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史记》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动词直接作定语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能直接充当定语的动词有不及物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及物动作动词、及物性质动词等四类。它们能直接充当定语是由其特定的语义功能所决定的;N正与V偏的语义关系及特定的语义环境可避免人们将VN偏正型误认作VN动宾型词组。  相似文献   

2.
在详细调查《史记》列传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程度补语作了细致分析。"(主语)+动词+程度补语"格式出现频率最高,未出现"动词+程度补语+宾语"格式。充当程度补语的有副词"甚"、"笃"、"极"、"愈",动词"酣",形容词"困",其中,"甚"和"酣"出现频率较高;未出现后代常用的"死"、"透"等词语。现代汉语程度补语格式"动词+得+程度补语"在《史记》列传中未有用例。  相似文献   

3.
释"唯(惟)"     
对形如"唯君图之"之中的"唯",各种古汉语字词典及教材对其词性元有定论,本文通过对《史记》进行穷尽性分析,认为此种"唯"乃动词,义为希望.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7,(4):107-109
传统的观点认为静态动词不能用于进行体结构。然而以当代美语语料库为基础,我们总共检索到了428个静态动词"love"用于进行体态的例子。这表明仅仅依据传统的动词分类方式(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来判断哪一类词能否与进行体态连用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两类动词在瞬时性以及稳定性方面不存在绝对的差别。在特定的情境下,当某一交际需要存在的时候,一些静态动词是可以用于进行体结构中的。把动词分为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的做法有利于语言学习者了解掌握它们的词汇含义,但是在此层面以外,比如在句法或语用层面,这一分类方式的作用就会变得微乎其微,毕竟很多因素会对语义产生影响,比如句式结构、上下文以及交际目的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通过分析《史记》的具体内容,从三个方面反驳了谢文否定《史记》的人民性,从而也否定了传统文化的错误论据,认为《史记》的精华正在于体现了一定的“人民性”,不能在批判其封建糟粕的同时,将《史记》的人民性和民主性精华一起抛弃。  相似文献   

6.
本文例举了英语中一些与形容调连用的常见的动词。这些动词也可与副调连用,但其含义不同。可以与形容词连用的动词常常表示静态特征,一般不能用进行时态,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动词例外.  相似文献   

7.
《牛津词典》的使用者有3千万之多,其版本共有七个。该词典的醒目亮点之一是它的动词句型。多次修订后的版本里,改动非常大的是动词句型。文章就《牛津词典》前六个版本的动词句型作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8.
《史记》的语气副词"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语气副词“其”配合上下文可以表示推测、判断、决心、愿望、命令等多种语气。“其”可以广泛地与其它虚词或固定词组连用,大大丰富了《史记》复句的表现手段,反映出西汉时期汉语复句的形式标志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英语动词在句中运用时,往往与时间状语连用。而动词本身又具有一定的时间内涵。如不弄清动词自身的时间内涵与时间状语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错。现就几种常用的时间状语谈谈它们与动词时间内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列举的偏义复词中,有一种比较持殊的“VN_1N_2”结构,即一个动词带了两个宾语,其中的一个宾语没有表意作用.如:今有一人,人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信乃建大将军旗鼓,鼓行出井泾口.《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似文献   

11.
连动关系的特征体现在句法和事理两个层面上:句法层面的特征是动词连用缺乏形式标记且句法地位平等(即“意合特征”);事理层面的特征是表示客观世界中发生的各桩行为间的时序关系。连动关系的重新分析取决于句法和事理两个层面间的对应关系:意合特征是其发生重新分析的前提条件;时序关系衍生为抽象关系是萁发生重新分析的最终条件。  相似文献   

12.
时态标记"着"与连动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着"在连动式中的隐现条件;第二,"着"与连动式中动作的时间顺序;第三,"着"对连动式语意诠释的影响。汉语时态标记"着"除了与连动式中的第一个动词的类型有关之外,还必须考虑连动式中两个动作进行的时间顺序以及影响连动式的语意诠释。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有感于水之利害关系巨大,在《史记》中首创《河渠书》,以记载战国至汉武帝时期全国水利建设的情况。在对《河渠书》做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主要是对文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及其利用的水系进行归纳,并试图探讨《河渠书》中所提及的水利工程在当时发挥的效用及其对现今水利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惊世骇俗之言.他的不朽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这一巨著中,作者从各个方面记述了中华民族自轩辕黄帝以迄西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其中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历法、人物、科技、医学、音乐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是《史记》的重要史料来源,从把握《史记》与《战国策》中苏秦、张仪的形象异同可以见出司马迁受辱不馁的人生观、尊重史实公平公正的史官精神及其在材料的增删改写方面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发轫于19世纪末的现代主义文学,充斥着许多关于"机器"意象的描写。文章在共同体观念中关于时间维度的理论框架下,以卡夫卡的《在流放地》为例来说明这些"机器"意象所蕴含的人被机械技术异化并且甘于沉沦的主题。而在当下,机器对人的这种束缚性依然存在,我们要做的便是向这个机器时代展示出我们人类的觉醒与反抗态度。  相似文献   

17.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依据《左传》、《史记》、《尸子》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发现,《论语·微子》所载"子路问津"处,在今河南省南阳方城县境内独树镇与杨楼乡交界处的杨武岗、上曹屯自然村一带砚水东流处.  相似文献   

19.
史传,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质:它既可归属吏学范畴,同时又被视为文学领域 的一支“劲流”。这种双重品格的获得根源于产生它的多重历史契机,而这些历史契机在史传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史传 构成一种互动互惠的关系,即它们既推动、促进史传的产生、发展,又在此过程中使自身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