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贾公彦、孔颖达、甄鸾、李淳风等对于《仪礼·丧服》"去五分一以为带"的注疏、注释,揭示出诸家对于礼数的数理解释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一、贾、孔等遵循注疏儒家经典的做法,把数学知识作为儒经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礼数的理解是依据汉字结构,其算法实施不需要筹算;二、甄、李等则重新组织儒家经典以适应当时数学著作的体例,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礼数,其算法有一个筹算过程。从历史语境来看,这发生在甄鸾扩展数学应用范围,以及唐代政府注疏儒经和注释算经活动的背景下。本文认为我们需要拓展中国古代数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数学与儒学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据《周礼》所载,周代九数是周礼的一部分;之后,九数发展为以《九章筭术》为代表的相对独立于儒学的数学体系;另一方面,至唐代,学者们通过注疏儒经也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数学体系。因此,诸家对于礼数的不同注解反映出:儒经数学是儒学天然的一部分,算经数学则是相对独立于儒学的知识体系,尽管甄鸾、李淳风等通过《五经筭术》试图重建数学与儒学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筹算开方术是其中重要的成就之一。不过,以往学术界较少关注儒家的算法传统。在两汉经学争论的背景之下,汉儒包咸、马融等对《论语》"道千乘之国"的注解隐含了一个数学问题,且未述算法。梁代皇侃《论语义疏》以切割图形进行开方,与筹算方法不同,是为儒家开方算法之兴起。之后,唐代孔颖达、贾公彦,宋代邢昺、朱熹,元代许谦,清代刘宝楠等学者继续在儒学研究中探讨发展儒家开方算法。北周甄鸾《五经筭术》以筹算开方术解"道千乘之国",唐代李淳风等注释《五经筭术》并立于学官,试图统一算法,未获成功。清中叶戴震整理古算书,给予《五经筭术》以正面评价。晚清以降,数学的专业性与独立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因之,算家对"道千乘之国"的解释逐渐被接受,而儒家的算法传统则逐渐被遗忘。  相似文献   

3.
《管子》与古代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与古代数学乐爱国一般认为,先秦的数学以《墨经》、《考工记》中的数学知识为代表。然而,先秦重要典籍《管子》中也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虽然《管子》中没有专门论述数学的篇章,但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重视计数的思想,有大量涉及数及数量关系的论述,在先秦诸子典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除了与中国算学家李善兰合作翻译德摩根《代数学》,正式引入近代西方符号代数并产生重要影响外,还撰写了《中国科学略记·算术及代数学》等著作,对西方和宋元时期的代数学做出比较。文章对比了《略记》、《代数学》中英文序言和其他西文文献,同时考察了伟烈亚力旧藏的中算书籍。受英国实用知识传播学会和学会出版物影响,伟烈亚力从棣么甘(今译德摩根)为《便士百科全书》所撰写的数学词条等中获得了西方代数学和代数学史的知识视角。在宋元代数学方面,清代学者易之瀚、罗士琳的《四元释例》应该是伟烈亚力的重要参考书。《四元释例》对增乘开方法、天元术和四元术等基本规则总结和阐释,在伟烈亚力的著作中有所反映,并成为其中西代数学比较得以深入的关键。伟烈亚力的数学史观也受德摩根等人的影响:其撰写中国数学史的目的着眼于对当下数学知识理解、研究和宗教传播两方面的实用意义,并体现在《略记》发表后伟烈亚力的数学翻译出版当中。  相似文献   

5.
卢卡·帕乔利堪称文艺复兴的“时代骄子”。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简称《数学大全》)是一部百科全书式数学巨著,从中析出的《簿记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复式簿记的著作,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卢卡·帕乔利时代”。本文通过描述意大利的算术、商业和文化环境,探讨帕乔利作为修士数学家在数学撰著和教学方面做出的重要成就,揭示帕乔利的学术交友圈,分析他的《数学大全》和其他著作,进而全面评价帕乔利在文艺复兴时期对算术、代数、几何等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数学中的游戏因素及其对于数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与数学作为两项人类活动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这种共性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性质、结构以及实践等三个方面。数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游戏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数学的成长和发展 ,成为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数学的发展 ;游戏激发了许多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 ,游戏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 ,游戏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此外 ,游戏还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的占筮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因而《周易》的发展是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为前提的。《周易》对中国古代数学又有重大的影响:使中国古人形成独特的“万物皆数”的数学观,《周易》的以价值判断为中心的思维取向,促使中国古代数学成为一种应用数学;《周易》“命筮取数”的方法,促使计算成为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从而使它成为一种计算数学;《周易》的以卦象为工具的“唯象思维”的特点又促使中国古代数学成为一种离散数学。  相似文献   

8.
正数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幼儿的数学启蒙可不仅仅是数数和加减,让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才是有效的。图书简介:《苏梅数学童话绘本》·作者:作者:苏梅著王晓蕊绘·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定价:118.8元知乎上曾经有个很经典的问题"学数学真的有用吗?"对很多人来说,日常生活可能小学的数学知识就可以应付。但是,学习数学的好处绝不仅仅在于公式、理  相似文献   

9.
数学知识究竟是什么?仅仅诉诸数学家个人的头脑和内在禀赋难以解释其何以能够拥有看似抽象而又客观的数学知识。不管是将数学知识的内涵局限于被证明的命题,还是将数学知识重新诠释为命题间的蕴涵关系、进行数学推理的操作规则和程序以及思考和处理数学问题的技能等,最终均不得不考察数学家与其所处认知环境间的关系才能给出完整解释。可见数学知识无论内容和形式如何,均存在着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境维度,认知主体之所以能够拥有数学知识,在构成上依赖于其处于特定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此即"数学知识反个体主义"。  相似文献   

10.
《九章算术》及其历代注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著作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媲美。可是 ,长期以来虽有一些外文翻译 ,但大多不够全面 ,特别是缺少英文的标准译本 ,使不懂中国古汉文的西方学者无法窥其全貌。现在 ,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近日一本印刷考究的英文译本《九章算术》到达我们的案头 ,这就是中国浙江大学教授沈康身 (Shen Kangshen)和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 (MonashUniversity)教授郭树理 (John N.Crossley)、伦华祥 (Anthony W.-C.Lun)合作完成的英文本《〈九章算术〉导读与注释》。书前有吴文…  相似文献   

11.
儒学与古代数学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一面,但它的产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和化的烙印,其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化发展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本从数学思想史和数学教育史的角度,就儒学与中国古代教学教育的发展,儒学对数学教育思想的影响,拟作一些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2.
《墨经》正文训诂追求概念定义的单义性与不可通约性,排斥同义词近义词,表现出非历史性、非地方性以及非情境化的特征,其训诂方式与话语的形成来自文本中数学、物理等自然名物知识内容的概念定义要求。相对先秦时期以同义词近义词训诂为主的"相似性知识"认识型而言,《墨经》正文训诂实为一种"逆相似性知识"认识型,揭示了问题式变革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书春先生以“十年磨一镜”的精神,完成了35万字的大著《九章算术》汇校本,经著名数学家、数学史家吴文俊、严敦杰先生作序,历史学家李学勤作跋,书法家启功题签,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台湾九章出版社也有意刊行,这是数学史界值得庆祝的一件大事。《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也是堪与古希腊《几何原本》相媲美的世界数学名著。吴文俊教授认为:“《原本》开创了公理化演绎体系的纪元。其思想方法与方式,在数学的现代研究中占据着一种统治地位。”而“在我国,则《九章》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方法,阐扬了以算为主以术为法的算法体系。”并且“由于近代计算机的出现,其所需数学的方式方法,正与《九章》传统的算法体系若合符节。《九章》所蕴含的思想影响,必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中西文献,通过对欧洲所藏白晋《易经》手稿的分析,指出白晋延续了利玛窦的适应策略,他不仅向康熙传授西方科学,还把《易经》和《圣经》相比附,同时着意发掘《易经》中所含的数学原理;通过对《周易折中》编纂过程的梳理,揭示康熙、李光地和耶稣会士的来往和互动,指出白晋对此书的编纂起到了一定作用;并认为康熙对《算法统宗》的兴趣与白晋易学象数研究有密切的关系,从而为清初学术史、儒学和科学关系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邓可卉  杨坤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29-35,125,126
帕普斯的《数学汇编》是世界数学史中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数学著作,它对希腊经典数学问题的研究为后来的数学指出了方向,拓展和预见了许多数学新领域。本文分析了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传入的《数学汇编》中的典型问题,探讨了中算家对古希腊传统问题的理解、接受情况。通过比较发现其在中国和在希腊发展的差异,西方由此导致了数学的进化,而中国延续了中算以算为主和重视实用的传统,发展了不严谨的证明方法,在西学的引导下触及到了数学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所有这些为中国进一步接受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贾宪的数学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宪是守元时代我们知道其数学成就的第一位大数学家。生活在北宋十一世纪上半叶,生平不详,当过左班殿直。他创立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等方面的贡献,李俨、钱宝琮、严毅杰、杜石然等学者已作过详尽论述。传统看法认为,贾宪的《黄帝九章算经细草》除上述成就外,均已失传。笔者近年经过考证,认定杨辉《详解九章算法》由《九章算术》(下称《九章》)本文、刘徽注、李淳风等注释、贾宪细草、杨辉详解五部分构成,因此贾宪《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并未完全失传,目前尚存三分之二。本文以这种新认识重新探讨贾宪的数学成就。  相似文献   

17.
现代逻辑学兴起于英国和德国,其核心特征是具有了数学和符号的形式,人们一般忽视了数学与哲学的联系。梳理英、德两国在逻辑学转向时期的文献,两国学者对于逻辑学变革的初衷并不相同,以布尔代数为特色的符号逻辑看似属于数学领域,实则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符号逻辑的发展体现了哲学和数学双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软计算及其哲学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介绍软件的意义,论述了软计算技术对于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以及处理智能信息的前饿性。利用对于数学模型的分类,指出软计算数学相对于经典的计算数学在处理能力上有本质的区别,从而说明了软计算是计算机智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易经与数学     
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古经是符号体系和概念体系相结合的古典著作。在历代的注释中,不但发挥了其中的哲理,也使其符号系统愈来愈蕴含有更加完备的数学逻辑性。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现了易图和二进制数表的一致性。二十世纪,沈仲涛、薛学潜、丁超五等人又用二项式展开和代数矩阵解释八卦及六十四卦的演成。本文试图对邵雍推广的易图作出组合解释、几何解释和群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为数学而数学" --刘徽科学价值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为背景,着重论述了刘徽的科学研究动机、科学态度和认识论与方法论,揭示其“为数学而数学”的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