础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裂叶荆芥盾状腺毛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mulifida(L.)Briq.)叶上盾状腺毛的研究表明:盾状腺毛是由腺毛原始细胞经过二次平周分裂和分泌细胞的原始细胞经过4次垂周分裂形成。其结构模式为1个基细胞,1个扁平的柄细胞和由12(13)个分泌细胞构成的头部,其头部分泌细胞明显呈两环排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激素组合对苦瓜离体快速繁殖的调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不同激素组合对苦瓜愈伤组织诱导、芽的分化及试管苗快速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外植体均易诱导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芽分化较难,而外植体在一些激素组合中可直接形成不定芽;利用无菌苗的顶芽及腋芽,培养于附加6-BAlmg/L NAA0.5mg/L或NAA lmg/L的施培养基上,获得了芽的快速繁殖,形成芽簇,每丛芽数达6~8苗;试管苗于1/2MS NAA0.5mg/L生根培养基中6d生根率达到100%,获得完整再生植株,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激素组合对苦瓜体细胞形态发生与发育的调控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应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对文多灵与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DNA与文多灵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计算了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文多灵与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5.26×10^3L/mol、1.0411和7.77×10^3L/mol、1.056.紫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DNA的加入可使文多灵252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显著升高和蓝移;荧光探针实验表明文多灵不能使小檗碱-DNA体系的荧光发生猝灭,证明文多灵是以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毛莨科Ranunculaceae的四个亚科Subfam八个属Gen中的八个代表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气孔器、表皮毛的特征和气孔形状,气孔外拱益及拱益内缘,表皮细胞纹饰。其中表皮细胞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为平直、弓形,波浪状。上表皮仅两个种有气孔器,下表皮均有气孔器,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形。大多数种类具表皮毛,其中少数种类具腺毛,这些形态特征在属间存在着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玉堂 《河南科技》2008,(10):20-21
1.徒长,徒长是蔬菜育苗中常见的一种生理障碍。其特征是:茎细弱,节间长,叶片薄,叶色淡绿,组织柔嫩,根系不发达;定植后缓苗慢,成活率低,花芽分化晚且不正常,花芽数量少,畸形花和弱小花较多,易脱落,难以获得早熟、丰产。  相似文献   

14.
应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和转译抑制剂环己亚胺为工具的实验表明,CPA诱导绿豆幼苗下胚轴膨大成为愈伤组织的这一形态学效应不受放线菌素D的抑制,但受环己亚胺抑制.电镜观察下胚轴细胞,可发现膨大成愈伤组织的脱分化下胚轴及经100×10-6放线菌素D处理的不脱分化的下胚轴细胞大多为大液泡细胞和无液胞细胞,环己亚胺处理的下胚轴细胞都为无液泡细胞,对照组下胚轴细胞则为分生细胞.研究提示,液泡的形成和发育由长寿命mRNA决定.  相似文献   

15.
鹤麦1号     
《河南科技》2007,(8):6-6
特征特性 鹤麦1号为半冬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0天.比对照品种“豫麦49”晚熟3天;幼苗半匍匐,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中等.大分蘖多。成穗率偏低;株型紧凑.拔节后叶色浓绿,叶片较长、半披,茎秆有蜡质,植株偏高,茎秆粗壮,较抗倒伏;成熟相对较晚,落黄一般;穗长方型,穗大.小穗排列稀;籽粒半角质,黑胚率低。  相似文献   

16.
兰州百合鳞片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兰州百合(Lillum Davidii Var.Unicolor (Hoog)Cotton)单鳞片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内、中、外层鳞片分化小鳞茎的能力不同,中层鳞片分化能力最高;含NAA 0.15g/1的基质最适于鳞片分化小鳞茎,小鳞茎发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套测试系统,对几种真实生物组织产生的光声信号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生物组织产生的光声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光声信号的频率较低,主频由生物组织特性决定;光声场的分布有指向性.  相似文献   

18.
周波 《松辽学刊》2001,(4):25-28
利用光学显微技术,针对大豆属中的两种不同进化型大豆花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发现,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花的花瓣存在的着明显的差异。野生大豆蝶形花冠中的两枚龙骨瓣分离,管状花萼的解剖结构中没有组织分化。而栽培大豆的蝶型花冠中2枚龙骨瓣完全愈合成为一体,花萼结构由表皮和无规则的薄壁细胞组成,在薄壁细胞间等距分着许多因退化而显得细小的维管束。可见,虽然大豆属的两侧对称的蝶型形花冠在进化程度上属较高级类型,但仍旧保留有原始花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段显德 《松辽学刊》2007,28(1):95-96,99
在辽宁丹东栗园进行了紫穗槐套种,并对其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园套种紫穗槐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含氮量,三年中提高幅度为17.3%;明显减少地表土壤流失,三年中减少幅度为38.9%;对地表径流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明显地改善了栗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准刚性环化合物2,3.二氢-9,10-二羟基-1,4-蒽醌(DHHA),并用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定了结构.循环伏安实验表明DHHA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在加入DNA后,其氧化峰电位出现了正移,且峰电流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表明二者的作用模式可能为沟槽结合,当DNA浓度处于9.0×10-6mol/L-4.5×10-5mol/L之间时,DNA的浓度与氧化峰的电流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在此范围内可以对DNA进行定量检测.计时库仑实验、微分脉冲实验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实验都进一步证实DHHA与DNA的相互作用,且它们的作用模式可能为沟槽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