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电子政务的体制障碍及2005年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几年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蓬勃兴起。政府在推动信息化方面有非常高的热情.有强烈的发展冲动,IT企业在参与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热情也特别商涨。但令人困惑的是,一方面是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在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则困难重重。遇到一系列的障碍,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蓬勃兴起.政府在推动信息化方面有非常高的热情,有强烈的发展冲动,IT企业在参与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热情也特别高涨.…… 相似文献
3.
4.
5.
2004年,在我国加入WTO,经济更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厦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分析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以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增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领先优势,加快构筑经济特区中心城市为契机、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2005年,国际投资领域将会出现哪些新动向呢?今年美国《红鲱鱼》杂志同研究机构ChangeWave通力合作,对生物工艺到半导体等行业最新出现的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今年的技术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8.
9.
2005/2006中国行业信息化IT需求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在2004年11月--2005年1月间,对包括政府部门、金融、电信、制造、交通、能源、教育、物流等在内的8大行业20个细分行业的中国行业信息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查,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基本掌握了行业信息化IT投入的现状与未来需求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就是随着云计算的广泛应用,为电子政务建设开辟一个全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需要我们特别予以重视。政务云对电子政务建设将产生革命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鉴于电子政务的高失败率和高风险,国内外大量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电子政务的评估研究。本文在对我国电子政务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电子政务的两种评估方式及评估主体的内涵及选择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在开展绩效评估的同时,对电子政务开展工程评估也同样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EEMD的中国地区1956—2005年日照变化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给出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EMD)方法,得到中国地区日照时数的非线性趋势变化特征.对各气象台站日照时数的非线性变化趋势类型做了分类以及分区域和季节研究,并与线性趋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地区绝大部分气象台站(占总气象台站数的67.5%)日照时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中国南部和东北地区,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和季节特征.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整体上在1980年前后出现气候转型,即呈现前期日照较长、后期较短的气候形态 相似文献
14.
15.
16.
2004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十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被普遍认为是电子政务的建设年。这不仅体现在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投资明显加大(全年约2.500亿元以上),更重要的是,2003年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等有关方针、政策以及技术规范的指引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逐渐步入比较统一的轨道。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电子政务建设无论是整体规模、实际成效以及对IT产业的拉动都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17.
2003年被普遍认为是电子政务的建设年。这不仅体现在政府对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投资明显加大(全年约2500亿元以上),更重要的是,2003年在《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电子政务工程技术指南》等有关方针、政策以及技术规范的指引下,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逐渐步入比较统一的轨道,与2002年相比,2003年的 相似文献
18.
攀枝花市东区2001-2005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攀枝花市东区2001~2005年传染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区历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5年,该区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为1081.98/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840.66~1402.16/10万之间。2001~2003年发病率波动弧度小,发病态势较平稳。2004~2005年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后,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001~2005年发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构成比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2.96%,其次为血液、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比分别为18.96%和18.05%。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肝炎、淋病和肺结核发病率自2001年以来居各种传染病前5位。结论应进一步加强肠道、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