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在好氧条件下研究硒酸根的微生物转化,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硒的含量。主要产物为单质硒,加入硫酸根,元素硒的生成量无明显减少。由此推断硒和硫有着不同的还原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出了在硫酸根存在下处理含硒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微量元素硒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微量元素硒的生物学功能,通过阐述利用微生物的特殊生物转化能力进行硒的微生物转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从高硒地区筛选野生富硒食用蕈菌资源,开展微生物的硒富集规律,并进行硒的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过渡金属硒酸盐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过渡金属Cu,Mn,Ni硒酸盐的甘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的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和差热-热重分析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硒酸盐溶液PH值,氨基酸等电点对配合物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在两种产色素微生物的培养基中,加入煤的微生物转化产物,所得微生物发酵液的色素浓度及吸光度有较显著的增加,将煤生物转化产物作为蔬菜生长刺激素的实验亦取得了显著效果,该结果揭示煤微生物转化产物在生物激素上的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收集了某地深层承压含水层人工回灌从2012 年8 月13 日至2013 年1 月16 日的水质数据,研究了回灌过程中地下水中NO3- 的衰减。在深层承压含水层中,硝酸根的衰减主要受反硝化作用的影响。讨论了pH 值、电子供体、温度、溶解氧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本次回灌过程中,pH 值、电子供体对NO3- 的衰减基本没有影响,硝酸根衰减主要受到地下水水温及溶解氧的影响。回灌过程中,由于地下水水温逐渐下降,溶解氧质量浓度逐渐上升,NO3- 衰减半衰期经历了一个先保持稳定而后迅速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一个具有三维无机框架结构的新颖的化合物Cd4(SeO3)2(SO4)2(1)。该化合物是首个第二副族的混合硫酸盐-亚硒酸盐化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化合物中的镉原子具有独特的三种配位模式,即,六、七和八配位构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生物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长期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河水、污泥中分离到47株能以丙烯腈或丙腈为唯一碳、氮源或氮源生长的菌株.经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试发现有5株菌在以0.15mol/L丙烯腈为底物的转化反应中,产物除丙烯酸外几乎无副产物.探索了菌株6-13的基本培养特性及其酶促反应条件.在选定条件下.通过分批补加丙烯腈,连续反应4h,反应液中累积丙烯酸0.526mol/L,未检出丙烯酰胺,丙烯腈转化率高于96%,丙烯酸由红外光谱和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10.
N-亚水杨基甘氨酸席夫碱与稀土亚硒酸盐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通式为Ln2(Sal-Gly)2SeO3.2H2O(Ln=La,Nd,Gd;Sal=亚水杨基;Gly=甘氨酸)、亚硒酸根参与配位的氨基酸稀土配合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差热-热重分析对其组成和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用本实验室筛选得到的一株黑曲霉以芦丁为底物进行液态发酵,以达到将芦丁转化为槲皮素的目的.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液态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芦丁3%,NaNO_3 0.3%,K_2HPO_40.1%,MgSO_40.05%,KCl0.05%,FeSO_40.01%;pH=6;装液量20%,接种量20%,培养条件为35℃,200 r/min.在此条件下,芦丁的转化率为97.78%,槲皮素的得率为90.39%.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槲皮素的提取条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为酒精浓度60%,料水比1:6,温度60℃,提取4次,每次60min.在此条件下,槲皮素的提取率为95.37%.对提取得到槲皮素粗品进行热水沉淀,最终得到纯度为97.12%的槲皮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微生物细胞对天麻素的转化作用。方法采用静息细胞转化法,对天麻素进行转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转化产物的结构。结果转化产物经NMR,EI-MS等的测定证明为天麻苷元(对羟基苯甲醇)。结论利用兰色梨头霉Absidia coerulea3.338 9的静息细胞转化天麻素,在底物质量浓度为2.8 mg/mL,pH 6,28℃条件下转化48 h,转化率可达95.7%。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硝酸盐溶液为阴极的电子受体,在阴极室中分别接种活性污泥混合菌和纯反硝化单菌株,构成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简称MFC)A-MFC和B-MFC。实验结果表明:在外接电阻为100Ω情况下,A-MFC和B-MFC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119.6mV和117.2mV,硝酸盐在B-MFC阴极室的平均反硝化速率为2.19mg/(L·d),比A-MFC中的平均反硝化速率1.86mg/(L·d)略高;扫描电镜观察到A-MFC和B-MFC的阴极碳布纤维丝表面形貌存在差异,A-MFC中碳布被孔状结构物覆盖,而B-MFC阴极碳布被片层状结构物所覆盖;同时发现A-MFC的阴极碳布循环伏安法CV曲线上均出现了明显的还原峰,表明A-MFC阴极碳布上的微生物进行了催化还原反应,而且阴极溶液均出现1对明显的氧化还原电对,说明阴极溶液中确实存在氧化还原介体进行微生物与电极间传递电子。 相似文献
14.
赵群 《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4,(4):53-56,60
总结了工业废水中硝态氮的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探讨了硝态氮在自然过程中和水处理过程中的转化途径,最后对近些年来工业废水中硝态氮的处理技术,包括化学脱氮、物理脱氮和生物脱氮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对刺囊毛霉AS3.3450微生物转化甘草次酸的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成的主产物,经分析鉴定是7β-羟基甘草次酸;最佳转化条件为培养温度27℃,底物加量为80mg/L,转化10d,主产物得率为875mg/g甘草次酸。刺囊毛霉AS3.3450能够专一性地对甘草次酸进行羟基化反应,这为研究甘草次酸药物开发及体内代谢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喻东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6)
本实验筛选到一株能高效转化薯蓣皂苷生成薯蓣皂素的菌株,并进行液体发酵转化,HPLC检测发酵前后薯蓣皂苷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变化,表明经菌株的转化作用后,黄姜中的薯蓣皂苷生成薯蓣皂苷元,对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成份,底物浓度,装量,接种量,转速进行优化,并找到充分利用黄姜的生态环保的预处理方法,发展出一种高效清洁的薯蓣皂苷元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发酵转化黄姜生成薯蓣皂苷元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到一株能高效转化薯蓣皂苷生成薯蓣皂苷元的菌株,并进行液体发酵转化,HPLC检测发酵前后薯蓣皂苷及薯蓣皂苷元含量的变化,表明经菌株的转化作用后,黄姜中的薯蓣皂苷生成薯蓣皂苷元.本研究对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成份,底物浓度,装量,接种量,转速进行优化,并找到充分利用黄姜的生态环保的预处理方法,建立了一种高效清洁的薯蓣皂苷元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讨关于沉水植物表面附着微生物群落对硝态氮的响应机制,以沉水植物狐尾藻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16S rRNA高通量测序以及PCR扩增技术,探究4种硝氮浓度(2 mg/L、8 mg/L、20 mg/L和40 mg/L)和对照条件下狐尾藻表面细菌群落特征及相关反硝化基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硝氮对生物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降低了生物膜细菌α多样性;βSOR多样性指数表明硝酸盐胁迫下细菌群落构建由物种更替主导;Proteobacteria、Planctomycetes、Cya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是生物膜的优势门;与对照相比,硝氮刺激了反硝化细菌(Rhodobacter、Acinetobacter和Bacillu)的生长及反硝化基因(napG、nirS、cnorB、qnorB和nosZ)丰度的增加;网络分析表明生物膜微生物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微生物反硝化作用在湿地硝酸盐去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发酵转化黄芩苷生成黄芩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葡萄糖醛酸酶的菌株HQ10,能够以黄芩为底物,通过发酵将黄芩中的黄芩苷转化为黄芩素. 通过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黄芩苷转化率近于92%. 发酵产物经TLC、HPLC、质谱等方法检测确定为黄芩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