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古代诗歌浩如繁星。因其思想感情的不同,题材内容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我们对它的鉴赏也不应千篇一律,老师的教法也就因而各异。不同的诗作应根据每首诗歌的不同特点,找到最能反映该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的视点,以此为切入点,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我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几首诗为例,谈谈如何找好诗歌教学中的切入点。1、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与诗的含义紧密相联如杜牧的《江南春》(见初中语文第三册)。江南春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于这首诗的教学,应从历史背景这一点来切…  相似文献   

2.
选取唐朝诗人杜牧《清明》一诗的英文译本为分析对象,以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为参照,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讨论杜牧《清明》一诗中的中国语言文化内涵,提出中国古诗的英译,在照顾本国语言文化的同时,始终要记得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做权衡,以找到翻译中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早就存在以数字入诗的现象,但杜牧却将这一手法加以充分的运用。在他现存的诗歌中,有一半以上的诗歌中用到了数字。在他的以数字入诗的诗歌中,运用数字的方式多种多样,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许浑是晚唐时期制作诗序最多的诗人,诗序一般很短小,点明作诗背景或原因,很少抒发感慨。诗序缺少中唐时代群聚赋诗的激情展露,而是遁入私人化的情感空间,挖掘内心感受,与李商隐、杜牧处于相同的主观化趋势之中;从诗序与诗歌关系看,存在序轻诗重的情况,但诗序使许浑诗歌总体上显得主旨明晰,诗序的简明扼要与诗歌的珠圆玉润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5.
最能代表中国盛唐文化的莫如享誉世界的诗歌了。这个诗国的黄金时代,不但诗家多、诗作多,体裁瑰丽、风格繁华,而且传诵千古的名篇也比历朝历代都多。选入清人所辑的《全唐诗》竟达两千多众家,诗篇四万八千多首之巨。这些诗家大多生活在长安,他们挥洒才情,描绘长安风貌,咏物抒怀,唱和盛唐气象,同时也针砭朝政腐败和社会黑暗。其中大部分诗篇成为历代学者、选家挑剔、淘洗不掉的上乘诗典。  相似文献   

6.
杜诗传世文本中有创作于长安时期的干谒诗,凡15首。杜甫极少两度干谒同一对象,但却有三首酬赠韦济之作。此三首赠韦济诗结构章法各异,创作时间有明显先后之别,反映了杜甫天宝七载至天宝十一载间在长安的心境变迁。以三首赠韦济诗为参照,考察杜甫长安时期干谒诗的整体创作,能发现谋篇布局中颂美与自陈的不同侧重造成了干谒诗内部的分野,从而对多数干谒诗结构与内容的模式化有更全面、系统的观照。诗歌谋篇布局差异的背后,是杜甫在干谒求提携与自我任真间的徘徊纠结。名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干谒韦济、回归自我的高亢尾音,却只是杜甫干谒之中点。  相似文献   

7.
论杜牧取材于僧寺禅院的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牧取材于僧寺禅院的诗,主要有三个趋向:人事易逝的情思;尘世佛世的情结;羡僧慕禅的情缘。它的思想前提,是他对晚唐日益走向衰亡道路的社会前景的担忧,对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人生遭际的不满。这类诗,鲜明地显示出了杜牧的抑郁之情能以旷达出之的诗风。  相似文献   

8.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频繁的离别既丰富了离别诗的素材,又构成了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则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科举制、军功授官制、荐引制的实行都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离别诗的兴盛;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论王冕的儒者精神和诗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冕是元代一位坚守儒精神 的诗人,无论是反映民生的时事诗,还是其隐逸、咏梅诗都贯穿着儒对理想的追求,这对探讨王冕力行儒道的心态与其诗歌艺术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王冕的诗歌艺术是其儒家入世精神的折射,在其救世之心受到挫折时,其咏梅诗更是这种精神的升 华。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一部分新诗浸淫于孤独的自白,流露着颓废的情趣与哲思,表现为倒退的时间观和空间恐惧意识,与美国“自白诗”有某种相似。这是社会转型期自我困惑、迷惘和心灵痛苦在诗歌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文献考订与文学阐释关系微妙。本文以杜甫《梦李白》(其一)为个案,梳理出历代文献中的三种不同文本:主流本、黄生本、仇兆鳌本,后两者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同一首诗的三种不同文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阐释取向,反映出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异趣。而黄、仇二人对传统文献的修订,正是基于对诗歌的个性解读,也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批评策略。从文献学角度判断,主流文本更接近杜诗原貌。而从阐释学的角度考量,则黄、仇二人为该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该诗进行了再创作。文学阐释不仅重构作品,也重构文本。  相似文献   

12.
本以汉末人诗歌为钥匙,解读汉末人心态。认为《古诗十九首》反映出汉末人忧生与及时行乐心态,建安七子诗反映出汉末人忧生与匡时济世心态,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末社会史,人心灵史。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上山采蘼芜》一诗的鉴赏,一直存在着误读。从对诗中的“蘼芜”、“好”、“姝”的考释中,可以重新确定本诗的主旨,进而对诗歌所述说的社会生活进行正本清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先秦酒诗少于后世历朝各代,其原因一是先秦诗歌不多且大多失传,二是酒在当时还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未被广大民众享用。故酒诗留传下来较少。尽管先秦的酒诗不多,但它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民俗等12个方面反映先秦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用《流云》小诗的清新勃发来表达自己对少年中国的幢憬和向往。他诗歌的魅力虽然与其自身的诗性品格有关,但更多地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使然。在宗白华的诗歌及其诗学理论中,同样也包含着他早期的唯美主义倾向与对黑暗的研究。而对小诗这一诗体的选择,反映了他的诗性品格和早年对哲理情思的追求。《流云》小诗奠定了宗白华一生美学著作的基本音调。  相似文献   

16.
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已经成为我们发掘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方法,陆龟蒙作为晚唐社会中一位杰出的吴地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大量的反映了晚唐时期江南社会的生活与变迁,从而为我们透视出了,晚唐江南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也使得我们可以窥探出晚唐江南社会心态的变化。本文旨在以陆诗为例,试图展示晚唐江南社会心态与审美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诗歌流传至今者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白居易的作品,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由好友元镇协助,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当时白居易将他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前三类都是古体诗,又按题材分为三类:讽谕诗注意反映种种政...  相似文献   

18.
曲江是唐诗中出现非常频繁的地名,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意蕴,是大唐气象重要的文化象征。分析近三十年来唐代曲江诗的研究成果,从唐代长安诗、唐代曲江诗、曲江诗的著名景观、著名诗人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当前研究成果集中于曲江的历史文化、曲江诗的意向、曲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曲江诗所反映的大唐气象、唐代历史变迁、唐代文人心态等,这些研究推动了长安历史文化、唐诗学、唐代文学的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曲江季节诗研究的较少,对不同诗人所描写的曲江季节诗的对比研究较少,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贫女诗”是唐代中后期较为集中地出现的诗歌主题。根据诗歌文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贫女诗”可分为白描“贫女难嫁”和隐喻“寒士难举”两种类型。“贫女难嫁”和“寒士难举”现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且都与唐代社会变革密切相关:“贫女难嫁”是唐代社会结构变动、士族门阀走向解体对人们婚姻观念的影响,“寒士难举”则反映了科举制替代官僚世袭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