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 于2001年10月16日-11月2日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经对比研究后,根据科学研究内容和经济支持条件,最后选定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宾城(北纬78°13’)为“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站址,并将在2002-2003年进行科学考察研究。从此,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北极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2.
一说到北极,有人就喜欢形容艰险异常,让人望而生畏.以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选址的新奥尔松而言,其实远非如此.新奥尔松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北部,笔者曾在这个位于北纬78°55′,东经11°56′的地方住过几天,深感这里科研环境是比较优越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这里设立考察站,根本不用为建房、供热、用电、就餐、交通操心费力,租座房子就全有了.这是因为新奥尔松良好的基础设施给予了充分保障,其满意程度远胜于国内的穷乡僻壤.  相似文献   

3.
位于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西北的新奥尔森镇,是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最北部地区。它是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大本营。 这里有挪威、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法国、荷兰7个国家的北 极科考站,常年有15个国 家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 综合性考察。 在新奥尔森的北极 科学考察活动始于1964 年。当时挪威政府和欧洲 空间研究机构在这里联合成立了一个卫星遥感观测站,从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在新奥尔森设立科考站的序幕。 在一座海拔450米的山峰顶上,建有挪威极地研究所的一座大气环境监测站,它的主要任务是监测低空大气的环境质量。而在挪…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进入北极格陵兰地区考察,笔者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雪的影响,格陵兰西海岸和斯瓦尔巴德群岛自然环境的异同。考察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盖西部影响很大:冰盖融化形成的天蓝色冰湖比比皆是,冰川退缩显著,在峡湾中的冰川退缩后形成了奇特的冰山群。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一定要自律,尽量减少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切忌火上浇油,尽可能地为人类应变气候灾变赢得时间。另外,北极格陵兰西海岸和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自然环境相似,由于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在冰雪世界中镶嵌着色彩缤纷的绿洲。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o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相似文献   

6.
在北极,和松鸡在一起 为了拍摄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所特有的植物群落,我终日就那么在地上趴着,趴着,用我镜头的微距端记录着我身下的矮小生命.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正在朗伊尔宾小镇以西2千米的一个僻静的山坡上趴着,手里端着镜头,眼前是一小片儿长得十分茂盛的苔藓.我让这片内容十分丰富的小群落给迷住了,细细地欣赏着,午后的光辉晒在背上暖洋洋的,使人忘记了这里还是北极.由于趴着的时间长了,动物们也就认为我是个只会慢吞吞挪动身体的"爬行动物".雪鹀——北极夏天极其快活的小鸟,就在距离我不到两米远的地方起落、飞舞.  相似文献   

7.
极夜下,刘嘉麒院士为我解疑释惑在中国科学院的诸多院士中, 唯有刘嘉麒与我作为科学探险队的队友,曾两次并肩行进在山野。一次是赴东北某地,另一次是远行北极。而北极之行,他留给我的印象尤深。可以说,在我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科学探险考察采访中, 若没有唯一的地质学家刘嘉麒院士随队,为我释疑解惑,我的北极报道会大为逊色。由于他能对我笔下提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才使我通过新闻报道向更多读者与听众转达科普知识。  相似文献   

8.
冰上种子库     
<正>北极圈里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的建立不是为了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而是对农作物多样性的一个安全备份。——卡里·福勒北极圈内靠近北极点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多岩高原山脉地处偏远、荒蛮寒冷。这里似乎是一个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的地方,更不用说用它来保卫农业了。这里极度寒冷和荒凉,没有谷物、花草或树木能够在这里生长,但在这坚固岩石中开  相似文献   

9.
斯基亚那群岛(sjuoyane)——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北部的最后一片领土(北纬80度附近),再往北,就是近极点地区的冰海了.这个群岛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片“极地荒漠”的景象.这里,平坦而荒凉,很少有高等植物,就连苔藓都很少,到处是碎石,由于湿度非常大——北冰洋总是被阴云浓雾所笼盖,每一块碎石表面都长着黑色、青色和橘黄色的地衣,有些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洼里,长着黄绿相间的菌膜,这里,是低等植物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1991年 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所研究员高登义参加挪威 组织的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 岛四国组成的北极浮冰考察,首 次在北极地区展开了五星红旗。 1993年 香港记者李乐诗乘加拿大飞机到达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女性,井在北极点上首次展开五星红旗。 1993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派沈爱民、位梦华和李乐诗3人从美国阿拉斯加进入北极地区考察。 1993年 高登义应挪威邀请赴北极进行地球三极地区在全球环境变化中作用的研究。 1994年 国家测绘局周良赴北极进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技…  相似文献   

11.
《世界科学》2010,(7):F0003-F0003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美国自然与野生动物摄影师保罗·索德斯(Paul Souders)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擅长和喜爱拍摄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写画面。在其职业生涯中。与动物“为伍”已成了索德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上是索德斯在北极拍摄的一组精彩照片,其中大多数是在挪威和北极之间的斯瓦尔巴特群岛拍摄的。  相似文献   

12.
武汉大学自发研制的全天空法布里-珀罗干涉测风仪主要用于对大气热层的中性风场进行观测,在2010年的11月运往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新奥尔松,安装在中国北极黄河站,并且已经展开了持续两个冬季极夜条件下的观测任务.如图1(a)所示,干涉测风仪主要由高透光率的Dome罩、鱼眼镜头、场镜、法布里-珀罗标准具和1台科学级液态氮制冷CCD相机以及相应的滤波片等组成.图1(b)为放置测风仪的黄  相似文献   

13.
正一提到北极,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不错!北极格陵兰冰盖、斯瓦尔巴群岛上的冰雪地貌、格陵兰冰盖四周奇特形状的冰山、北冰洋上的浩瀚浮冰……都是北极冰雪世界的代表。然而,北极与南极的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北极冰雪世界里还生长有高等植物和茂密森林的绿洲,而南极地区不仅没有森林,也没有高等植物,只有苔藓和地衣。  相似文献   

14.
与北极真正的主人会面 进入北纬80度以后,蓝天不见了,代之以铅色的阴云和每日晨起那覆盖住一切的浓雾,阴云密布和浓雾笼罩是北冰洋最喜欢做的两件事.大船在浓雾里靠着雷达和天上的卫星导航不紧不慢地沉着航行.在告别斯瓦尔巴德群岛极北的那片小岛以后,5000吨级的奥特留斯号继续向北航行.在接近北纬81度的时候,它开始"颤抖",并且"颤抖"的频率越来越高,从每小时几次,到每几分钟一次.伴随着"颤抖",还可以清晰地听见从船头甲板传来的"哐——哐——"巨响,这就是所谓的"破冰"——是前铁甲从冰块上轧过去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卓然 《科学24小时》2007,(10):28-29
英国斯哥特北极研究所的负责人朱丽安·多特斯韦近日在一次保护北极冰川的研讨会上说:"我在斯瓦尔巴特群岛以东的海面上看到了两只北极熊,一只看起来已经死了,另一只也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16.
独闯北极     
独闯北极朱长超编译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奥斯伦(B.Ousland)依靠技术和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地球上最为恶劣的环境。当我们的直升机逼近Arkticheskey角,确切地说,是到了赛温拿耶的时候,狂风以巨大的力量从南方吹来。这是这个群岛最北方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美国作家马克·杰肯斯参加了征服北极之巅的探险活动,下面是他的记述。探险队由五个人组成:英格玛·奥逊,瑞典旅行家兼导游;拉斯·奥根伊,瑞典评估师:彼德·郝尔佐格,奥地利滑雪教练;黑吉·巴德斯,挪威旅行家;最后还有我——一美国作家。我们的目标是北极圈内的最高峰贡比约恩峰,它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岛格陵兰岛上。这座海拔3700米的山峰曾三次被英国和丹麦的探险队征服,但还不曾有瑞典人、挪威人、奥地利人或美国人登上去。英格玛是我们的召集人,是他首先将一份1935年的探险资料寄给了我。我们准备了食物、…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5,(1):1-1
亲爱的读者朋友:2005年的《大自然探索》又和大家见面了,谢谢各位老朋友和新朋友对我们杂志的关爱。你们把《大自然探索》当宝贝、当知音,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们肩上的责任。Come on!让我们共同努力。——编者  相似文献   

19.
在长江源,我问那里的孩子:你们知道长江吗?摇头,他们只知道脚下的河叫玛曲、当曲……在城市、我问那里的孩子:你们知道长江从哪来吗?摇头,他们只知道这条河叫长江,来自遥远的地方……提起长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自豪感。她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巨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全长63004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目前,养育着沿岸4亿炎黄子孙,也就是说,在中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西南侧的姜古迪如冰川,那里是一个神奇的冰雪世界。千百年…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张文敬老师是我国著名冰川学家,他曾40多次赴西藏、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西部山地进行科学考察,还两次赴南极、一次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张文敬老师也是本刊的资深作者,他为本刊撰写的《中国冰川掠影》、《科罗拉多大峡谷纪行》、《探访极昼的北极》、《枪勇冰川历险》、《边坝茶马古道纪事》《百年沧桑易贡湖》等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本期“编读往来”刊登他的词作《山地放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长年工作在野外的科学工作者对山地的挚爱和对祖国科学事业的一片赤诚。我们也期待着这首歌词被谱上曲,唱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