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全废渣蒸压粉煤灰砖的原料配合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废渣蒸压粉煤灰砖是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以电石渣替代生石灰,以柠檬酸渣替代石膏,炉渣作为骨料配制而成的。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配比的胶凝材料、不同灰水比及不同级配骨料掺量对这种蒸压粉煤灰砖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出原料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全废渣蒸压粉煤灰砖各原料之间都存在一个最优配合比,只要确定好合适的原料掺配比和生产工艺,利用工业废渣完全可以生产出高强、优质的蒸压粉煤灰砖。  相似文献   

2.
蒸压粉煤灰砖在使用阶段的干燥收缩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控制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房屋的干燥收缩裂缝,按照快速法和慢速法对上墙相对含水率不同的蒸压粉煤灰砖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的干燥收缩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标准(快速)法得到的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率为慢速试验法的48%,且蒸压粉煤灰砖使用阶段的干燥收缩率随着上墙相对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环境相对湿度增大而减小。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到了上墙相对含水率影响系数、环境相对湿度影响系数以及龄期影响系数,得出了蒸压粉煤灰砖使用阶段干燥收缩率的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王玉晶 《科技信息》2010,(2):337-337
蒸压粉煤灰砖用于民用建筑,一些建筑墙体易出现裂缝,笔者根据铁岭地区蒸压粉煤灰砖的使用情况,提出了防治粉煤灰砖墙体裂缝的一些方法和措施,为废渣综合利用的蒸压粉煤灰砖的普及应用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浸水饱和蒸压粉煤灰砖连续110d失水和干缩变形的试验研究,得出了蒸压粉煤灰砖在自然温、湿度条件下含水率和干缩值变化规律。并对工程现场快速检测粉煤灰砖含水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蒸压粉煤灰砖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曾庆雪  李海涛 《科技信息》2009,(31):J0254-J0254
蒸压粉煤灰砖作为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的一种替代产品,在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干燥收缩值大,易出现裂缝,所以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从原材料、设计、施工、验收四个方面入手,切实确保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蒸压粉煤灰砖单层砌体房屋有、无构造柱和圈梁在水平作用下的破坏实验结果,阐述了构造柱和圈梁对蒸压粉煤灰砖单层砌体房屋破坏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就如何生产满足<蒸压粉煤灰砖建筑技术规范>要求的高性能蒸压粉煤灰砖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进行了讨论,并以利用工业废渣生产蒸压粉煤灰砖的实例,说明了配合比与产品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蒸压粉煤灰砖砌体房屋的裂缝很大程度上由砌筑后使用阶段砌体干燥收缩引起.基于复合材料力学,推导了正交各向异性砌体的干燥收缩与砖和砂浆干燥收缩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砂浆的干燥收缩对砌体干燥收缩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砌体干燥收缩近似等于砌体中砖在使用阶段干燥收缩.为考察试验方法、上墙含水率、环境相对湿度、体积/暴露面积比对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快速法得到的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值比慢速试验法小,且蒸压粉煤灰砖的干燥收缩率随着上墙相对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环境相对湿度增大而减小,随着体积/暴露面积比的增大而减小,并由试验结果得到了砌体中砖的干燥收缩预测模型.还对不同上墙含水率和不同环境相对湿度的6片砌体墙干燥收缩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值与理论推导的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9.
大孔洞率、高粉煤灰掺量的蒸压钢纤维砌块的保温隔声性能良好、废物利用率高。试验研究了孔洞率为35%、粉煤灰掺量为50%和钢纤维体积率为0.6%的蒸压砌块和砌体的抗压强度和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在蒸压粉煤灰砌块中掺加钢纤维后,能够限制裂缝的开展和延伸,砌块的破坏形态呈现出裂而不散的特征;砌体的破坏呈现出压酥剥落破坏形态,抗压强度值提高了10.7%,初裂荷载能够达到破坏荷载的56.8%~70.5%。  相似文献   

10.
脱碳粉煤灰-磷石膏蒸压砖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过浮选碳后的粉煤灰、工业废渣磷石膏、生石灰、骨料为原料制备蒸压砖。实验结果表明:含有残留浮选药剂的脱碳粉煤灰制备蒸压砖是可行的,当脱碳粉煤灰掺入量70%,磷石膏掺入量3%时,在自然养护3d,蒸压温度200℃,保温时间10h的工艺条件下制备蒸压砖,该制品抗压强度为17.5MPa.达到JC239-2001《粉煤灰砖》中MU15的强度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民国年间,在镇江大市口两次出土北宋时期碑刻,其内容主要记述修筑润州大市砖砌街路的事迹,它们提供了我国古代城市铺设砖街的早期实证,并反映古代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传统特色。而近些年来的城市考古,又揭示了唐宋时期大市周边的繁华面貌。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太原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地位,说明了建设村村通水泥(油)路的必要性,并就建设目标、资金筹措、工程监理、质量管理、养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存在问题,总结了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13.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强度增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评价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强度增长特性,通过不同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劈裂试验,研究了不同粉煤灰掺量下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强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掺入,对水泥稳定碎石早期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都有影响,掺量越大早期强度越低;掺加粉煤灰对长期强度有利,就提高长期强度而言,粉煤灰最佳掺量约为10%;由于7d抗压强度不足以反映掺粉煤灰的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建议采用7~90 d强度增长率作为评价其强度潜能,在实际工程中应适当降低其7 d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重光 《河南科学》2006,24(3):400-402
通过掺加粉煤灰的自密实混凝土及其未掺粉煤灰对比组的试验,研究了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讨论了粉煤灰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影响较大,且随着粉煤灰掺量的提高,对强度的降低效果更加明显.为了保证自密实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应严格控制粉煤灰掺量.  相似文献   

15.
以中铝贵州分公司生产的拜耳法赤泥、烧结法赤泥和灰渣为对象,对拜尔法∶烧结法=1∶1和拜尔法∶烧结法∶灰渣=50∶50∶15两种配比混合赤泥进行了击实试验。以击实试验所得的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为依据制作试验样品,研究了掺灰渣与不掺灰渣两种配比混合赤泥在90%和95%两种压实度情况下、最优含水量和浸水饱和两种状态时的抗剪性能和压缩性。研究得出:1添加灰渣混合赤泥滤饼的最大干密度较未加灰渣的略大,最优含水量略小;2添加灰渣可提高最优含水量状态混合赤泥的抗剪强度,但添加灰渣的混合赤泥浸水饱和后的抗剪强度较未添加灰渣时降低;3添加灰渣的混合赤泥的压缩模量较未加灰渣的高得多,并且提高压实度能显著提高掺灰渣混合赤泥的压缩模量,而对未加灰渣的混合赤泥,在压实度提高时,压缩模量增加并不显著;4添加灰渣可改善混合赤泥的抗剪性能和压缩性能,但宜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工作,并建议添加灰渣混合赤泥用于筑坝时应做好防渗措施。  相似文献   

16.
劣质低活性粉煤灰只有改性才能用于路面基层。针对影响粉煤灰性能的内外因素,通过实例研究了粉煤灰改性的方法和理论原理,认为改性的关键在于将高聚合度的劣质灰解聚成较低的聚合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外加剂改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外加剂与粉煤灰之间所发生的多种反应,促进了粉煤灰聚合度的解聚,为石灰稳定加固粉煤灰用于道路基层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作为服务“三农”的实质性措施,杭州市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国道主干线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杭州农村公路建设中还存在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建设力量不足、建设用地受限制、管养矛盾较难解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路面的水泥与粉煤灰比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混合料中水泥与粉煤灰的最优比例,通过集料含量和级配不变,只改变水泥与粉煤灰比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配合比混合料强度指标随龄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合料不同龄期的强度更多地取决于水泥剂量,而非水泥与粉煤灰比例;180d龄期与28d龄期的强度比值R180/R28能够反映水泥与粉煤灰比例的优劣;R180/R28随水泥/粉煤灰变化曲线的拐点对应水泥与粉煤灰的最优比例。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砂浆粉在大连地区鲜有使用.通过对施工中常用的几种强度等级的粉煤灰砂浆配合比的试验研究,得到几组改性的大掺量粉煤灰砂浆粉实验室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砂浆粉具有较好的性价比,有望在该地区工程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Potential fly-ash utilization in agriculture: A global review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ough in last four decades various alternate energy sources have come into the limelight, the hyperbolic use of coal as a prime energy source cannot be counterbalanced. Disposal of high amount of fly-ash from thermal power plants absorbs huge amount of water, energy and land area by ash ponds. In order to meet the growing energy dem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posal of fly-ash w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refore, fly-ash management would remain a great concern of the century. Fly-ash has great potentiality in agriculture due to its efficacy in modification of soil health and crop performance.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elements (K, Na, Zn, Ca, Mg and Fe) in fly-ash increases the yield of many agricultural crops. But compared to other sectors, the use of fly-ash in agriculture is limited. An exhaustive review of numerous studies of last four decades took place in this paper, which systematically covers the importance, scope and apprehension regarding utilization of fly-ash in agriculture. The authors concluded that though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some solutions to handle the problems of radioactivity and heavy metal content in flyash, long-term confirmatory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are necessary. This paper also identified some areas, like proper handling of dry ash in plants as well as in fields, ash pond management (i.e., faster decantation, recycling of water, vertical expansion rather than horizontal), monitoring of soil health, crop quality, and fate of fly-ash in time domain, where research thrust is required. Agricultural lime application contributes to global warming a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ssumes that all the carbon in agricultural lime is finally released as CO2to the atmosphere. It is expected that use of fly-ash instead of lime in agriculture can reduce net CO2emission, thus reduce global warming als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