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安徽省17个地市为例,截取2001、2004、2007和2010年四个年份,构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得分,并对各地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排序和评价,研究安徽人居环境质量时间演变和空间演变.通过分析17个地市空间插值效果图,揭示安徽省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和空间扩展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省会合肥的人居环境质量优于省内其他城市,沿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高;经济社会因素是决定人居环境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但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作用日益增强;人居环境质量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皖南强于皖北,皖东强于皖西",空间扩展呈现不稳定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地理学界兴起一股人居环境研究热潮,许多地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回顾了理学界开展人居环境研究的传统与优势的基础上,论述地理学研究人居环境所涉及的尺度与角度,归纳并总结了其中主要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人居环境评价、探索理想人居环境模式、居住空间研究、人居环境预警研究和人居环境的社会性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未来地理学在人居环境研究中应当加强的4个趋势.  相似文献   

3.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把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拓宽人居环境的内容体系,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大连践行.立足大连实际,借鉴相关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熵权法实证研究2011—2017年大连市10个区(县)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结论如下:①时间过程.2011—2017年,大连市人居环境宜居度波动变化比较稳定,总体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②空间格局.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三级单元的空间分异明显,人居环境核心区以中山区为代表,过渡区在数量上居于主体地位.人居环境不同单元分布区(县)的个数逐年变化,总体为人居环境过渡区不断减少,核心区和边缘区波动增加的趋势.③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时空分异变化是自然地理要素与社会综合要素等多种要素、多个系统综合共同作用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从系统角度分析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在垂直方向上,将人居环境系统划分为7个层次,即家居、建筑、社区(邻里)、城市、区域、国家、全球人居环境,不同的尺度构成了人居环境的尺度链,而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的过程速率逐步放慢,空间分辨率不断降低,事件频率也逐渐变低.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生活、生产、消费、还原和调节5大基本功能外,还具生境功能、滤网功能、通道功能、源功能和汇功能等特殊功能,并指出系统功能发挥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维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划分出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1)2010-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逐步提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3年,波动增长阶段;2014-2017年,增长提速阶段;2018-2020年,快速增长阶段;(2)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地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3)依据各市(州)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五个维度得分,划分出均衡发展型、生态环境主导型、生产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6.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区域发展.在构建新的农村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进而得出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差异为: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和南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较差.并根据不同的区位条件,提出改善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云 《科技咨询导报》2009,(26):121-122
本研究提出对城市内部人居环境安全进行定级的思想:将人居环境安全进行评扳,体现人居环境安全的空间差异,让人居环境安全级别落实到具体的街道和小区,从基层做好人居环境安全建设工作。对人居环境安全定级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定级原则,然后根据城市特点建立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定级指标体系及权重。在此基础上,经过因素分值计算,定级单元划分,单元因素分值及其总分值计算对人居环境安全进行初步定级。最后通过意见征询和实地校核,确定最终定级结果。  相似文献   

8.
人类自然情结与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地研究了人类自然情结产生的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根源,提出自然情结具有永恒性的特点。根据对人类自然情结产生及现代人居环境的影响不同,把自然因素划分为核心要素和外围要素,把人居环境分为核心空间和外围空间。核心空间包括城市、社区(城镇)和建筑三个层次,对人类的综合作用最大,又称为人性空间,且其中的核心要素往往是可设计的,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最后,提出人居环境基本人性法则。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玲  雷田旺  张翀  李剑 《河南科学》2018,(4):621-626
人居环境的适应性分析及评价对于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的合理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为人居环境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和分析手段.利用90 m陕西省DEM对于地形、植被、温湿、水文等限制性因子的分析能够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人居环境适应性的空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人居环境指数分布,陕西省人居环境指数呈层状分布,最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北部;最适宜地区出现在关中地区陕南地区广泛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区.自然限制性因子中地形、温度、降水、植被等对于人居环境影响较大,而短时期因子对于人居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以深圳金港豪庭为例,阐述了现代城市高层住宅设计的思想,具体表现在连接城市空间、围合的空间构成和人居环境的塑造等三个方面。通过空间的合理连接与围合,在城市空间中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形态中的人类行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城市空间的创造,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优化的生活环境,人类的各种行为也同时塑造了城市空间,城市是建筑与文化的集成,建筑个性的多样化应融入城市环境的整体性之中,才能保证城市居民对城市空间和生活环境的认知,把握和使用,因此,只有加深对人的认识,将城市的空间形态与人的行为模式统一起来加以研究,才能推动和完成城市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12.
蒲培勇  李晶源 《江西科学》2010,28(3):370-375
以"实施乡村教育发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切入点,调研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空间环境,发现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厕所及"留守儿童之家"等室内空间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从环境行为的角度、建筑空间的视野、围绕留守儿童行为心理因素以及相应的空间需求,重点对室内空间环境存在的现状与环境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留守儿童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居住休闲空间是一个包括地理位置空间、生态环境空间、人际关系空间、心理感受空间在内的综合空间体系。居住休闲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空间布局的协调,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实施居住休闲空间的合理布局,就是要达到居民所处居住休闲空间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感受舒畅的和谐布局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生物识别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识别技术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或证明身份,主要包括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指纹识别、DNA识别、气味识别、签字识别和声音识别等,其中指纹识别是最常用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人类的物理生存空间和虚拟生存空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介绍生物识别原理的基础上。讨论了两种类型生物识别技术,一种基于生理特征: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和指纹识别;另一种基于行为特征:签字识别和声音识别。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的终极关怀本质上是一个人文关怀,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事实上就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在地球表面这个空间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正是由于地理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使其在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不仅可使可持续发展问题被包含在地理学的终极关怀之中,而且也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地理学的科学图景。  相似文献   

16.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部充满多重象征意义的童话。从《小王子》文本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可以看出,圣·埃克苏佩里对于空间与人类自身生存的关系有着很深入的思索,包括生存空间的大小、想象空间中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空间的构建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小王子》一书中蕴含的这方面的启示对于人们的生存、生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的增加到一定程度以来人口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进行竞争,人口的增长状况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减少,而且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人口也不可能无限地增长,阻滞增长模型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文章对此预测了2010年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城市历史积淀和人文活动的物质空间载体,对其保护利用符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时代需求,而对空间形态的全面认知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空间句法建模与认知意象调研的比较参证方法,从整体性和主体性认知两个角度探索历史文化风貌区空间形态的认知路径,并构建其理论模型.以福州市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研究其空间形态特质与认知差异,提出针对性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促进其合理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20.
人类行为对水环境的作用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空间条件下人类行为对水环境的作用。其目标是拟在理论上构建较完整的区域人文水环境研究体系,在实践上为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管理及产业体系的调整提供衫政策依据,包括精神、行政和技术诸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