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丁圣彦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4):76-80
比较研究了三个优势种在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形态特征和生态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马尾松针叶的结构特征呈明显地衰退趋势,木荷叶片的耐荫性进一步加强,表现出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栲树和木荷成为优势种的原因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丁圣彦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79-83
通过对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署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的群落生态学调查,确认栲树(Costanopsis fargesii Frunch)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ndn,et Champ.)属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群落的优势种,为了揭示栲树和木荷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成为优势种的原因,研究了栲树和木荷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的一些生物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常绿阔叶林演替的后期,栲树结实能力强,种子萌发率高,产生幼苗较多且其萌生能力较强,更新后备充路,而木荷虽然种子在群落中保存时间短崦发能力强,种子萌发率高,产生幼苗较多且萁其蓝生能力较强,更新后备充足,而木荷虽然种子在群落中保存时间短而萌发率较低,但萌生能力也较强,与其它常绿痴叶树种相比,栲树和木荷的分枝能力较强,物质作用面较大,光合速率较高等特性为它们成为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群获优势种奠定了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物种丰富度S和物种多样性香农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多样性-面积曲线研究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近十年的变化,结果表明,10年后,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趋势,草本层下降最为明显;群落及乔、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S,H,J)在演替中后期阶段均呈下降趋势,而演替前期的马尾松和林龄较短的混交林Ⅰ却有上升趋势;群落各层多样性最小面积按马尾松林、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顺序增长,两个混交 相似文献
4.
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细根的生物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土钻法对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细根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细根生物量随演替进程变化显著(P<0.05),在演替前期的灌丛阶段达最高(3.286 t·hm-2),在演替中期马尾松和马尾松+木荷群落降低(1.066 t·hm-2和1.531 t·hm-2),到演替后期的木荷群落和栲树群落再次升高(2.715 t·hm-2和3.181 t·hm-2).各演替阶段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显著(P<0.01).各群落的活细根生物量在7月达最高,而在11月最低;死细根生物量,各群落皆于11月最小,而在演替早期两群落和马尾松+木荷群落4月最大而其它群落7月最大.各演替阶段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明显,细根生物量80%左右分布在20 cm以上土层. 相似文献
5.
郭传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
本文对齐云山区以青冈栎群落为代表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其种类组成、层次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动态演替等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更多地具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青冈栎、甜槠、紫楠和绵槠等为群落的优势种,并起着建群作用, 相似文献
6.
钟章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指壳斗科、樟科、茶科、木兰科的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由于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的存在,所以我国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域广阔,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地位也就非常显著,从而成为世界上所罕见的植被类型.中国的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中,以壳斗科的青冈属、栲属和石栎属为群落上层的优势种;但在生境比较偏湿地区,樟科中的润楠属、楠属的种类显著增多;而在生境比较偏干的地区,则茶科的木荷属常成为群落上层的共建种.整个区域,高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全国198个特有属中,本区就有148个属之多.举世闻名的子遗植物,如银杏、水杉、银杉、鹅掌楸、喜树等均分布于此地.群落外貌是群落最明显的特征,反映群落外貌最主要的标志是生活型和叶的性质.从生活型谱分析可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介于热带雨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并接近于热带雨林.叶的性质也是如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成层现象明显,上层是由壳斗科、茶科、樟科中的中高位芽植物层片组成,其发育状况反映了群落的成熟状态.层中有落叶阔叶中高位芽植物层片,但不占主要地位,存在于林窗之间,是季风特 相似文献
7.
8.
福建永定县的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u Xizhao 《武夷科学》1999,(1)
据对永定县常绿阔叶林的31处共3100m~2典型样地统计,共含维管束植物136种,分属43科86属.单种和两种属共占总属数的93%.群落区系以樟、壳斗、山茶和茜草等科以及热带,泛热带地理成分(分别占总属数的43.0%和31.4%)为主.优势树种有栲属多种、木荷、青冈、蕈树和马尾松.群落类型有槠林等12个群系并具中、南亚热带植被过渡性特点.树种年龄结构和乔灌木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已趋向中一晚年发育期并开始转为恢复发展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9.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地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也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多酶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密切相关;不同土壤酶活性彼此之间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肥力水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生态梯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NMDS排序,研究了该区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NMDS排序较好地表达了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变异;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决于海拔(温度)梯度和土壤水分(湿度)梯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四川省洪雅县两种主要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Betulaluminifera)、苦竹(Pleioblastusamarus)林地为对象,并以农耕地为对照,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及这两种林木的根际效应,分析和探讨了这两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两种林地中,微生物数量从春季到秋季一直增加,秋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在农耕地中,从春季到冬季一直增加,在冬季最大。(2)三大类土壤微生物区系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农耕地全年的微生物总数(干重条件下)最多,苦竹林地次之,桦木林地最少。(3)不同的季节,桦木和苦竹的根际效应各不相同,各季节微生物的R/S值都在1~2,全年的微生物R/S值分别为1.37,1.24。(4)从微生物学总体上评价两种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则苦竹林模式优于桦木林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田茂洁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132-136
次生裸地的恢复保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用ShannionWiener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均匀度指数(J)研究了缙云山风灾迹地恢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为探索风灾迹地的恢复,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主要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70 cm剖面土壤水分总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区土壤水分平均值范围3.42%~5.66%,从垂直分布分析,不同地类下土壤水分含量沿垂直剖面的变化具有波动性.小叶杨林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呈波浪形趋势,沙柳灌丛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呈降低型趋势,沙葱草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上呈增长型趋势,裸露沙地剖面土壤水分的变化总体呈稳定型趋势.对研究区土壤水分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块基值显示小叶杨林地、沙葱草地、沙柳灌丛、裸露沙地的土壤水分属于强烈的空间自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基于线路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优势科主要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杜鹃花科(E6caceae)、木兰科(Magnolicceae)、槭树科(Aceraceae)、枫香科(Altingi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厚皮香科(Temstroemiaceae)、柿树科(Eben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等科,优势树种也以相应的优势科属树种为主。调查中,胸径DBH≥3cm的乔木个体密度1808株/hm^2;优势层相对较高大,平均高度达到11.5m;乔木垂直分化较明显,树种水平分布不均。九连山现状植被是天然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的混合体,并常见有阳性落叶树如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等侵入林窗,形成常绿与落叶阔叶树的混交林。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基质诱导呼吸(Substrate Induced Respiration)方法(SIR)和选择抑制方法对黑石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真菌、细菌在微生量中的相对比例进行了测定。A层的土壤微生物量为316.19~531.43μg C_(mic)/g干上重,AB层为152.30~224.37μgC_(mic)/g干土重;其中细菌占2/3以上。土壤微生量以及真菌、细菌在其中所占的相对比例都呈现季节性变化,这与气候及凋落物的分解有关。土壤微生物代谢系数(qCO_2)及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碳比(C_(mic)/C_(org))显示,该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维持在较低的耗能状态并保持较多有机质。 相似文献
19.
金光湖植被主要是以木荷、红楠、米槠、青冈等种类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其种类组成特点说明该地区植被在垂直结构上处于由南亚热带季雨林带向山地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分界线上,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在群落结构和组成特征方面的比较结果也说明金光湖植被具有由南亚热带雨林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性质,区系比较结果表明金光湖植物区系与相邻地区的植物区系联系密切,且这种联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性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