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音乐美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单从形式的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美是偏颇、低层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征,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声情并茂上。只有声情和谐、声情并茂,才是诗歌音乐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最完善的。文章从节奏、押韵、音调、声情诸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2.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人物多恩个人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诗风作了论述,通过对多恩爱情诗《跳蚤》的分析,阐述玄学派诗人在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佳憶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6):91-92,95
徐志摩是中国卓有影响的新月派诗人.他曾留学英美等西方国家,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英美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对他的影响最大.拉斐尔前派诗歌直接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思想和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4.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诗歌中有八种语言变异现象,即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语域变异、历史时代变异和方言变异。从美学功能角度来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异,能达到更好地欣赏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新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活动时间较长、有一定影响的文学流派。一九二三年,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人就组织了新月社。但在二七年以前,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因而以现代评论派见称于世。一九二八年三月,他们创办《新月》月刊,成员增加了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沈从文等人,《新月》发行了五年多,于是才以新月派闻名。关于新月派的政治倾向,建国以来出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打工诗歌在读者特别是打工者之中产生了轰动效应,出现了“打工诗歌热”。在当今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市场语境中,“打工诗歌”破土而出,逐渐显山露水,这与它背后庞大的打工群体的精神需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有多面性,其多面性根结底是由事物的多面性造成的。“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人文骚客的长期锤炼,意蕴深厚,情感丰富。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被我们看见,在男尊重女卑的传统观念中,就成为女性的特指;由于月亮有圆缺盈亏的变化,又引起人们思乡惜别及对人生世事的联想;月光不像太阳光强烈,它是朦胧而柔情的,这便符合古人的感伤,成为其吟咏人生的一个意象寄托。所以,“月”这一意象不仅有其特殊的意象范畴,而且它也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1893.1.15-1931.1 1.19)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15年从杭州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同年到天津就读于北洋大学,1916年转入北京大学。1918年夏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和银行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这一时期接受了民主思想、人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圆融,语言优美称于世。通过对其诗歌策略的形成运用,尤其是意象的化合与创作蕴积两方面论述其诗歌意境富于生命力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徐志摩诗歌是中西诗艺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他的整合主要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与英国浪漫派诗歌。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在《冬夜评论》中曾赞美过“意象奇警”“思想隽远,耐人咀嚼”的诗。赞赏过外国诗人华茨活提出的诗人“主观的渲染”“渗透物象底生命里去了”的写景状物法。这些都与我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说相吻合。从闻一多的创作实践看,他也是深谙此中真谛的。  相似文献   

11.
12.
徐志摩与济慈是中国和英国诗坛上不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智慧早熟,感觉敏锐,有丰富的想象力,像夜莺一样为美好的理想至死鸣唱。本文讨论两位诗人的创作想象、形式与技巧以及在生与死的信念等方面的异同,寻求诗歌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胡风的“主观精神”说是七月派创作实践的理论支柱。作为七月派旗手的胡风,既是“主观精神”说创始人,又与七月诗派成员一道成为“主观精神”说的积极践行者。同时,七月派的创作实践又反哺了“主观精神”说,丰富了其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人物多恩个人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诗风作了论述,通过对多恩爱情诗《跳蚤》的分析,阐述玄学派诗人在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李峤“杂咏诗”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独具特色:均为五言律涛形式,内容全是咏物,作者运用主题类分法,构筑起一个严密、有序的体系,形成有形无神、略无兴寄、多无生趣之风格。在唐初律诗规范化、定型化之际,这120首五言律诗的确为律诗形式的固定起到了范式作用,其独特的创作目的,拓展了诗歌的功用,成为启蒙学者、以诗教诗的教材,同时后世咏物诗集对“杂咏诗”以类书编写的体制多有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叶公超(1904~1981年),名崇智,字公超,广东番禺人,出身官宦世家。1926年秋,年仅22岁的叶公超登上北大讲台,教授西洋文学,成为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1927年~1938年间,叶公超相继在暨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1年步入政坛,先后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国民政府外交部。  相似文献   

17.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18.
独特的人生历验、深沉的漂泊情结,成就了徐志摩诗歌中神秘的浪漫主义艺术世界.从徐志摩对"爱、自由、美"梦境的追寻、对超脱尘世云游梦间的向往、对虽有偶然光亮却最终步入破碎的命运的失望中,我们看出,抒写漂泊,乃是徐志摩艺术世界最为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试论徐志摩诗歌的建筑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格律诗理论的创立者闻一多先生很推崇“三美”中的“建筑美”,而徐志摩在此之前就开始自觉地实践着建筑美的追求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徐志摩诗的格式章法不仅灵活多变、层出不穷,而且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意境水乳相融、密不可分,在一些反映现实的诗歌中也表现出这些特点。这些建筑美的特点同时巧合地验证了闻一多的“建筑美”理论体系的完整和正确。  相似文献   

20.
陈志群 《科技信息》2010,(27):I0261-I0262
徐志摩在20世纪20年代享有"新月"派盟主称号,他那富有浪漫气息的诗歌曾轰动当时中国的文坛。他的才情,他的诗意深深折服过多少人,他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更是意义非凡。对痴男怨女或是恋爱中的男女而言,他的诗歌简直可以说是心灵上的共鸣。当他或她失恋时难道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轻轻的我走了"吗?可惜他英年早逝,如炫目的流星瞬间划过苍穹。短暂年轻的生命虽已消失在遥远的天际,但他的诗歌的精魂却震撼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