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两个方面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一方面,由于西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加之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迷惑和误解,谭恩美对所表述的中国形象有歪曲和批判之处;但另一方面,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又使谭恩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中国套话,从而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庞元元 《科技信息》2013,(6):200-200
刻板形象是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刻板形象大多是负面的先入为主的,并不代表这个类型的人事物都有这样的特质。而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是西方霸权的一种表现,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西方的优越性和东方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喜福会》中的母女四代人既体现了努力建构华人文化的心态,又彰显了她们内心世界对主流文化的抗争历程。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通过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以独特的笔调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美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借助爱德华.霍尔关于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大量存在于《喜福会》中的文化隔阂和冲突现象进行解析。事实说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是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5.
从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及种种爱爱怨怨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6.
黄媛 《科技信息》2010,(23):7-7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描写了以母亲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本文分析了母女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在教育和婚姻方面的不同理念来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王婉佳  乔炳男 《科技信息》2013,(12):160-160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女关系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沟通,对于研究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分析作品中的跨文化现象,反映了文化的隔阂和差异必须通过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来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以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为基础,力求消除全球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华裔族群在他们长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我们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王丽妍 《科技信息》2012,(32):I0084-I0084
《喜福会》这部小说中女儿和母亲之间的冲突不断出现。《喜福会》中的中国移民母亲在中国出生和长大,中国文化植根于她们心中,她们在中国的早期生活与来美国后的生活截然不同,她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反,女儿们在美国出生和长大,她们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她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是美国式的。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正是形成母亲和女儿冲突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长久以来,自然与女性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的附属物,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为自然与女性发声也日益成为潮流。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挖掘出来,对当下自然生态环境、女性生存状况的反思及回答,并企图构建人与自然、男女双性和谐的关系社会。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现移民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从冲突到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国文化及传统使作品的肌理和构架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首先讨论了西方电影中的东方主义情节以及《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画面,然后从电影与华裔作家两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反思电影中的东方主义要素,构建文明的、积极的中国文化,从而追求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作为唯美主义大师,其笔下的《坎特维尔的幽灵》以滑稽的形式特征区别于其他的鬼故事,而在其小说当中,美国家庭的形象特征尤为突出,华盛顿、双胞胎、奥梯斯夫妇代表的是粗俗、物质但具有非凡吸引力的美国形象,而弗吉妮亚则代表了纯真、善良具有感召力的美国形象。通过美国形象这一角度,可以发掘出小说当中的文化意蕴及深层的英美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3.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元素。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文化身份,使华裔作家一方面夸大了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强化了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解构了东方主义,从而论证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平等交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啊,拓荒者!》是薇拉.凯瑟著名的"草原三部曲"之一。作者以她熟稔的美国西部边疆生活为背景,成功刻画了亚历山德拉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亚历山德拉与艾弗、麦丽和卡尔关系的分析,挖掘出文本中所蕴含的凯瑟的生态女性思想。  相似文献   

17.
小说《灿烂千阳》从一个消解了二元对立的角度呈现了男女两种性别内部的个体独特性以及女性内部复杂的斗争与团结,并由此颂扬了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共进的两性关系,体现了具有后现代女性主义特色的两性观。  相似文献   

18.
王惠 《科技咨询导报》2009,(20):195-195
伊俄卡斯忒是《俄狄浦斯王》中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角色,剧情的发展使其从王后变成了罪人和伦理观念的殉道者。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揭示伊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相似文献   

19.
杨雅婷 《科技信息》2010,(2):206-207
《梦十夜》,是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在《朝日新闻》上以一天发表一夜(一篇)的形式连载的。本论以"第七夜"为中心,展开对其主题分析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角度解读肖班的<觉醒>.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分裂形象,阐述她受压迫、觉醒、反抗并失败的过程.最后把她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到父权制下女性自身定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