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企业科技的进步,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相关。近代英国工业企业技术一度衰退即是一个佐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兴起之后,有识之士鉴于无法从社会教育中获得具有技术和管理潜能的优秀企业员工,不得不自己兴办学校,但是“技能培训”不是其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既折射出近代中国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也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企业在发展中曾一度负起本不应该承载的社会教育功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机构的兴办开始弥补中国近代教育与企业经济之间的脱节,开创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企业科技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文学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包涵了许多新质的复杂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文学现念的转型.在中国文学现念的现代转型中,有两个方面尤为显著:一是对中国传统文体现的颠覆,一是对儒家过统文学现的超越,这两个方面与当时国内正在勃兴的现代民俗学运动均有一定的联系.由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扫清了人们对于俗文化、俗文学的偏见,确立了现代的人学现念,因而中国文学现忿的现代转型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史是关于1840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应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造相关产品的设计行为以及现代性设计方法的历史。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还未发现与"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史"标题相吻合的文献。目前国内对此段历史的研究成果零星分散在以下四类文献中:一是工艺美术史、中国设计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和中国设计艺术史等设计类通史,有少量的篇章涉及,二是标题为"近代"的设计史、艺术设计史等断代设计史,有比较集中的探讨,三是专题性的近代设计研究,四是近代设计史写作和现状研究中对近代工业设计史问题的强调。目前,中国学界对此领域的研究存在着用力不勤和治学不严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1985年由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人率先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个扩大的文学史分期问题。事实上20世纪文学的不同阶段除了它们各自的个性特征外,更多地具有世纪的共性特征。总体说来,20世纪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大交流中形成现代文学的民族意识(包括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以文学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旧变更的时代激流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过程。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  相似文献   

5.
抽象与具象,本体上都属意象艺术的范畴,但两者在绘画的视觉感受上却截然不同。具象美术受制于物象自然形态,画面客观、真实、具体,反映着具有普遍现实意义和广泛联想的审美价值观。抽象美术理智、夸张,不受物象光、色变化的限制,画面将人的思维与反思维、和谐与非和谐应用到了极致,在视觉上具有刺激、振奋、联想的作用。抽象美术与具象美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们都以特有的形式完成着共同的任务,即对人类情感的表现。无论是具象美术,还是抽象美术,都为揭示存在的本质,或是客观、主观地表现现实贡献着力量。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艺术教育不断变革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美术类教育却逐渐显现出某些不足,其中,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与现代社会对艺术和设计人才的需求存在的差异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一大困境.这些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努力来改善.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开端,掀起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第一个小高潮。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工矿业以及许多自然科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拟从军事、工厂和矿山的器材设备的引进这个硬件方面,和相关近代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近代科技人才的培养等软件建设这两方面来对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建设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8.
杨骚和白薇这一对现代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曾经携手走过了近10个年头,然而,突、病、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最终使他们的婚姻以失败而告结束。他们的情书合集《昨夜》浓缩了他们的这段情感经历,充斥着灵与肉的矛盾冲突,但“真心真血的流露”的《昨夜》在20世纪中国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有它一份小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现代服务业,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将直接关系我国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经济总量大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业巨大的利益空间引来了各地竞相角逐区域性物流中心。而处于西部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西安基本物流硬件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在信息化,管理模式,配送中心等方面还稍显不足。只要能把握住机会,西安的物流无疑会成为西北甚至整个中国的领头羊。因此,文章分析了西安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是中国词学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当时彊村派对传统词学作了总结,但也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南社及新文化派开始崛起,然而观念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因此有了南社内部的南北宋之争和二胡(胡适与胡先骕)之间的传统与现代之争,最后以胡云翼《词学概论》、《宋词研究》、《中国词史略》为界,标志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他从其独特的文化观出发,对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现代文化性格"作了深入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权衡了中西文化的各自价值及其关系.这些构成了徐复观文化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至今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9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现代服务业,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将直接关系我国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人口大省、经济总量大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河南省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 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农业现代化以来,学术界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化和全面 现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要有新的观念 1.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产业的多层面演进过程 这个过程的内容应包括多个方面。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创造较高的  相似文献   

15.
有感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CI热”转变为“品牌形象风”,有感于相关概念的混淆,更有感于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自主品牌形象力的亟待提升,辨析了CI与品牌形象的异同,提出了品牌形象设计战略概念,探讨了设计表现向品牌形象设计战略研究转变的现实意义,在系统性、标准性、创新性及文化性品牌形象设计战略方面提出了框架性的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而要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既要明确美术素质教育的方向.把握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又要不断创新美术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十分幸运地发生、发展在一个现代传播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是现代传播的一种形式.在过去的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这一现代传播的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经久不衰;电影也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宝库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源泉.近百年来,它们互生互长,共同繁荣,结出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欧的社会民主主义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以"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为代表,西欧社会党纷纷开始寻求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型。"第三条道路"主张超越左和右的中左派政治立场、建立新型的混合经济、改革传统福利国家等,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进一步妥协和认同的改良主义。"第三条道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伴生新的困顿,改革与转型将在压力和曲折中继续进行,其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徐东 《理工高教研究》2006,25(5):132-135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有其深远的背景,也有其明显的主线:即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制度。尽管近代职业教育存在着诸如政治色彩浓、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理论缺陷大等诸多问题,但它为我国近代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60华诞.60年前,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刻,世界为之瞩目.自此,中国踏上了60年的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领导人的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实现现代化,而是如何实现现代化.建国伊始,中国领导人便带领全中国踏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曾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模式,尽管它们都使中国经济有少量增长,但中国依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和东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人在困顿中徘徊,在危难中探索,在革新观念与创新模式的决定下,中国人毅然选择了一场恢弘的革命--改革开放.30年后,当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东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令世界惊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