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惠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8):114-117
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思潮。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觉醒与反应。在当时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军国民教育虽被各种势力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对当时社会产生过一些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于增进近代中国民族自救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以及国民性的转变产生过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2.
宋祖建 《科技信息》2008,(31):192-192
陈天华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是近代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宣传的急先锋。不仅如此,他在教育理论上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思想,倡导学习外国的长处,开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主张全体国民的教育,尚武教育,女子教育,开办半工半读学堂等,都成为中国近代军国民教育思潮中的重要内容,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教育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民国初期的学校体育实践为主线,梳理了民国初期主要军国民体育实践、实用主义体育实践以及自然主义体育实践,总结出民初体育实践的特点注重学生身体训练、尊重学生的兴趣、重视基础阶段的教育。结合当今我国学校体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总结出民国初期学校体育实践的当代价值启示:加强对学生的身体教育、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加强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这三方面的当代价值不仅是为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提供思路,而且为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我国的学校体育实践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恽代英是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开始其人生道路的,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与思考,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理念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包括“:以人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倡导和实施学生自治、学校管理民主化的改革观;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革命主义的实践观;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观。  相似文献   

5.
王义全  黄丽 《科技信息》2009,(28):I0001-I0003
容闳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是中国最早毕业于美国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里。他认为当时中国贫弱危殆的结症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教育落后,三是外力入侵。其认识出自直观感受并亦不断深化,进而他的“教育救国”思想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为了实现他的爱国思想,容闳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乡村教育活动。其中派遣留学生是他最大的功绩,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科技人才。无论是他的思想,还是实践活动。都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核心,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学子的赤诚之心。尤其重要的是容闳的“教育救国”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身体技术理论视角,就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宏观思想意识与微观教学实践之间的勾连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教育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养成身体技术的场域,在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等维度上通过符号隐喻身体、话语形塑身体、姿态规训身体等途径,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背景下,在武术展演与生活实践的相互促进中,建构起贯通微观实践与宏观意识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杜景强 《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57-1659,1662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实践家,他站在“御侮救国,强兵富国”的立场提出了军国民体育思想;提倡“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体育教育主张强调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在强调体育的普及的同时,还特剐强调国民应该养成经常锻炼的终身体育思想。提倡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妇女平等的参加体育。将蔡元培的体育思想运用到当前体育教育中,有助于广大体育工作者吸取前人有益的思维成果,消除当前体育教育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代回族报刊的创办作为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提出了诸如救国、救教、兴族等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回族大众的觉醒与自强。民国年间,大批回族知识分子在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后,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发展回族新式教育的新途径。其中。兴办进步团体、创办各类刊物成为主要的宣传途径。在回族开明人士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建立了许多文化教育团体.创办了许多以面向回族等族穆斯林和其他非穆斯林群众的伊斯兰刊物。经过宣传与倡导,新式回民学校逐渐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回族教育由经堂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一种过渡形式。新式回民教育对回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回族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如何挽救内忧外患的中国如何使中国强大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政治思潮——君主立宪和民主立宪,对它们的不同选择意味着救国之两条不同政治道路。杨度之所以选择前者作为政治目标,是与他较多地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他结合当时国内外时局,对近代中国社会状况、国民素质作出仔细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容闳是“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的第一人,他积极倡导“教育救国”,主张教育西化,最早组织幼童赴美留学,筹办新式教育,被誉为近代“留学生之父”。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 ,已经有过许多的先进中国人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 ,提出并尝试了各种救国方案 ,但都一一失败了。自从中国人民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后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 ,成就了辉煌的事业。本文试图从近代中国先进分子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及其实践出发 ,力求阐明近代中国先进…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以其实际行动,在"文化救国"路线中有其独特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对教育的改革措施,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建设,推进了近代西北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教育中 ,实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道德教学 ,即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系统地对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 ;另一种是间接的道德教育 ,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后一种途径可以弥补前一种途径的不足。本文就如何通过物理学科教学的三个方面 (教师、教材和教法 ) ,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潍坊学院学报》2017,(3):108-110
清末外敌入侵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教育救国"思想。在这一思想下,教育成为了爱国之士复兴国家抵抗外敌的寄托和希望,而这一思想也一直主导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兴办。不同于晚清时期的"教育救国"思想,民国时期的这一思想具有更为独特的时代特征,对民国时期高校的课程设置有着一定的关联。本文在分析"教育救国"思想的基础上,将从利弊两方面分析民国"教育救国"思想对高校课程设置的影响,并延伸性探讨社会主流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再次。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越南的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儒学化”,包括那些接受西方进步思想,具有现代化思想倾向的进步知识分子。这一现象有利于中越两国在近代救国道路上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也是近代越南在现代化启动和现代化进程中深受中国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清末"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的地位得到提高,安徽实业教育体制得以确立。实业教育区别于以往学徒式的技术传授,而且将专门技术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笔,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实业救国"的需求。本文从该时期教育资料、皖省报刊、地方志等史料出发,试图还原当时安徽实业教育的真实面貌,进而观察皖省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中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读《西学东渐记》,对容闳在致力于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的重大表现,力图作出较细致的分析解读。从他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谋求“教育救国”的方案及其实施以及契合近代历史演进脉络的人生轨迹等几方面,论述了容闳凭藉自幼年开始所接受的西方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的留美经历所赋予他的世界视野和眼光,满怀拯救祖国的热望,从世界反观中国,使得他的一生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前行,保持思想的前瞻性和实践的先进性。容闳不愧为近代从世界看中国的杰出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9.
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范例,但是我们必须根据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应采取一种整合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家庭--学校"等教育要素的整合;"专题讲座--学科渗透"等实施途径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职业指导被引入我国。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沟通教育与职业”的社会团体,是近代中国职业指导运动的主要推动机构。它在职业指导方面的活动涉及输入、宣传、实践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折射出了近代中国职业指导运动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