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培训必须紧跟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服务于科技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通过科技培训可以强化创新观念,熟悉最新的科技创新政策,了解有关创新的法律法规,掌握创新技巧,我国正进行的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工程是前所未有的,在科技管理上也要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培训,科技培训在科技创新中大有可为。科技培训要起到科技创新孵化器的作用,全方位地支持和服务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2.
创新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为主线。通过阐述创新教育的内容,教育创新的内涵及包括的内容,概述了教育创新实施过程中的方法措施,阐明创新教育根本在于教师要有创新素质,要求教育人员必须在工作中树立创新教育观、深化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合作创新、内部创新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两种有效形式,这两种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效应是创新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首先,在分析合作创新、内部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基础上,将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建立创新模式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创新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绩效受到内外部创新投入共同影响,内部创新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比合作创新大;比较两种不同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内部创新投入影响较大,企业间合作对创新产出影响较大。最后,根据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是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人的创新积极性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就自然而然会提升。因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的创新必须由科技创新人员来实施,所以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是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即科技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激发科技创新人员实施创新的积极性上。税收优惠政策是科技创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科技创新有关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并不多,以下是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些政策。  相似文献   

5.
沈洁 《安徽科技》2010,(3):44-4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生活瞬息万变,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生命。提起创新,人们往往联想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实创新远不止这些.创新主要包括思维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  相似文献   

6.
朱建平 《太原科技》2006,(11):45-47
从管理思想的创新,服务理念的创新,营销管理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论述了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发展农村金融,政策创新是龙头,是制度性创新,是根本性创新,是统领全局和纲举目张式的内生性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则属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只有搞好政策性创新,才能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其他创新效能,实现整个农村金融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合融的现状,提出发展我国农村全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肖健 《科技信息》2008,(3):283-283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发扬传统,还要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技》2008,(2):I0001-I0001
研究制订并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落实任务措施 加强科技宣传,推进依法兴科,着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着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着力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着力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0.
赵浚宏 《华东科技》2009,(11):44-45
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是新的东西实现新的价值,没有新价值的创新不叫创新,新的东西也不叫创新。从科技来讲,要从科研转到创新,要特别重视企业的主体问题、企业创新能力的问题,企业的有效创新的问题,以至于最后为我们的社会时企业和各个产业所带来的价值的问题,如果我们将创新视为产业转型的要点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学到怎么通过创新来加强企业创新的管理,提升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创新价值链理论溯源和概念应用分析的基础上,对创新价值链的内涵辨析,构建包括创新过程、创新价值形态的创新价值链整合结构。对比产业价值链,发现全球产业分工逐渐升级为创新分工,创新价值链的全球化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全球价值链分工。分类研究了企业创新价值链、区域创新价值链、产业创新价值链的结构,包括创新动机、创新行为、创新价值传递和创新价值分布。结合中国情境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聚焦创新价值传递、创新价值转换和创新价值分配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荣茂 《科技信息》2009,(28):201-201
教育界一直呼吁创新教育模式,把学生从“考试”和“升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始终把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中心,创新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已经提出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当倡导学生尽其所能地运用已有知识,敢想敢说敢做,激发他们的个人想象和个人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湛雁凌 《科技信息》2012,(34):100-100
国际贸易创新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各种创新现象的全面概括。国际贸易创新主要包括观念创新,格局创新,构成创新,工具创新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转变创新理念和模式,促进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高校在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工作中,需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优势,大力协同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一批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将原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三个环节的两头,再分别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成为“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5.
 传统科技创新研究关注于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随着数字经济占GDP份额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跨界融合特征不断凸显,突出表现为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式创新。从融合式创新的含义与特征出发,参考IBM和哈佛商学院的模式分类,将融合式创新分为盈利创新模式、组织创新模式、业态创新模式和市场反馈创新模式4种模式,考察了不同融合式创新模式对技术交易等成果转化方式和路径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为迎合数字经济时代跨界创新加剧的趋势,提出加强协同创新、紧抓市场需求、改善创新环境等举措推进融合式创新及其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6.
企业要走出去无疑必须有产品创新,而企业在保证有创新力产品的同时,首先依靠创新的机制以及创新的文化和理念,并由此给企业种植下创新的基因,并通过这种创新的基因,生成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管理模式,创新的技术产品。本期的三家企业正是从创新机制上着手,看准了自主技术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看准了自主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研发上大力投入,取得了最终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高校班级管理工作需适应时代要求,班级管理工作者必须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创新本质,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发展空间。只有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班级管理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通过培养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效实施创新教育,形成创新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工科实验中的创新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构建民主学习氛固的理念,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实验课堂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气氛。提出了鼓励大胆质疑,欢迎课堂争论,发挥创造想象,萌发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鼓励创新思维,保护创新激情,培养创新理念,培育创新个性的建议。论述了教育评价要评价学习态度,探索求真能力、求异思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观点,实现对学生实验创新的导向作用。从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11计划”以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载体,旨在打破高等学校内部创新主体之间,以及高等学校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协同创新壁垒,支撑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剖析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新型高校创新组织的绩效结构及绩效评估的侧重点,构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评估体系,以显性产出绩效、显性协同绩效、隐性绩效潜力为三个构面,客观全面地体现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产出水平,中心成员之间的创新协同水平,以及协同机制体制改革和资源共享水平,可以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浅谈医学院校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涛  孙业桓 《科技信息》2008,(21):23-23
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界定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从明确创新教育主体,优化创新教学体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完善创新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医学生创新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