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但具有鲜明的实事求是精神,而且显示了高起的逻辑思维艺术。关于党中央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c一意搞建设和“一国两制”等问题的论述,无不显示出这个理论本身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和规则,而且具有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构建了党的精神谱系,锤炼了党的政治品格,而且推动了中国文化建设,建立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伟大建党精神决定文化自信建设的底色、主题和目标,这一维系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反思具有其可能性,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理论反思是教育精神自觉建构的根本方式。文化精神、主体精神、批判和创新精神是当代教育理论精神建构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精神存在一定的内在相通性,井冈山精神与井冈山大学的精神则尤其如此。井冈山精神可以而且应该内化为井冈山大学的精神,并转化为办学的巨大力量。培育和铸造井冈山大学的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化的“井大精神”来指引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持国家稳定、发展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对于抵御和防范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的侵蚀,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对于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红梅  康涛 《科技信息》2009,(28):82-83
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防是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自由行动和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安全与发展程度,国防的本质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忧患意识,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由于高等院校是祖国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是国防力量的重要输入保证,因此,抓好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对我国的国防事业至关重要。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风气中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提高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现代化”观念包含因果性和抽象普通性两个基本假定,前者提供进化论框架的时间结构、后者则提供它的空间结构。理性精神最终结构成了邓小平现代化观念的精神内核,它为人们真正理解现代化观念的逻辑实质提供了一种合适的钥匙,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文化的科学化,构成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中理性精神这一内核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傅山作为启蒙思想家,是一个卓越的人文主义者,他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傅山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批判精神,他冲破了“书生故纸万重围”的桎梏,投身于救时济世的社会实践;他直刺当时主导意识形态,凸显“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魄,并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个层面表现其批判精神。二、主体精神,对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理学的形而上下的批判,是为了发现主体自我,唤起主体精神的觉醒,定位主体自我身份,重估主体自我价值,挺立主体自我的主心骨。三、大爱精神,傅山融突了孔子“泛爱众”和墨子“兼相爱”的理念,以弘扬中华民族大爱精神。四、餐采精神,“餐采”是指开放思想、冲破偏囿、偏爱,博采广食,获取各种营养,以便茁壮成长。傅山以“餐采”喻作学问,作为作学问的重要理论原则,体现了其理性精神。五、革新精神,傅山的批判精神、主体精神、大爱精神、餐采精神,都体现了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精神与大学精神存在一定的内在相通性,井冈山精神与井冈山大学的精神则尤其如此.井冈山精神可以而且应该内化为井冈山大学的精神,并转化为办学的巨大力量.培育和铸造井冈山大学的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化的"井大精神"来指引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涵盖了官民关系、人物关系以及“人本身”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其落脚点在于谋求大学生精神状态、精神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我们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昂扬的民族精神、基本的道德观念、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又具有健康的道德诉求的、心灵和谐发展的“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2.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精神品格。基层党务工作者处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沿,在当前,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基层党务工作者与时俱进精神品格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在当前树立与时俱进精神品格的重要性、必要性之所在,指出,树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需要在思想上工作上正确处理好思想建设攻谋与守略的关系、组织建设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制度建设固本与创新的关系、作风建设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学精神是对大学文化的高度凝炼和提纯,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精神力量,是影响高等院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挂要素。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从理论思维逻辑上看,经历了从“什么是理想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理想社会主义”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再到“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三次重大转变。研究这三次重大理论思维转变的逻辑,对于人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正进入高度重视精神建设也必须重视精神建设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主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其中,“以什么精神状态”,高度关照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十八大报告着力打通政党的成长路径与思想脉络,厘清思想渊源,保证精神在获得依附中产生力量;通过确立更加远大的奋斗目标,激发内在精神力量,保证获得精神力的增长点;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必将把中国的改革引入“深水区”,由此激发更加深刻的精神支持力。从而避免党内成员“精神懈怠”,避免整个民族精神衰退,保证圆一个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创新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理论,将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首位和统领地位,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逻辑理路。从时代逻辑来看,是立足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是把握国内矛盾、巩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需要。从理论逻辑来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成效,能够推动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与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仅能够带动党的建设整体推进,确保政治信仰与政治忠诚,而且是保持全党集中统一,确保党员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7.
抗非典精神与新世纪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里,始终伟岸屹立且日益繁荣昌盛,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起作用。中国共产党是继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当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非典精神。这是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对民族精神的大发扬和大培育,对彻底战胜这场重大灾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产生巨大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与德国文论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他吸收了康德超功利的美学观与批判的理性精神,借鉴了玛尔霍兹“文艺科学”的理论观点,综合了狄尔泰“精神科学”的学说与“精神史”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文学批评的实际,确立了审美体验论的文学观与文学批评的理性精神,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情的型”的理论范畴,树立了中国现代传记批评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太原科技》2011,(8):I0001-I00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目前,太原全市上下正在积极开展对标活动,加快一流自主创新基地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文化的辩证统一,体现在“和合”、“五常”、“自强”等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